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被理想毁约的毕业生别哭,因为入职,一样会遭遇35岁危机

2022年05月25日 18:03:03
分享到:
来源:路咖汽车

即将和已经走出校门的2022年近1100万大学应届毕业生,正在经历最难求职季。

已经不仅仅是实习单位不好找,更不是薪资离自己的预期有差异,而是各个行业里的竞争都开始抢破了头。而且企业面临的压力也比以往更大,除了体制内,除了核酸公司,稍微有名气一些的企业几乎都已经开始了裁员,以及酝酿裁员,甚至于搞疫苗的公司前段时间也被爆出在分红前准备干掉70%员工。

往年各大公司的基操,在秋招之前开启一轮“用性价高的年轻人,把年龄大、工资高、效率低的老人换出来”的腾空间,今年如脱缰的野马一般,直接从年初杀到了6月。而且,阿里、腾讯等头部企业还在酝酿下一轮。

企业面临的压力显然是大,所以很多企业也搞出了新动作,时常登上最近的热搜头条,主角自然是理想、小鹏。

借着理想、小鹏的事件,解析一下汽车行业的人才流动

这几年的汽车企业,对于人才、新人的态度其实一直是“争抢”。原因也很简单,汽车产业在转型,往智能化、电动化等四个方面走,现有的人员组成多来自于传统企业,让他们进入制造、售后、公关等领域都不是大问题。但设计、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能匹配时代转变的人太少。比如说,很多传统车企的高管在几年前纷纷加入造车新势力,随着股价的暴涨,甚至少数人达成了“财务自由”的状态。

而这,也让身处传统车企的很多员工、高管颇感眼红,2019年至今,小鹏汽车吸纳了大量此前就职于一汽-大众、华晨宝马的员工,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等,也分别从传统车企里吸纳人才。同时,也有部分在新势力头部企业中就职的员工,又被传统车企的新品牌挖走。

比如,行业内比较知名的,极氪目前的很多员工来自于蔚来汽车,而那时恰逢“李斌是中国汽车业最惨的人”,东风集团近几年的新业务-岚图汽车,很多骨干成员同样来自蔚小理,以及很多二线新势力品牌,如哪吒、威马、零跑等。

简言之,当下中国汽车的新势力企业员工构成,是传统前主流车企员工+前豪华品牌员工+前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员工。

至于为什么会有理想的毁约事件在当下发生,本质上不止在于全球经济压力较大,更在于,在技术和模式不断遭遇新瓶颈时,很多车企已经没有了卷下去的动力。

比如,这次的理想汽车。2022年,是理想汽车第一次进行校招,然而却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毁约。不过,尚未有明确的人数爆出,只有相应的一定数据。如,常州工厂的Java开发岗,一共招了30人,只留10人;再如,租房群里都是拿到理想offer的应届毕业生,结果显示,群内校招生,约60%都被解约了。

而理想同时面对的局面是,技术领域的原CTO王凯离职,理想目前在智能硬件层面领域的发展瓶颈期有一定突显。如,理想L9中的几块大屏更多是尺寸增加,内容可联动等功能在几年前早已面世,同时其智能驾驶在蔚小理中排名末位,当下更多借助外部资源地平线征程来推进和打造。

换言之,理想目前的局面,属于此前错误的预估了自己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当然,毁约并给予补偿,从法理上看并不存在什么问题。唯一比较难受的,就是这帮年轻人错付了自己的第一次校招选择。接下来,他们将不带有任何优势进入社会,或者去考公考研。

当然了,他们其实也并没有预想到,即便是加入了汽车企业,也还是会面临更多的问题。

汽车圈,一样有的是35岁危机

996、007这种在网络上一点就着的加班话题,一样在汽车圈里有的是。尤其是,涉及到互联网、智能的版块,甚至711都是常态。早晨7点上班,晚上11点下班,一周上够7天,像711便利店那样不分上下班的搞研发,在部分企业之中其实是常态。

科技/互联网公司+传统主流车企+传统豪华品牌,这种人员组合方式之下,负责科技/互联网板块的人,其实是和传统的BAT等节奏高度相仿的。越是在智能化领域拼的凶的企业,其研发的强度越高,除非毕业生是以市场营销、公关、计划生产等方式进入新势力车企,否则一切还和互联网的内卷一样,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卷。

就在理想此次毁约时间中,也有毕业生表示,自己想把未来的10年奉献给这家公司的研发。而他可能没有想过10年之后,当自己距离35岁还有2-3年时,下一步究竟该怎么走。享受行业里相对高水平薪资的同时,青春饭终究不会是铁饭碗,因为10年之后更年轻的人会加入进来。人员、人才,被一轮又一轮的不断循环,除非能力足够出众,爬到一个原本自己预想不到的高位。

当然,中国汽车市场的体量足够巨大,即便没有入职新势力企业,可选的还有很多。2000万台/年以上的销量体量,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一百多个具有生产资质的企业,大几十家品牌在市场里不断拼杀。求职的机会当然是有的,但前提是自己要么有人、要么有能力。

简单剖析一下中国汽车行业的人员现状,同样按照央企、地方国企、私企,有着不同的现状。

如果是以生产技术工人的角色进入车企,他们会是抢手货,能力越强薪资福利等也都是越多。不同的企业会给到不同的福利待遇,比如比亚迪的入职多少年后能折扣买车、买房、享受比亚迪体系的医疗教育等;再比如在主流的国企、央企之中,工作的稳定性很强,几乎不用担心自己会遭遇下岗等局面,即便是下岗其补偿能力也比较到位。

但,付出与回报之间是平衡的,工作强度自然不同。另外,如果是以技术研发、销售、市场公关等身份加入不同的车企,其面临的局面也各不相同。

在新势力、私企的技术研发部门中,工作强度高,工作时间长,而得到的薪资也相对较高,一旦在某些领域打出名气,自然是可以天高任鸟飞的选择行业里其他更高薪的同类工作。而国企、央企,相对大规模私企的研发员工,其生活节奏更慢,会快速融入自己生活的城市,但薪资的预期不够。

2021年,在参加某央企深度试驾会时,曾有幸与同车的工程师聊了很久。当年35岁的他,月薪只是同行业相对中等的1万余元每月,相比那些跳槽至新势力企业的同事少了40%甚至更多,但他不用面对35岁危机。

在新势力里吃的是青春饭,一旦全球股市(美股预摘牌)、融资渠道、重大事故、全球重大事件(俄乌战争)等事件发生,遭遇裁员。在35岁之后的年龄,对于不擅交际的工程师们而言,往往是空有一身本事和经验,也有着自己的奋斗经验,却无法得到什么新机会。

近几年,互联网人在遭遇危机时,开始流向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而随着汽车产业的波动,他们又在不断回流。此处,不分新人、老人。决定权,只在于市场,以及企业的目标与魄力。市场好时,流动十分畅通,前同事、师兄等都可以作为跳板;市场不好时,车企的各自规划与财力不尽相同,有的企业战略定力足够,会尽可能保持其原有节奏,而大多数企业,则会选择理想汽车眼前的做法,用尽量小的代价,解决短期的新麻烦。

另外,汽车市场中还有其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真正落地的终端销售、流通。也就是4S店销售顾问、销售经理、店总,以及二手车领域的相关从业者。

这一领域的大红利时期,在中国加入WTO后、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前,那一时期的信息不对等极大,车价高的离谱同时卖出一辆车之后往往能赚到很大的差价。那一时期的4S店销售在掌握了大量客户资源、渠道资源后,纷纷在之后成为4S店总经理等职位。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汽车真正大范围高强度进入中国家庭,随之汽车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车企、4S店都把自己的算盘打得越来越细,比如畅销车提成极少,五菱宏光MINI EV卖出一台提成30-50元,再比如冷门车提成极高,引诱着销售把车卖给消费者拿高额提成。

很显然,眼前的汽车销量表现不够好,4S店、二手车从业人员的压力都是极大。流通降低,导致成交量降低,比如北京的二手车资源,4月的库存周转时间超7成在30天以上,除了少数特别热门的品牌之外(如比亚迪特斯拉本田丰田、蔚小理等),新车的销售压力都是极大,二手车基本都处于亏损中。

大环境如此,新车销售的从业人员大多在向热门品牌流动,投资人的意愿也是相同。至于二手车从业者,止损是当前的主线,拿车的欲望不高,因为周转要不断贴钱。

写在最后:

趋利避害,是当前中国汽车市场人员流动的主线,同时大多数人更注重中短期的利益,毕竟精力有限无法顾及太远。终端,承受着最大的压力,其次是各大车企,再其次才是参与之中的其他公司与个人。

至于理想汽车的毁约事件,最近已经相对平淡很多,短期内预计不会有新的波动。而这一事件的影响,可能会在之后的中长期之中暴露。因为,所有行业都存在波峰波谷的波动,未来的抢人大战还是会继续发生的。而那时,当前的表现,可能带来的结果,就不好说了。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