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2019年度汽车人物一:谭旭光|特立独行,复又归来

2019年11月18日 11:58:01
分享到:
来源:道哥说车

《道哥说车》故事会出品:

谭旭光站在中国重汽的主会场中央,放眼望去,华丽的大堂里秩序井然,台下无不对台上的人流露出敬仰的神情,让人受用得很。头顶的灯光映着面前一簇簇娇艳的鲜花,让叶子都蒙上了一层莹莹微光,这是来自胜利者的灿烂和辉煌。

曾经,谭旭光的潍柴集团只不过是给中国重汽集团提供发动机配件的子公司,由于和老东家中国重汽集团的发展思路不同,谭旭光与重汽董事长马纯济之间出现激烈的摩擦,谭旭光也被重汽管理层排挤。后来,谭旭光来了一记兵行险招,带领潍柴集团分家独立,正式单飞。这种被世人称为丢掉“铁饭碗”的义气之举,成为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们饭后消遣的话题。

而如今,当时“离家出走”的儿子,以王者的姿态归来,不仅建立起独立的产业链条,成为卡车市场举足轻重的企业集团,还将曾经的母公司收入麾下,不可谓不是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此时,谭旭光心里怕也是百感交集。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这一仗赢得并不轻松——从自立门户到现在的风光,整整花了十二年,其间哪一年不是一道道坎跨过去的。赢了就是赢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大局既定,不能也不必太过高调,毕竟作为当年一个子公司的负责人,却要回去担任母公司的一把手,难免会有人不服,回去开展工作恐有不顺;再有,当年重汽与潍柴有着种种纠葛,重归故里很大可能会遭遇部分干部职工的抵触情绪。因此,思来想去,谭旭光的开场白用了一句亲切又随和的话——“我今天回家了……”并把这句话用红色的大字打在了会场中央的大屏幕上。

短短的一句话,意味着的是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等重量级职位的任命。这代表了怎样的胜利,还需从15年前的上市风波说起。

一山二虎不相容 两强不让嫌隙生

当年,潍柴是中国重汽的全资子公司,若不是因为“上市”风波,他们也许可以亲密得更长久。

2003年9月,中国重汽收购上市公司小鸭集团64%股权,证券简称由“小鸭电器”变更为“中国重汽”,中国重汽借壳上市。让马纯济始料未及的是,2004年3月,潍柴动力却自行在香港成功上市。这在官员出身的马纯济看来,是“太不懂事”了。

本就是一家人,何必单独上市呢?重汽原来是想,把所属的车轿厂、锻造厂、离合器厂等等,打包之后在香港整体红筹上市——这其中也包括潍柴动力。

但谭旭光是有自己打算的,如果随中国重汽整体上市,潍柴就还是只能走配角路线——给中国重汽配套。显然,谭旭光的抱负不止于此,他想要的是生产一整个车的技术和工厂。他雄心壮志,走的就是大刀阔斧的前卫路子,这也与重汽老总的马纯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的战略方针不相容,同时,这自然是脱离了做一个“儿子”的本分。

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人知道马纯济和谭旭光经历了怎样的沟通,抑或是争吵。

但是一家人总是一家人,潍柴动力最终能够顺利上市,想必也是在中国重汽的担保之下才能实现的,从之后潍柴动力与中国重汽还达成了收购协议可以看出。2005年2月,潍柴动力向中国重汽支付8000万元定金,要求独家收购中国重汽旗下的杭发厂,有效期至2005年12月31日。

故事到这里,还属于和气生财的阶段,然而就是这个杭发厂,如同一个让两兄弟反目成仇的美貌女子,让潍柴和重汽彻底决裂。

杭发厂始建于1958年,隶属中国重汽集团,目前主要产品为斯太尔系列柴油发动机,与同属中国重汽旗下的潍柴厂形成了南北呼应的发动机战略格局。

都是生产发动机的,潍柴希望整合产业,于是向重汽申请委托经营杭发厂。潍柴在香港上市的2004年,为了保证自己作为潍柴最大股东的利益,重汽同意了这一申请,并向香港联交所承诺,杭发厂不再生产同一类型发动机。承诺放弃自己部分的生产业务,成全潍柴的发展,可谓是亲爹的操作了,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潍柴并购杭发厂对双方都是有益无害。

然而,刚刚做出这一决定不久,重汽就反悔了,要求收回潍柴对杭发厂的管理权,当年11月之前,中国重汽已经自行将杭发厂管理层进行更换,同时否定潍柴动力收购杭发厂计划,原因是潍柴造成了杭发的亏损和人才流失。“这直接导致潍柴与重汽的矛盾激化,之后就不再向潍柴支付发动机货款,目前欠款已经为3.5亿。”据说,这让谭旭光大为恼火,把马纯济堵在杭发的办公楼,马纯济从后门才得以“逃脱”。

这一切来得突然。依照中国重汽向香港联交所的承诺,潍柴刚刚启动了对杭发厂的收购,并交给了中国重汽2.5亿元资金。但让谭旭光没想到的是,中国重汽却用这笔钱,购买发动机生产设备,在章丘修建新的发动机厂。

此时,重汽把“儿子”当做“对手”的意图不能再明显了。谭旭光明白,马纯济在寻找代替潍柴的对象,一旦时间成熟,他将断绝与潍柴的联系,力保A股上市。

重汽为何态度出现180度大转弯,问题就出在潍柴对湘火炬的并购。据当年的报道,谭旭光说,潍柴最为看重的是湘火炬的变速箱环节。但是无法否认的是,湘火炬同时拥有陕西重汽51%的股份,这是湘火炬最为优质的资产,潍柴希望进军整车领域意图明显。

做整车的中国重汽想要向发动机及整车配件市场延伸,而做发动机的潍柴动力也希望向整车组装及配件发展,一条产业链的两个环节,都要衍生出两个闭环产业链,谁也容不下谁,冲突在所难免。

如同职场上的员工守则,积极向上、努力进取是没有错,但是若你的的锋芒盖过了顶头上司,那可就不行了。作为最大股东的中国重汽此时立刻反应过来,潍柴这小子这哪是为我挣钱啊,这是想要取而代之啊,他深知自己的危险处境——如果潍柴与陕西重汽结成联盟,其老大的位子将受到最大的冲击。了解中国重汽与潍柴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潍柴早期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中国重汽的强大,中国重汽占据了其40%以上的市场份额,每个月能给潍柴带来两个亿的收入,成为潍柴发展最大的支持。而如今,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翅膀一硬就要飞了,自然是不肯的。因此在并购湘火炬一事上,中国重汽当初向潍柴提出由重汽并购湘火炬。

但岂能料到,谭旭光早有准备。当年据知情人士爆料,“潍柴动力此次收购湘火炬根本没有召开股东大会,没有经过股东会的同意,同时为了掌控表决权,他还让公司管理层签字把所有股权委托给他。因此在董事会被‘虚假’地告知中国重汽的领导层已同意收购事宜之后,收购便在大股东反对、大部分股东和董事不知内情的情况下"风风光光"地完成了。”

不只是如此,2005年8月8日,潍柴以高出市场竞价2亿多的价格,成功拿下湘火炬。当时万向集团给出的收购上限为8亿元,但潍柴定了10.2338亿元如此高的价格,成为当时中国证券史上最大的现金收购案。这在当时被外界议论纷纷——这个价格里面是否掺杂了人为因素?又是否隐含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谭旭光疯了,但谭旭光真真是位特立独行的枭雄,他不顾外界的质疑和母公司的反对,他深知潍柴需要的是转型——从单一发动机到重型车动力总成。现在看来,整车牌照+汉德车桥+法士特变速箱的优质资源,用10个亿实现这个梦想,简直太值了。

收购湘火炬一事,让重汽与潍柴彻底决裂。2005年潍柴停止向中国重汽供货。经山东国资委调解,2006年,中国重汽持有的潍柴股份转让给山东国资委,两者正式分家。

虽然潍柴失去了这样一个老东家,但却也凭借湘火炬收购,在资本市场一战成名,让原先控制陕重汽、法士特和汉德等多家企业的德隆系,彻底崩盘,同时中国重汽也并没有因为失去潍柴就停滞发展了,后者走着国营化的发展道路继续壮大,两者都发展得不错。

时势造英雄。对于重汽来说,要求潍柴服从集团的调配,形成一整盘棋的格局,无可厚非;而对谭旭光和潍柴来说,不甘心仅做低端发动机供应商,想往更有话语权的整车产业发展,也是独具魄力和眼光。从这段历史看来,不管重汽执掌人马纯济和潍柴枭雄谭旭光之间的摩擦几何,两者的竞争推动了我国重汽产业的发展,让中国重汽在世界上也有了名号。

历史总是由众多有影响力的人物共同推动,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让世人一次次谈论、回味的同时,也留下反思和总结。

时至今日,当年救中国重汽于水火的马纯济已经卸下历史赋予的责任,光荣退休。而谭旭光则挑起了更大的重任,继续为中国重汽的转型定策略谋发展,之后出台了一系列的颇受争议的改革措施,包括大刀阔斧裁人,裁员率高达52.4%。

当然,还有那句颇具谭旭光风格的话:“我20年没休过一天班,不光是我,是我们的团队也没休过一天班”。

枭雄谭旭光做狠事、放狠话,对中国重汽人来说到底是“王者归来”,还是“复仇者回归”呢?且听下回分解。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