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toC之后,定制@全产业链流程再造 ——汽车产业转型思考(4)

2022年05月19日 20:36:01
分享到:
来源:七星斋主

原创 李钢

连续三篇汽车产业转型思考,每篇文章的主题内容,业已引起行业内外读者的兴趣,与这些朋友许多观点的碰撞,一起走向了讨论的深度趋同。

一、深入讨论

许多朋友微信和未从谋面的读者留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读后感。从他们的语境揣测,大都是汽车圈行内人士。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文章中全部略去企业、品牌和人物的名讳。

一位合资品牌CEO看得认真,留言说,“第一篇建议抓住大众化新能源消费趋势。第二篇建议智能化适度引领消费。第三篇建议渠道建设用好存量创新”;

他结合自己的工作说,“比如我这儿,新品如何开局,再上新品如何上量。这就是个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规划问题”;

“智能化如何跟上,又能通过软硬件组合,创新性挖掘潜能去解决用户使用场景问题”;

“如何用好存量渠道资源,构建用户、渠道、品牌三者线上线下互联互通问题”。这位读者的敬业精神可嘉。一篇网络平台的文章,竟然如此上心。

一位自主品牌头部企业VP,针对《别让智能化走的太远》一文,评论一语中的、言简意赅:“节能与智能,节能是刚需”。高管就是高管,他看的是重点,是方向。

一位读者朋友与我讨论,感觉是一位营销部门的员工。她说:“我的理解,直营是经销商模式的补充,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渠道模式去解决企业的目标。”她针对《直营是不是伪命题》一文,有感而发。

我回复:“文章的观点,直营与经销,区别在toC还是toB.不是谁补充谁。目前经销商在进化,制造商也在探索最佳路径,目前尚无定论。但痛点是一致的,一是用户需求,二是营销成本!”

一位读者朋友探讨更加深入:“直营其实是直面用户的需求,快速解决。因为消费升级,产品越来越同质化后,消费者更愿意为更好的产品、更好的用户体验买单 。‘花钱买满意’,相对对服务体验要求也更高了。”

“直营可以快速高效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直营具备的能力其实对经销商来说是需要时间去提升的,这对经销商其实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经销商有能力,甚至可以超越直营水平。不分新旧,是升级。

感觉话题有点分岔,我赶紧回复:“文章讨论的问题,前提是toC已成共识,那么究竟是谁来做,是原来的经销商升级还是制造商操盘……”

更有一位业内朋友,从业经历应该有二十多年,在合资、自主品牌都历练过,经验丰富。她先夸我:“您这几个话题都抛得特别好,值得探讨。”

然后奔向主题:“我认为智能驾驶这事应辩证思考,科技发展,伦理、社会规范都还没跟上,所以这时候,任何绝对的观点都值得商榷。关键在于,作为参与者,观点是什么,你就会把你的产品和技术带到什么方向。”

还有,她说:“对直营的营销模式,可能还要研究得更加深入。对销量基盘大的车企,营销模式、商业模式应当结合消费趋势、经济趋势,以及像您说的,一些经济原理(本质不变的)来提出适合自身、适合哪个阶段的直营模式。”瞧瞧,她说的是具体地分析具体的问题。有水平!

……

读者鼓励的话令我振奋,即使研究和写作再辛苦,感觉也值了。但是表扬的话就不能分享了,说出来难免会有“王婆卖瓜”的嫌疑。

一连三篇意犹未尽,因为思考的逻辑还没有形成完整链条。既然toC已成共识,那么,接下来要做什么呢?

未来已来,未来可期!本文将讨论一下离未来不远的话题。

二、 批量定制

大家现在讲用户思维,这是一个针对toC的说法,其实真正做到不容易。个性化定制不是发明创造,不是从0到1的事情。

汽车产业现在处于从10到100的阶段,事实上是先有产品才有体验反馈,而且这个制造模式沿袭了一百多年,根深蒂固。

用户体验之后,就会产生个性化定制的要求。个性化定制,一万个用户有一万个想法,每一个都去满足,很不现实。因为汽车规模生产的方式很难适应,更因为供应链很长,也无法支持这种愿望。

一个解决方案可能应运而生——用最大公约数思维,约定适度定制的批量(规模)和方向。

这样矛盾就解决了。定制的范围,大致应该是可变换的造型部分、外观颜色、动力大小和座舱配置。界定了这个范围和批量,供应商和制造商就有的放矢,容易操作了。

但是,在既定的汽车制造全产业链上,实施起来很“拧巴”。

为什么?

定制的要求,来自面对市场的营销部门,而以往的生产顺序是从研发、供应链、制造、销售、售后,最终形成闭环,因此,营销部门的意见很难被采纳。

问题来了,全流程中间的营销信息,如何进入流程的发端?

从需求上看,流程发端第一个环节应该是营销部门,可是这样一来,现有的传统流程需要改变,需要把第一个环节赋予营销。

即使这样,问题并没有从根本解决。

因为传统流程的顺序,每一个环节(单位)只对顺序环节中要求的KPI负责,每个环节并不了解总体任务要求,导致目标的一致性差,流程效率很低。体制使然。

这又提出了改变体制的要求。

看来全流程思维方式必须倒着来了,用营销环节倒逼所有流程环节。这还不够,让市场反馈的定制信息如同区块链技术一样,同时在整个流程链路上分享给每一个环节。

于是,每一个环节就会了解、关心最终任务的的要求,就能把自己对局部KPI理解得更深,就会早做预案,使工作更主动更完美。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环节单位,都变成了“总揽全局”的主角。

正如海尔张瑞敏的一句名言:“我们要做正确的事,不是单单正确地做事”。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

三、未来已来

流程的逻辑思路理清了,怎么操作呢?这个问题我和一些朋友曾经很困惑。

我们整个流程,看上去是连贯一致的,其实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却是分隔的,每个环节都是“‘条条’领导,‘块块’实施”,这就是目标一致性很差,运作效率很低的根源。

所以,流程再造,想法很好,但是手段有限、体制不适应,不行。

怎么破局?终于在川渝找到了答案看到了路径。一个自主品牌头部企业在重庆研发的工业互联网项目,然后在成都的子品牌制造基地,实验探索了定制流程再造,初见成效。

他们通过互联网思维,或者说数字化的方法,把市场的信息快速反馈形成闭环,实现从流程发端导入市场和用户的反馈信息,然后启动全流程有序向最终目标前进(企业内部机密,不便展开详述)。

数字化的方法,不仅传递速度快,共享部门多,而且对用户需求大量分散的信息整合能力很强,它可以从采集的大数据中,自动生成需要的核心数据。

为什么要用大数据来自动生成核心数据?

因为需要从纷杂庞大的用户数据中,筛选出可行性大、代表性强的M个不同定制方向来组织生产( M为有限样本——统计数学术语)。

乘用车百年历史中,车企已经做过若干次进化和迭代。现在的问题是,新车型如果不经过深度体验,消费者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

而且体验者的专业水平和意见的合理性差异很大,这样一来,对定制方向和批量,说的“土”一点,就是企业能不能接这个“活”,必须要有大样本和大概率的考量。

另外一个概念,数据自动生成的定制指标(或任务),需要与目前的生产方式和条件相适应,这种对应的“对碰”,要通过工业互联网的数字技术来实现。

所以,定制的外延,跟供应链和制造商的生产方式有极大关系,尽管可拓展,能变化,但它还是要服从最大公约数,不是没有边界的。

时下乘用车的改装现状,基本是个别的“订制”和“后装”。而规模制造商的量产定制,实际上是选配后的“前装”。无论颜色、内饰、配置等等、等等,必须具备既有的标准零部件或者成熟工艺。

根据定制要求,不管在新车看的见的、看不见的地方,都可以像“拼”乐高一样组合起来。之所以乐高能形成“多变”,跟高水平的造车技术一样,需要模块化架构,需要零部件标准化的条件。

换句话说,普通的架构造车,可以生产“套娃”产品,而高级的智能模块化架构,就可以生产比“乐高”更加有变化的产品。

而“变化”如同变形金刚,是消费者最喜欢的东东,也是制造商最头疼的东东。

全产业链流程再造,贯穿各种生产技术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假如只有传统的组织形式和技术手段,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我在前述成都基地注意到,流程再造,一些多余的流程,多余的机构,必须忍痛割爱,现在的工厂领导,体会深刻。

让市场引导生产,让前哨的营销部门牵头,不光定制甚至产品规划,不是用户型企业的初衷和归宿吗?但是研发部门的理念和制造部门的权威,怎么能忍受的了这种蔑视、甚至权力的剥夺!

千万不能忽视,习惯的势力是巨大的!

信息化数字化介入制造业,必然带来流程再造,组织重构,一定会影响到人的权力分配和利益关系。这个结论,不是从汽车行业得出来的,汽车行业才刚刚起步。

先知先觉行业的信息化实践,像我国海关、经贸、铁路、期货市场的信息化进程,早就遇到并且解决了这些个问题。

所以说,全产业链流程再造,不光需要高效的信息处理和统筹指挥系统能力,还要有总体先进制造水平、流程组织结构相适应的前提。因为这是一个更高级的系统工程。

特别需要强调,如同我对电商一向坚持的理解:在思想和操作上,一定要把“电”当做手段,把“商”作为目的。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和满足用户定制需求,同样是“手段”和“目的”的逻辑关系。

或许,对整个汽车行业而言,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责任编辑:张佳栋 PA011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