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无人机执法引争议 网友:拍到个人隐私算不算违法?砸伤人咋办?

2019年03月04日 11:51:07
分享到:
来源:健康小海

“开车还敢违停吗?连无人机都加入抓拍违法行列了。”2月28日,一则网帖热传,文中指出,仅2月,南宁利用无人机,就查处了438起违停。

处罚力度加大和执法范围的延伸,引起不少当地车主的警惕。

资料图 摄:程功

记者检索公开资料发现,济南、宝鸡、海南等多地已陆续将无人机应用到了城市交通管理当中,对开车玩手机、违停等行为进行抓拍。

有声音指出,执法中引入新科技、新技术,体现执法部门创新,但“执法覆盖面能否全域覆盖”“所拍画面清晰度是否会对处罚判定产生影响”“飞行过程中如何保障安全性”等由此衍生出的问题,也引发了讨论。还有专家学者指出,无人机航拍执法,还可能会侵犯到个人隐私,无法做到安全、规范操作。

利用无人机

南宁一个月拍违停438起

2月27日,南宁市长虹站北三支路口,显眼位置被竖起了“严禁停车”的指示标志。一辆牌号为“桂A966”的机动车因为违停,被正在上空执法的无人机拍了个正着。

3月1日,记者从南宁交警部门证实,前不久,该市首个无人机“邕城飞鹰”小组,已正式入编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七大队,对违停、驾车拨打电话、不系安全带、不礼让斑马线等违法行为,进行抓拍。

记者从南宁交警部门获得的一份文字材料显示,在2月份上千份“违停罚单”中,交警七大队利用无人机,查处机动车违法乱停438起。

3月1日,南宁一位车主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就曾因无人机被开出过违停罚单,“没看到贴条,就打电话咨询,得知是无人机拍的”。

蒋先生对这样的执法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拍得不清晰或者监控不到的,岂不是就可以逃之夭夭,公平性得维护住,才能让人信服”。

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七大队副大队长谢陆军接受采访时表示,无人机执法,处罚不是目的,重在震慑。

多地将无人机运用到执法领域

记者检索发现,无人机在全国各地,正被政府部门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执法领域。

济南主要是对司机开车玩手机、打电话行为,进行抓拍。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7月31日上午7点,济南交警队4架无人机首次亮相配合执法,半小时内就抓拍到5起违法行为。

海南在今年春节,面对游客来往度假出现的繁忙交通路况,开展了无人机覆盖执法。2019年2月2日,海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启用无人机开展空中巡逻执法,延伸执法覆盖面,共计抓拍到130起交通违法行为。

在宝鸡,无人机被用来抓拍违反限行规定的车辆。2019年2月27日10点30分至11点,宝鸡交警启动无人机现场抓拍违反限行规定车辆,半小时内拍到四辆。

有网友认为,新科技、新技术的运用,体现执法部门的创新,自然可喜。但一些网友也担心,隐私和安全存在隐患。

网友“若风”表示,“无人机拍到个人隐私算不算违法?”网友“云中仙”则指出,无人机在执法过程中,掉下来砸伤人责任该怎么算?

追访

无人机被引入城市交通管理,新执法手段受到关注同时,也引发相关讨论。受不同省区市空域限制政策影响,执法覆盖面能否做到公平公正,是否存在“执法盲区”,以及影像清晰度是否会造成对执法结果的影响等,均曾引发广泛讨论。

3月1日,南宁交警支队第七大队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就相关问题给出解答。

作为执法依据,画面清晰度能否保证?

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七大队一李姓指导员介绍,无人机抓拍违停操作,是在飞行时录一段视频作为证据,交警再对视频进行截图,“交通平台审核通过后,才会录用作为证据。”

该指导员还表示,“截至目前来说,我们的证据链比较完善,还没有接到过被罚车主的投诉。”其强调,凡是在禁停路段停车,不管车内有没有人,都无法改变违停事实。

3月1日,第七大队一工作人员称,从无人机拍摄的画面,能清晰地看到违法乱停车辆的车牌号。“现在摄像头的清晰度都很高,技术问题可以说并不存在。”该工作人员表示,无人机抓拍并非“一拍了事”,无人机传回的数据,后台还将进行人工辨别,最大限度减少误判率。

无人机执法时有无禁飞区和高度限制?

随着科技发展和民用微轻型无人机的普及,让这一工具走进不少家庭。何时可以飞行,如何飞行,高度和适飞区域如何限定,引发一系列讨论。

无人机在执法时是否会受到限制?上述李姓指导员告诉记者,确实存在一些禁飞地区,如南宁市火车东站、飞机场和部分党政机关,“无人机到了禁飞区域,就得飞回来”,因此,无人机的执法覆盖范围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这些客流量较多的区域只能靠交警执法。

“使用无人机抓拍取证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通过科技化手段,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李姓指导员说,他们仍在挖掘无人机的其他功能,“想将无人机功能扩大化,如事故现场的处理,以及今后与我们的分中心,实施远程监控等。”

声音

“利用无人机执法需警惕侵犯隐私”

据了解,2013年11月,中国民用航空局下发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管理暂行规定》,被业界普遍认为迈出了无人机规范管理的第一步。从2014年8月起,我国已经开始对无人机驾驶人和无人机培训机构颁发相应的执照。

3月1日,中国政法大学传播学研究所副教授朱巍认为,无人机目前应用广泛,使用无人机可能涉及隐私问题,虽然是政府部门用于执法,但不少市民仍担心,无人机的运用,对市民的安全和隐私都有威胁。

“部分地方有无人机飞行管理规定,对无人机的飞行区域、飞行高度均有限制。”朱巍指出,机场附近、重要的办公区以及高校等地,无人机不能去,“不能为了拍罚单把所有老百姓都监控了”。

朱巍认为,使用无人机抓拍违法行为,同时存在风险。“有些无人机能飞到三四百米,涉及航空问题,一旦发生碰撞,非常危险。万一坠毁了,往地上掉可能会砸到人。”朱巍还指出,无人机受干扰很大,出现故障后,隐私安全与技术安全可能无法保证,因此,他表示,无人机的飞行要符合当地管控制度。

此外,有业界人士指出,相对于目前无人机市场的火热,无人机监管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尽快明确相关的执法机构和监管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市民的安全和隐私。

2日,中国航空法律服务中心首席专家张起淮告诉记者,虽然此前有相关暂行管理条例出台,但就目前国内无人机使用现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比如生产、销售的行业标准,以及监管、使用规范等,不断有声音呼吁制定对无人机的专项管理法规,“此外,无人机的使用,还会受到空域管制、飞行禁区等方面限制,全国尚无统一标准,已有办法也待进一步明确、细化”。

延伸阅读:

“两会”期间“低慢小”航空器禁飞

北京市公安局昨天发布加强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地区“低慢小”航空器管理工作的通告,3月3日零时至全国“两会”闭幕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低慢小”航空器禁飞,禁止单位、组织和个人进行一切体育、娱乐、广告性飞行活动和施放气球活动。

“低慢小”航空器是指飞行高度在1000米以下、飞行时速小于200公里、雷达反射面积小于2平方米的航空器具。主要包括轻型和超轻型飞机(含轻型和超轻型直升机)、滑翔机、三角翼、动力三角翼、载人气球(热气球)、飞艇、滑翔伞、动力滑翔伞、无人机、航空模型、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12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北京市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管理若干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为维护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地区空中安全,3月3日零时至全国“两会”闭幕当日24时期间,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高度从地面至无限高,划设临时空中限制区,禁止单位、组织和个人进行一切体育、娱乐、广告性飞行活动和施放气球活动,对于其他性质的飞行活动,应当经军队、民航空中管制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此外,孔明灯利用明火加热空气产生动力升空,且自重较轻,遇有阵风或碰撞高大建筑物后容易坠落,一旦落到草丛或悬挂到树枝等易燃物品上极易引发火灾。全国“两会”期间,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禁止生产、销售、燃放孔明灯。对于非法生产、销售、燃放孔明灯的单位及个人,相关部门可对其依法查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