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油价改革要考虑国内通胀承受力
2010年01月25日 07:04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林伯强

中国成品油费改税整一年,实施效果如何?改革是否成功?目前有许多讨论。笔者认为,判断成品油费改税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可操作性、公平和效率。

执行一年来,现行的价格机制总体上应该说是成功的,显然还有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改革的速度和深度要受现阶段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大环境的约束。

事实上,在成品油定价问题上,其他国家大致经历过从管制到市场定价的过程。举两个对我们比较熟的例子:韩国与印度的价格机制改革。它们的石油价格改革过程表面上很相似,成品油价格机制基本都经历了政府定价、与国际市场接轨、价格市场化三个阶段。但由于国情不同,一些具体政策和做法相异,结果也截然不同,前者成功实现了石油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而后者的改革却几经反复,走回政府定价。

韩国1993年以前是政府定价。1994年1月至1996年12月,与国际市场价格联动。这一阶段又分为与原油价格接轨和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两步。1997年1月以后,石油价格市场化。韩国政府放开国内成品油零售价和批发价,对内放开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及分销业务;允许外资投资韩国炼油业,开始对外国开放石油零售;取消政府对炼油新增设备的控制并对外资开放,允许外资持有国内石油公司50%以上的股份;在国内石油公司基本控制了油品销售网络之后,政府为促进石油公司整合成品油零售市场、提高公司竞争力,进一步减少了对国内石油公司的保护,于2001年9月开始允许加油站经营多种品牌油品。从此,韩国石油业完全进入了市场竞争时代。

为防止不正当竞争,韩国通过制定“公平交易法”来规范市场行为,韩国的公平贸易委员会作为韩国的反垄断机构,对国内各家石油公司油价的制定进行监督,以防止国内石油价格非正常上涨;此外,韩国政府通过税收对市场价格加以调控,还对农业和渔业用油实行免税,并对出口油品实行退税政策。

印度上世纪[综述 图片]90年代中期之前是政府定价。印度2002年开始有管理的市场化定价,2002年4月印度取消了对油价的全面管制,实行有管理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企业有了一定的定价主动权,但政府并非对油价放任不管,因此被称为有管理的市场化定价。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油价向印度国内的传递,但国际油价一直走高,国内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2005年以后不得不对改革进行调整。到2006年2月份,印度市场一揽子原油价格达到63.2美元/桶,印度政府不得不收回了汽油和柴油的定价权,印度成品油价格机制刚刚迈开一步就又退回到政府定价模式下。

实际上,韩国和印度的石油市场价格改革的背景都与中国很相似,但由于种种原因,政策取向的不同,导致改革的结果迥异,两者的价格改革过程,对于我国的石油价格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个成功的故事,背后肯定是一个持续不懈的努力;而一个失败的故事,背后也常常是一个持续不懈的努力。那么,韩国和印度的价格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区别何在?是不是与收入水平、经济发展阶段、价格走势、政治社会环境有关系?

对比韩国和印度的油价改革过程,可以看出,韩国在对石油价格进行市场化改革是逐步向前推进的,并且在实行市场化的同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制度规范石油市场,稳定石油价格,从1994年启动油价改革,虽然改革过程中经历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但却坚持了下来,到1997年已基本实现市场定价;而印度在国际高油价的情况下过于急切地搞市场化,并在提高税收及价格的同时,没有充分考虑本国财政情况进行不适当的补贴,一错再错,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由此可见,相对于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更为紧迫的是研究如何应对国际油价的进一步上涨对成品油价格机制的潜在威胁和应对办法。

(作者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相关专题:

2010年国内油价或首次上调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