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听风吟
审稿:侃二姐
编辑:萧萧
【文/财圈社&道哥说车 听风吟】5月9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一个民企、一个国企,就这么成为了“盟友”。
有趣的是,不久前的2月双方还因吉利银河品牌的原型车“银河之光”的知识产权问题“打了一架”,当时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也在其个人微博上转发上述声明并说法:“要良性竞争,不要内卷内讧;要转型发展,不要同室乱战;要团结一致,不要分裂抹黑。”
没想到,“反转”来的如此之快,杨学良当时的说法竟最终以吉利和长安的“结盟”落了地。那么两大自主品牌巨头的“强强联合”究竟是图什么呢?毕竟,无论从销量、利润甚至技术、规模来看,两家车企似乎都没有“抱团取暖”的必要。
合作内容有点多 双方有共同诉求?
从吉利控股与长安汽车此次战略合作的官方声明来看,智能化、新能源将是双方战略合作的重点。
在新能源领域,双方将就电芯、充换电技术、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新能源产业布局进行合作。在智能化领域,将围绕芯片、操作系统、车机互联、高精地图、自动驾驶等展开合作。至于双方为何要将新能源以及智能化当作合作重点,除了迎合趋势外,或许还因为双方都有改变自身电动化赛道成绩现状的诉求。
无论是曾经的长安“香格里拉计划”还是吉利“蓝色行动计划”,都是双方面向新能源时代的战略指导,但目前看来计划的效果并不算足够好,至少相对自身而言,尚未达到“完全转型”的效果。数据显示,2022年,长安汽车的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突破27.12万辆,吉利汽车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则达到了32.87万辆。
尽管两家车企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都取得了飞速的增长,但渗透率的提升空间却还有很大,根据乘联会统计数据,2022年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零售567.4万辆,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27.6%。而吉利汽车旗下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约为23%,长安汽车旗下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则约为19.5%。
当然,除了改变现状之外,两家车企或也在通过合作把握机会,根据双方的官方声明,两家车企还将共同开展动力平台、动力技术的合作,探讨海外发展、出行生态的合作共享,并在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碳交易等领域展开合作,共享前瞻技术应用发展。
竞争对手变合作伙伴 真肯出力?
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的“结盟”都是令人惊讶的,且不提他们打完架还没过两个月的事,即便从产品阵容上来看,双方不互殴就已经烧高香了,轿车市场有逸动VS帝豪、SUV市场有CS75 VS博越……
双方的合作真能到亲密无间,为了共同的诉求,不藏着掖着,寻求“个性化”的地步?值得一提的是,从国内汽车行业的历史来看,两个大型车企合作的先例并非没有,但最终的效果都比较一般。
2012年,广汽和奇瑞宣布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做强自主乘用车业务;2017年12月,三大汽车央企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就曾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前瞻共性技术创新、汽车全价值链运营、联合出海“走出去”、新商业模式等四大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2019年12月,上汽集团和广汽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就开发核心业务、产业链资源、新商业模式和海外市场等领域展开全方面的合作。
以上三起合作案例,似乎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而这其中原因,很大可能或是合作双方缺乏足够的信任度。所以很多时候,企业双方的合作可能不止看的是双方业务能力,很多时候也在看双方是否足够信任。那么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就真的能够相互信任吗?
对于此次合作,双方的掌门人都留下了话,其中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以此为新起点,未来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共享资源,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加美好的服务和体验,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汽车强国梦贡献应有力量。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吉利与长安紧密合作,加大投入,优势互补,能为用户创造更好的出行体验,为产业提供更多的创新探索。
至于他们留下的话最终能否实现就不得而知了。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