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遇春律师
又到315,一年一度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今天就来闲聊一下,从二则小例看看别人家的消费者是如何维权的,证明律师所讲“法中自有黄金屋”诚不欺人。
1.“打假英雄”王海的诞生
1995年春天,那是一个消费者的春天,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4年1月1日起已经施行一年了。彼时,山东某厂的年轻业务员王海来北京出差,他偶然买到一本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书,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为消费者保护法第49条所吸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一倍。”。
为了验证这一规定的可行性,他来到隆福大厦,见到一种标明“日本制造”,单价85元的“索尼”耳机。他怀疑这是假货,便买了一副,找到索尼公司驻京办事处。经证实为假货后,他返回隆福大厦,又买了10副相同的耳机,然后要求商场依照消费者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予以加倍赔偿。商场同意退回第一副耳机并赔偿200元,但拒绝对后10副给与任何赔偿,理由是,他是“知假买假”,“钻法律的空子”。王海感到愤怒。他相信自己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因而决心继续战斗。同年秋天,王海再度来到北京。他光顾了多家商店,购买了他认为是假货的商品,经证实后便向商家要求加倍赔偿。多数商店满足了他的要求,但也有少数加以拒绝。王海的举动被新闻媒介披露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反响。他被多数普通百姓甚至被许多经营者当作英雄加以赞誉,同时也使制假售假者感到震惊。1996年12月,中国消费者基金会向他颁发了奖金,从此,王海作为一个符号,被誉为“打假英雄”,声名雀起。
1996年初,王海转战中国南方,在许多大商场买假索赔。但是,商家白眼相向,地方政府漠然处之,使他不得不无功而返。其中的教训,正如一些法律工作者总结的,在于没有运用法律诉讼的武器,仅仅借助于新闻媒体和舆论的压力是不够的。1996年11月,王海在天津的一家法院成了胜利者。他顺势起诉多家公司、商场有欺诈行为。结果,他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获得了加倍赔偿。从此,借助消法,仅仅利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原本是普通公司职员的王海名动天下,“打假英雄”的称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利双收之下走上了人生巅峰。
2、购买汽车获三倍赔偿共计1300余万元
时间到了2018年,消法在经过二十年的实施后,经过2009年、2014年两次修正,新消法将惩罚性赔偿的倍数由“1+1”(退一赔一)变为“1+3”(退一赔三),对经营者的惩罚逾加严厉。这一年,北京的贾女士因花520万元从北京某汽车销售公司购买了一辆劳斯莱斯古斯特型汽车,在车辆发生故障时被告知该车行驶里程被人为调整过,按规定厂家不再承担担保责任。贾女士非常生气,协商无果后在律师的帮助下一纸诉状诉至北京市朝阳区法院主张退款并要求车款三倍赔偿。汽车销售公司辩称车辆质量合格、其销售车辆不存在欺诈。一审朝阳法院判决认为贾女士提交证据不足以证明车辆存在上述问题及汽车销售公司存在欺诈行为,故驳回贾女士的全部诉讼请求。贾女士不服,上诉到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二审中,法院查明,涉案车辆原本为宝马中国公司的自用车辆,使用近5000公里后宝马中国公司将该车转售给汽车销售公司,经调查,转售时,该车已有5000公里的里程,后该公司将该车以新车出售给贾女士。最终二审法院认定该汽车销售公司构成欺诈,判决给贾女士三倍赔偿1381万元,正义因此得到了伸张,法律权威得到了维护。
案例索引: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2018京03民终3192号
常遇春律师提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遇到消费陷阱、消费欺诈时选择拿起了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新闻、法院判例可以看到,消费者维权的商品从日常用品已经扩大到房产、汽车、旅游、教育等大额商品或服务,在用法律手段维权的同时,间接的推动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进程,打击了经营者的违法经营行为。
对此,作为消费者的你有什么看法呢?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THE END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