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汽车评论 “181011。” 在铁西工厂,华晨汽车董事长祁玉民被记者团团围住,他很郑重地说了这组数字,大概是想让大家记住这一天。
2018年10月11日,股比放开的第一刀,落在了华晨。言必提宝马,总讲“一夫一妻”的华晨,不得不售出25%的合资股权给对方。
签字仪式后,旁边的媒体同行没有例行鼓掌,他说,“哎,真丢脸。”为了参加这场仪式,媒体早上六点起床、七点出发,沈阳的秋天相比北京冷很多。
政策不好吗?扩大开放肯定是大势所趋。宝马不好吗?深耕中国市场,扶持本土供应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注重社会责任……作为外资也算可以了。毕竟,做生意不是谈恋爱,合资不是婚姻。
那到底哪里让人不爽?人到中年,那点民族情怀不好意思嘴上说,大家心里都明白,发自本心的不适感,是为华晨唏嘘。
第一刀,为什么是华晨?
尽管合资伙伴宝马付出了290亿人民币对价,并延长合约。包括承诺:2020国产iX3,2022年国产X5和iX5,扩建大东工厂和新建新铁西工厂等。但是资本市场的态度依然很坚决。
10月12日,港股华晨中国(H01114)复牌即跳水,一度跌幅超过28%,最后以7.9港币收盘,跌幅26.8%,当日市值蒸发144亿港币。如果从中德柏林签约之前算起,股价几近腰斩。
犹记得,柏林签约后,凤凰网汽车率先报道宝马将提高合资股比到75%。当时有自媒体找祁玉民确认,彼时其回应:“瞎扯”。但如果股民信了这个“瞎扯”,最后近30%的跌幅也许可以逃过。
回过头来,祁玉民在10月11日对媒体说,“走第一步的往往被质疑,被批评,2022年再看,是走得早好,还是走得晚好,有个词叫拭目以待。”
这第一步并不是华晨自己想走的。
在所有合资车企里,大概华晨是最弱的中方。
2018年上半年,华晨中国税前盈利34.4亿港币,来自华晨宝马的贡献竟然高达36.8亿港币,离开合资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在凤凰网汽车7月的文章《灰犀牛如期而至III:今天,股比放开大幕开启,谁还在掩耳盗铃?》一文中,曾经说过,“2017年华晨中国税前利润约合39亿。”这是官方在港股披露的2017年财报中的数据。但是,其中华晨宝马贡献了52亿!是的39亿中的52亿,意味着如果没有华晨宝马业绩的遮羞,华晨自主亏损13亿!
数据不撒谎,证明华晨是所有自主车企里最依赖合资企业的。而宝马又是外资车企中国本地化做得比较好的。所以股比放开从华晨宝马开始,是情理之中。
“不要躺在合资企业上”
“股比变了之后,倒逼中国品牌不要躺在合资企业上,要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管理水平,让自主品牌在中国站住脚,走向世界。”这也是祁玉民在10月11日现场对媒体说的话。
事实上,这也是外界对华晨的期望。
从华晨中国半年报中,可以看出海狮轻型客车销2万辆,同比下滑26.7%,阁瑞斯销1544辆,同比下跌44.5%。
而最受关注的华晨中华品牌,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上半年销量19724辆,比去年同期暴跌58%,而去年同期又比前年暴跌52%。
除了利润和销量,华晨在技术方面也严重依赖宝马,中华V7搭载的发动机来自宝马,在研发和生产等环节都得到了宝马方面的支持,连生产线都是联合宝马全新打造的,品控也是引进宝马标准,零部件采购80%来自宝马供应商。华颂7引以为傲的N20发动机同样也是出自宝马。
然而消费者和市场并不买账。虽然宣称“华晨是从合资伙伴取得当代先进核心技术的中方企业”、“华晨成为’中国宝马’”,但是没有自己的真水平,这种技术生硬嫁接也没有起到作用。“拿来”了宝马的技术却未能“吸收”。
今日的华晨给所有中国自主品牌上了一堂课,也是血的教训。国家扩大开放的步伐不会因为个别企业的孱弱而停下,把中国汽车企业推向更激励、平等和广阔的市场,是大势所趋。刚刚,特斯拉在上海独自建厂已经又传出新进展。如果参与合资的中国车企再不拿出点实力给合资伙伴看看,别说25%,下一次签约大概就没有“华晨”们的身影了。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