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我拥有过的那些车]
起源:你是不是对车评人有什么误会?
这个话题,我是一直都想写,但知道一动笔就会是万字雄文,所以一直憋着。到最近,有些事情、有些声音,让我觉得还是赶紧要写,不然可能有些人会加深对我的误会。
这个误会的成因是,很多人把车评的观点立场和车评人自己买什么车混为一谈:听得最多的声音是:“你车评里把这车说得那么好,你倒是自己买一台啊……”还有:“你看这些做车评人自己都开什么车,就知道什么车才是真的好……”
要说明的是,我做车评和自己买车,根本是两码事。做车评、评价每款车时,我用的是中立、客观的标尺。什么是中立客观?就是尽可能用我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分析一款车,用对应目标群体的标准去衡量一款车,而不是简单从自己个人喜好出发做评价。
而当我买车的时候,我不会采用上述的“中立客观”标准,只会考虑自己的感受,买的车只求自己喜欢和想要,管它是不是“客观”上的好车。
车评是我的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我要尽忠职守;但工作以外我和大家一样,都是过日子的人,有自己的家庭背景、生活状态和七情六欲,个人的消费行为,自然也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
还是这句:没有差的车,只有错的车。引申一步也可以这么说: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车,最适合你的就是好车。
当然,在选车这件事情上,我本身也是作为一个用户的角色,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我自身的体验作为一款车的“用户体验”去考量。也就是我,我如果买了A车,我自身就是A车用户的一个评价样本。从这个角度看,我和千千万万的消费者是站在同一立场。
但是,我的选车经历又肯定比一般消费者更有参考价值。因为我的工作原因,在选车时掌握的信息比大多数人更加充分和准确,所以我买车的犯错机率肯定低于一般人。事实也是这样,我至今买过的每一款车,没有一台是自己觉得后悔的、“交学费”的。
因此,大家看我的买车故事,虽然不能作评判为什么车是好车的依据,但却可以看作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示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做出购买决定,才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车,从而无悔。
在做大家车言论/大家车商城这家公司之初,我就提出“消费分享”的愿景,希望通过分享消费心得和经历,共同提升大家的消费体验。以下这个长篇连载,其实就是YYP本人在买车、用车这件事上的“消费分享”。
这个连载共有十篇,我陆陆续续写了几个月时间。目前算是基本“封顶”了,但如果大家在看的过程中还有什么感想,也可以提出来,说不定激起了我的新思路,会继续写下去……
下面进入连载的正题,开篇——
一、人生第一台车,看姻缘
让我们回归到2001年,大学毕业的YYP刚出来工作。
我那时的月薪是2300,自然不可能买得起自己的车。但我遇上一个很好的老板,他把自己的车借给我开,不仅是日常外出工作时会开,甚至我有私事他也放心把车借给我。我太感激这样的老板了。老板亲身向我示范,车是用来开的,不用省着:油门踩到底、变速箱降挡,发动机上到最高转,这个动作叫Kick-down,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动力……
当时我老板的车:帕萨特B5 1.8T。谢谢你,箫sir :)
我从那个时候养成了一个观念:车就是用来开的;买车就要物尽其用,用不着的性能都是浪费……这些观念对我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我第一次萌生买车的念头,是在2002年初,当时做了个选题,开了几乎市场上所有入门级轿车(这就是我职业上的优势了,试问20岁出头的年轻人哪个会有我这种机会)。其中有一款车叫悦达普莱特。没错,就是今天东风悦达起亚的前身的第一款车。
那是一台当时都算是国际淘汰产品的两厢小车,发动机好像是1.4L,手动挡。那车给我的感觉就是好开,比同期的英格尔、夏利、吉利豪情、奥拓都要好开。那个时代,好开又便宜的车可是难得。价格我记得是5万多,算是当时市面上最便宜的车之一,如果厚着脸皮向父母申请一下援助,是可以买得起的。
但当时我其实只是动了个心,完全没有决心付诸行动。原因是当时的我并没有买车的迫切需要。年轻人买车要有一定的外部刺激,最典型有效的是泡妞需要。但我当时已经有稳定的女友,而且工作之便偶尔也有些车、甚至是好车可以开去泡妞……所以理性的我并没有着急买车,要促使我买下人生第一台车,确实需要更强的外因推动。
今天就开个头,这连载还得写很多个星期呢,我们下周同一时间继续聊。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