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一天怎么过,一生就怎么过

2016年07月27日 00:00:00
分享到:

作者:姚瑶(富书部签约作者),本文原创独家首发,转载请后台回复授权

01

公号上关于林徽因的文章铺天盖地,这三个字自带光环。谈友谊谈爱情谈婚姻谈家庭谈教养的文章全部都可以带上她。

谁让她有一帮各种领域的牛掰朋友,有一个低调又牛掰的老公,出自牛掰的家庭,然后顺便自己也牛掰地不行呢!

林女士倘若有公号,随便发张合照,推首小诗,都是具有极高的史学美学社会学价值的。更何况她的友谊她的爱情都是怎么打也打不翻的小船。

我也极爱林徽因。坐月子那会儿,顶着患上各种后遗症的压力,把各个版本的林徽因传,林徽因文集大致看了一遍。

但我要说的其实是,留在我记忆最深处的并不是陪伴在泰戈尔身旁笑靥如花的林徽因,不是留美归来时,气质出众的林徽因,也不是太太客厅里让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男人们仰望倾听的林徽因。

而恰恰是在那个浊酒一杯家万里的烽火岁月中,流落在逃亡的人群里,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昔日容颜骤然褪却的林徽因。

正是这个林徽因才让我强烈地感受着她瘦弱的身躯里裹挟着惊人的能量,散发着澎湃的生命力。

她曾脱下旗袍,换上粗衣布衫,脚踩泥泞,翻越四个山头做英语补习老师以维持生计,没有人知晓这是堂堂梁任公家的长媳,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

她曾因肺病连续高烧不退,迷迷糊糊地昏睡过去,醒将过来。醒来时倚靠在被子上拖着空洞的肺叶翻阅汉代史籍,查找资料,翻译国外建筑学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协助思成撰写《中国建筑史》这样的鸿篇巨著。

在那贫病交加,生命最艰难的时刻,她写给挚友的信文中几乎找不到一个沮丧的句子。她依旧用热情和洞察力细致描绘着眼前的生活。即使这生活在我们今天看来犹如苦难,犹如困境。

她幽默地感激生活:我们很幸运。有了一个农村女佣,她人好,可靠,唯一的缺点是精力过剩,旧衬衫被搓得走了形而大惊失色……

她诙谐地趣评丈夫:思成是个慢性子,杂七杂八的事却像纽约中央车站的火车一样冲他驶来……

她平静地做着这些说着这些的时候,你能想象这是一个全身许多器官已被结核菌大面积侵蚀,据美国医生判断最多只能维持五年生命的病入膏肓之人么?

02

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她战士般的意志力。唯有一样,那就是坚守生命的意义。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说:人类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这和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里提及的与意义密切关联的三件事高度契合。

一、投入工作

在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长达九年的流亡生活中,只要一得机会就立刻开始着手建筑史资料的整理,著作的撰写以及浩瀚的绘图工作,并在世界建筑学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二、克服困难的勇气

林徽因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我觉得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要顶有决心。

三、爱

对民族国家的挚爱,不惜捐躯。当年有一段林徽因梁从诫母子的对话。从诫问:妈妈,如果当时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林徽因若有所思地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么?

对生活的热爱——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不管是健康还是疾病,只要有一点办法,只要有一息尚存,她就以耶鲁大学专业舞台设计师的水准和审美点染自己的生活。

哪怕已经到了家徒四壁,饥寒交迫,她也要采一束花装扮、选一幅画安放,不让生命顾自黯然。就像一本书上说的:人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当一个人感觉不到漫漫人生有何意义时,要熬过这一生何其艰难;当一个人感觉得到活着充满意义时,这种意义感极大地增强了现实自我防御能力。

林徽因正是抱持着生命的无限意义,在困顿中前行。她从不哀叹幽怨,总是能腾出心灵的空间,使自己有能力去仔细辨认每一朵花的盛开,去相信生活既有变坏的可能,也有好起来的一天。

活出生命的意义通常不在于锦上添花,而在于雪中送炭。选择意义意味着选择艰辛,不会那么顺遂舒服万事如人所愿。

如果现世只有花团锦簇,没有暗黑风雨,要么是谎言,要么是假面。

不知是谁说过:就是要走更难的路,就是要选更难的事,没有困难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遭遇种种艰难困苦,才会让每一段生命的体验铭心刻骨。

03

想起我最近读过的一本书,感人肺腑。书名是《没有名字的女孩》。它讲述的是一个曾经遗落的生命寻找自我归属的艰辛历程。

书中主人公4岁那年被绑架,遭遗弃,被几个歹徒在逃命途中像丢垃圾那样丢落在哥伦比亚丛林之中,任由她自生自灭。

女孩终日与猴子厮守,忘记了姓名,忘记了语言,忘记了曾经经历过的一切。

某一天,她意外发现栖居在同一片丛林里的某一个部落。他们的生活场景唤起她内心深处对人类灵性的渴望。

在当时的情况下,继续与猴子和平共处,对她来说是一种更为安全可靠、不必冒险和挑战的生活方式,因为她已经掌握了猴子世界的丛林法则,相对人类世界却是全新的、未知的。

但她仍然渴望过更有意义的人类生活,而不仅仅像猴子那样活着仅限于追求眼前的满足感和躲避痛苦。

然而当她想尽办法让部落里的人类发现她,拼命用肢体表达她的诉求:请接纳她,给她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让她重返人类生活时,那些高傲残酷的部落人连看都不看她一眼,只是用嘘声驱赶她,甚至凶狠地作出手指划过脖子的手势警告她,恐吓她。

她明白了,不管自己有多么渴望回去,他们是绝不会接纳自己的。最后她伤心欲绝地转身回到丛林。猴子们手舞足蹈地迎接她,与身后冷漠的部落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一幕让我印象至深。一个脆弱的个体追求生命意义的经历竟是让人如此动容。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能感受意义,而后者不能。

为了追求一份意义,她宁愿承受杀戮、背叛的风险,她宁愿放弃安宁、稳定的现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背靠丛林,一无所有;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她面对全然的自我,应有尽有,她有追逐的勇气,有蜕变的志向以及生而为人的决绝。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04

意义不是外界给予的,而是从内在发现的。在剧本《维希事件》中有这样一幕,一位上层社会的绅士向纳粹军官展示自己的荣誉证书,大学毕业证,杰出市民推荐等等。

纳粹军官问道:这是你所有的东西么?绅士点点头。纳粹军官立即将这些东西揉成一团,扔进纸篓:很好,现在你什么都没有了!于是,绅士彻底崩溃了。

因为对他而言人生的尊严,生命的荣耀是他人给予的,他错过了从内在寻找意义的尝试,也错过了当外在的依存全部丧失时,精神仍能保持自由和独立。

那些坚持向自我寻找生命意义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

对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来说,虽然每天身处充斥着死亡、戕害、恐惧的集中营里,但他仍然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因意义而幸存。

他无时不刻地牵挂着妻子,期盼与妻子的重逢成为他活着的信念,他在狱中构思自己的心理学著作,他梦想战后能举办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讲述与奥斯威辛集中营有关的种种。

他还为人类社会发展出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技术——寻找意义疗法。

对奥斯卡影片《美丽人生》中同样身处集中营的一对父子来说,父亲为自己找到的意义是,尽一切力量保护儿子,向另一个监区的妻子传递爱和活着的消息;孩子感知到的意义是在父亲为他构建的游戏里,努力表现,遵守规则,拿到积分,赢取最后的奖品——一辆坦克。

而对于新作《我只想做英雄背后的普通人》的作者嘉倩来说,她毅然辞去英国外交部新闻官员工作,只身一人从香港到重庆,从上海到西藏,从鹰潭到漠河,从西安到新疆,走过60座城市,采访过上千普通的陌生人。

她经山经水,经生经死,在诉说和倾听中找到自我生命的意义,为了这份意义她抛下尘世的喧嚣,舍弃正统价值观在她身上粘贴多年的牢固标签:外交官、上层社会精英……

她望神地打量着真实自我的模样,敏感、纤细、脆弱、坚强、精明、伪装、素面、勇敢、求索、恍惚……寻找着同一性。

有一句话说:最美的果实一定在最危险的地方,必须用最危险的姿势爬上最脆弱的枝条,将身体腾空才能摘到,但一不小心就会摔落,最重要的是树下有没有人接住你。

在聆听过上千个故事,触摸过上千段人生,积蓄起上千种感悟之后,嘉倩最渴望成为的就是站在树下用有力的臂膀和柔软的心接住你的那个人。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意义让我们清晰地感知我们为什么而活。人生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命题!

作者简介:姚瑶,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签约作者,本职为浙江某高校护理老师,人生的抱负无他,唯有善待生命和善待文字而已。

本文为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独家首发,版权归富书部所有,48小时内禁止转载,转载请联系授权,并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作者:姚瑶,来源:富书(ID:zhongchoudushu)】,侵权必究

富书部的第一本书《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畅淋漓地活》已经上市,作者萧萧依凡是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当红作者,人民日报夜读的常客,并得到李尚龙、杨奇函和王路的作序推荐,书中收录了爆文《谁的职场不委屈》《你的付出,时光不会辜负》,以及数篇还没公开发在网上的,长按上图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当当下单购买,真爱快来~~~

赏饭加QQ:1024836168(备注广告),部长微博@小明牛哲学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