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解码吉利收购戴姆勒:570亿资金和底气从何而来?

2018年02月25日 13:24:01
分享到:
来源:汽车公社

原标题:解码吉利收购戴姆勒:570亿资金和底气从何而来?

显然,除了吉利的实力和李书福的个人格局外,“外退中进”,国家的日益强大成为吉利收购戴姆勒股权的强大背书。

记者|杜余鑫、石劼

2月24日,就在春节后上班的第三天,就在长城宝马宣布正式牵手的第二天,吉利豪掷570亿元收购戴姆勒成为其最大股东一事,毫无疑问成为当天行业中的爆炸新闻,这个爆炸程度,丝毫不亚于《汽车公社》当时独家披露的《长城合资宝马》一事。

同为两家民营企业的翘楚,与全球数一数二的豪华汽车制造商的连接,李书福和魏建军的这一举动,和迈出的这一步伐,本身就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一大幸事儿,无不将载入中国汽车发展史册。

昨天,《汽车公社》刊文《李书福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豪掷570亿买来什么?》,已经就李书福这一举动将会带来怎样的效应做出了分析,并认为这笔中国最大对海外整车投资,反映出新能源、走出去和结盟三个产业宏观趋势。而昨天下午《一句话点评》文章《李书福:我为何入股戴姆勒?》,就资金来源、可能的动作和构想做出了解读。

那么在这之后,我们试图再一次剖析这场震惊行业的收购大案,它为什么发生在了民企吉利身上——这家连续将沃尔沃和沃尔沃集团股权、宝腾、路特斯、伦敦出租车、太力飞行汽车收入囊中的汽车公司,还在不断壮大自己的版图,似乎并没有终点,以至于吉利人也发朋友圈称,真的是想象力被限制了,不知道老板接下来会采购点啥?

玩笑归玩笑,冷静下思考,为什么是吉利,吉利凭什么?显然,除了吉利这家从浙江台州一隅落地生根,经过30年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强大实力外,包括掌舵者李书福的个人格局,“外退中进”,国家的日益强大,也成为吉利收购戴姆勒股权的强大背书。


不仅是钱的问题

正如当业界看到570亿这个数字的时候,一部分人看到的是李书福好有钱,但是另一部分人也在思考,李书福钱从哪里来?他家是开印钞厂的么?

2017年,54岁的李书福和32岁的儿子李星星父子,才刚刚以1100亿元的财富,第一次踏入胡润百富榜前十的门槛,这也就意味着,此次李书福花巨资入股戴姆勒,所付出的代价几乎是李书福父子一半的身价和财富。

实际上,除了吉利汽车近两年来飞速发展外,吉利去年以来在海外的扩张也异常迅速。去年5月份,吉利控股用3.5亿至4亿美元买下了丹麦盛宝银行月30%的股份,成为该银行的最大股东;去年6月份,吉利控股用约12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宝腾和路特斯股份;去年11月,吉利控股收购美国飞行汽车公司太力(Terrafugia)公司,进军飞行汽车领域;12月份,吉利又花费约30亿欧元,收购了沃尔沃集团8.2%的股权。

今年春节刚过,吉利又花费90亿美元,收购了戴姆勒9.69%的股票,成为戴姆勒集团的最大股东。综合来看,吉利控股近两年阔手买买买花掉的费用接近900亿人民币。如果从2010年收购沃尔沃开始算起,吉利控股动用资金收购国内外资产的花费超过1000亿。

1000亿!这的确是钱的问题,但对吉利控股集团和李书福来说,有足够的收入和资金来源。通过查看吉利控股集团的财务数据,《汽车公社》记者发现,2016年集团总营业收入达到2,088亿人民币,同比2015年的1,653亿增长26.3%,营业利润达到125.4亿人民币,同比2015年49亿增长幅度更是高达156%。

2017年这一数字继续暴增,2017年前三季度,得益于沃尔沃收益的增加,吉利控股实现了1921.4亿人民币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净利润方面更是高达123.1亿元,同比增长95%。显然支撑起这些数字的,是吉利汽车2017年顺利破百万辆,成为本土品牌的扛旗者,背后的背后,是产品、体系、营销、品牌等各方面综合实力的飞跃。

而在如此高额的利润增幅下,无论是让吉利控股的现金流,还是在融资、金融杠杆等方面,都具备充足的竞争优势。更何况吉利一向擅长的股权融资、债券等方式的运用,在2010年都能拿下18亿美元的沃尔沃,现在随着产品实力的不断进步,以及进入到中国汽车公司第一阵营的位置,再加上连续多次在国际上的成功并购案,已经让吉利练就一身强大的本领。

更重要的是,这两年吉利的股价从2港元左右上涨到了20多港元,并成为汽车行业目前唯一的蓝筹股(蓝筹股是指具有稳定的盈余记录,能定期分派较优厚的股息,被公认为业绩优良的公司的普通股票,又称为“绩优股”),总市值超2000亿港元,这种实业性质的公司具备如此强大的实力,被不少投资者看好,资金自然蜂拥而至。

虽然吉利方面回应,入股戴姆勒的资金并非来源于中国境内资金,而是由吉利集团海外公司通过海外资本市场安排。另外有消息透露,兴业银行和摩根斯坦利成为吉利的融资伙伴。这可以认为是吉利在不影响国内业务发展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向国际化继续迈进的又一巨大信号,这一点从去年吉利入股盛宝银行,就使众人清晰地看到吉利海外金融运作的能力,更何况在李书福的思维中,还需要规避汇率风险带来的财富损失。

所以从这一层面来看,钱对吉利来说又不是那么重要的问题。关键的关键在于李书福拥有怎样的格局,去玩转如此庞大的吉利帝国。正如吉利上上下下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眼界决定世界,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深度,格局决定结局”,这也是为什么李书福和尹同耀曾同为自主品牌龙头企业的掌舵者,而现在却出现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早在先前,李书福就提出了要把吉利打造成全球汽车产业前十强,并且受人尊敬的全球化汽车集团。现在就算不加上戴姆勒,吉利控股集团已经拥有吉利汽车集团、沃尔沃汽车集团、吉利商用车集团、吉利集团新业务、铭泰集团五大板块,涉及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路特斯汽车等8个汽车品牌,其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汽车或品牌面向国际化市场,这也意味着李书福将要构建的吉利帝国版图正在逐步成型,这一目标和格局,和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架构极其相似。

吉利向海外扩张的一个个脚步足迹,连起来便是描出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化、最终催生本土版大众丰田通用的路线。


中国,是底气与后援

诚然,雄厚的资金实力与上行的信用基础,成为吉利跃居戴姆勒最大股东的关键因素,但“资金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吉利上行势头再汹涌,在现金储备上也只能在国内鹤立鸡群,与诸多跨国巨头相较并无优势,例如截至2017年9月30日,大众汽车集团净流动资产254.4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980亿元,更不用提利润能力更强的丰田汽车。

那么为何戴姆勒所欢迎来的买家不是其他巨头,而是吉利呢?并非仅仅因为其他巨头感觉毫无需求——毕竟在V2X测试等领域,这家最古老的车企走在行业最前列,没有哪家车企敢夸口全面领先戴姆勒;也不完全是戴姆勒忌惮强敌入主——除了第一阵营的巨头,还有规模与吉利相若、但历史和实力都有所超出的第二第三阵营海外车企。最终选择和吉利牵手,除了上文所提及的吉利自身的种种优势,还因为吉利背后站着一个全球最大、创新转型最积极的市场——中国。

2006-2017年中国汽车产销量

2017年,虽然历经转型和马太效应的分化,增幅为近年最低,但中国车市总体规模再创新高,销量同比增长3.04%至2,887.89万辆,产量同比增长3.19%至2,901.54万辆。用《华尔街日报》报道吉利入股戴姆勒文章中提到的说法就是:“在短短十年出头的时间里,中国就从自行车王国蜕变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17年轻型车新车销量高达2,740万辆。相形之下,美国去年新车销量仅1,700万辆,而欧洲和俄罗斯才2,000万辆。”

以营收利润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收总额1,188,446亿元,利润总额75,187.1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汽车业营收同比增长10.8%至85,333亿元,利润同比增长5.8%至6,833亿元,依然是利润最高的制造业分支。

以销量贡献看:为大众汽车集团和通用汽车贡献全球40%以上销量、为大众品牌贡献全球50%销量、为丰田贡献销量比从10%不到提高至12%……

2017年中国汽车业收入利润

有趣的是,按照物理定律,万有引力和质量成正比,对经济来说亦不例外,规模庞大的市场对企业的吸引力无可比拟。无论是哪一家主流跨国车企,都不能忽视这个很快跨入三千万辆级别、营收利润出众的全球第一市场。而萌生于这个市场的本土企业,其中翘楚势必有着蓬勃的朝气与壮大的希望。接纳吉利入股,为将来合资铺垫,与其说是吉利对德国的投资,不如说也是戴姆勒在另一个层次对中国的追加投资。

在体量规模之外,是中国制造业对于创新的追求,与民族复兴浪潮的庞大势能。

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求新突破的典型代表方向。就在一周前,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提质增效、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规进一步提高纯电动乘用车能量密度门槛要求,根据成本变化等情况,调整优化新能源乘用车补贴标准,并将运营里程要求从3万公里下调为2万公里,实现分步补贴。

获悉吉利将和戴姆勒联合开发电动车之后,《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这是未来的关键技术趋势。中国政府雄心勃勃,欲超越西方打造引领潮流的电动汽车技术。”

另一个关系到汽车、但适用面不止于汽车的方向则是人工智能领域。以2012年至2016年各国研究机构及大学等有关AI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为考量标准,前100位中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达到30家,中国为15家,而我们的强邻日本仅为1家。

创新科技和金融方面也呈现出相似的趋势。《日本经济新闻》日前报道称:“从基于风险投资和并购的对金融科技企业投资额来看,美国具有压倒性优势,2017年达到约150亿美元。欧洲各国和中国次之,而日本还不到美国的1%,令人遗憾。”

近代地球的天平倾斜向西方之后,周期律就注定在当代会重新回归到东方。数百年来自傲于先进文明的欧美,或许还要加上日本,蓦然发现在步调上已经赶不上中国,而原先积累的优势也在慢慢丧失。无论是具体到先进技术的发展,还是宏观到国家的基本指标。

虽然大家都在经历GDP增速放缓,但中国是“低于6%便是失败”,而西方以正增长为胜利。还是拿同出于东方的“脱亚入欧”日本来看,1995年前后日本GDP就达到5万亿美元,2017年却只有4.88万亿美元。中国2010年击败了日本,2017年更是以82.7万亿元人民币的GDP达到日本的2.65倍。

尽管同样也是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丧失人口红利,但中国的少子化和老龄化恶劣程度远不如欧美日。日本统计机构预测,到2035年日本预计人口比现在减少1500万人,下降到1.12亿,其中50岁以上人口占55%以上。而中国在相近的时间节点上,则是以“能否保持人口增长”作为议题。对美国来说,缺少足够的“年轻且成本适中”的劳动力,严重限制了特朗普政府重振制造业的规划。

毋庸置疑,如今的中国,是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哪怕在诸多领域还显得稚嫩,但发展后劲却让西方相形见绌。

我们在津津乐道产业绯闻的同时,其实应该多一层大视角解读。吉利的发展前景,宏观背景来自于这个古老民族复兴之路的上升空间。作为在新能源汽车、汽车智能和汽车金融方面都在追求突破的领跑者,戴姆勒自然更清楚应该与谁牵手,毫不犹豫地将目光转向这片充满希望的龙之天空。

宝马选择了长城,吉利入驻了戴姆勒,下一个轮到谁?答案未知,但距离显然已经是不远了。

THE END

速度 深度 态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