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月的快速增长或多或少给自主品牌汽车的未来增长坚定了信心。
今年11月,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仍延续了10月的增长势头。根据中汽协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63.86万辆,环比增长9.04%,同比增长11.9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70%,比上年同期增长1.23个百分点。11月,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32.34万辆,环比增长14.20%,同比增长21.30%,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1.32%,占有率比上月增长0.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长2.58个百分点。
与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还处于同比下降0.2%的态势相比,可以说下半年的自主品牌汽车正在挽回上半年的整体颓势。
统计显示,1-11月,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了579.64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4.9%,低于乘用车总体增长速度2.2个百分点。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3%,比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降幅有所收窄。1-11月,自主品牌轿车销售270.48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5%;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7.8%,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
“尽管明显好于上半年,但从总体来看,全年的自主品牌销售很难用是好还是坏来总结。”针对今年的自主品牌汽车整体表现,业内分析人士总结认为,目前的自主品牌发展很不平衡。“民营自主普遍发力增长,但大集团自主似乎在集体沉默。”分析认为,相对于前几年的高调,如今各大集团的自主多数已风光不在,有的甚至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历经前两年的集体狂欢之后,自主品牌在中国车市正遭遇分水岭。
民营自主增长给力
根据中汽协的统计,今年11月自主品牌的销量中,除了奇瑞和一汽自主品牌呈现负增长外,其余多数自主品牌均有所增长。其中,吉利、长城、比亚迪销量不仅在自主品牌中依次排名前三,且在整个乘用车市场中销量均进入前十,其11月销量统计均超5万辆,三家整车分别实现5.22万辆、5.13万辆和5.06万辆的销量。
和上述三家车企相比,尽管奇瑞汽车11月销量在自主品牌中排名第四,不过目前正值奇瑞调整时期,销量也处于下滑中。11月,奇瑞汽车销量为4.50万辆。
从今年前11月的销量统计来看,排名榜首的奇瑞销量累计48.02万辆;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吉利和长城销量也均在40万辆以上,分别达到43.47万辆和43.29万辆;比亚迪销量为39.50万辆。而排名之后的其他企业销量均低于30万辆。
从销量增长率来看,这些企业中,奇瑞、比亚迪、一汽集团和江淮汽车今年1-11月累计销量仍出现下滑,其他企业销量则均实现增长。其中,下滑最快的是一汽集团,销量同比下滑25.7%;而销量增长最快的是东风集团,销量同比增长41.4%。而增长的企业中,长城销量同比增长34.2%,增幅仅低于东风集团。另外,上汽集团自主品牌累计销量达到17.49万辆,同比增长20.53%,力帆汽车同比增长达到20%以上。
自主两分化加剧
从上述自主品牌车企的销量及增长率情况来看,以民营为主的自主品牌企业和大集团的自主品牌形成了分水岭,特别是民营自主品牌吉利、长城、比亚迪、力帆进入下半年后的集中发力以及表现出来的长远增长潜力。无论是在国内市场增长还是海外出口上,与这些企业相比,各集团的自主品牌则相对逊色。
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主品牌阵营的两级分化一直存在,在今年表现尤为强烈。”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企业自身发展机制及市场所导致。
在市场层面,自去年开始,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一开始就压力重重,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即便是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的整体表现更是十足惨淡。上半年,在乘用车总体呈现正增长的情况下,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尽管销量达到315.11万辆,但同比仍下降0.2%,占有率也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从上半年分月情况看,也呈现明显逐月下降趋势,且每月情况均低于上年同期,6月达到上半年的最低点。上半年,自主品牌轿车销售142.33万辆,同比下降6.8%,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7.2%,占有率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整体市场下滑进一步拖累自主品牌车企,未来发展更是成为考验。
面对惨淡行情,今年7月中汽协秘书长董扬预测称,自主品牌整体市场行情未来2到3年内都很难有所改变,今后3到5年内可能一半左右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都无法存活。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在未来几年难以改观的市场局面下,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将面临生死考验成为必然。对此,除了加紧开拓国际市场,以弥补国内销量的下降之外,自主品牌需要更具战略性的思维,以避免未来在国内市场不被淘汰。更重要的则是在产品的打造上,如何集中研发力量,做能够树立起长久竞争力的精品,才是根本的生存之道。
“相比这一点,民营自主品牌企业更具有忧患意识,并早已未雨绸缪并做好准备。”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此前吉利的转型以及比亚迪的调整,还是长城汽车一直做专做精的战略,都是民营自主品牌企业不同于大集团的地方。相比之下,民营自主品牌车企长期以来根植于市场,对竞争及长远未来认识更为深刻,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上也明确,市场反应也更为迅速。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