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车、关心汽车圈消息的朋友们,想必这几天都注意到了一篇《他们都买了奥迪车,他们都得了白血病——正在毁灭中产的毒汽车》的公众号文章。不得不承认,从流量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是成功的。文章作者熟练地使用"他们如何,他们又如何"的经典标题句式,外加对读者对象的限定——最容易触碰敏感神经的中产阶级,这些都是爱炒热点的自媒体最惯用的伎俩,不探究因果,直接给出强关联结论,为的不仅仅是贩卖焦虑,更是制造恐慌。
奥迪车是不是真的会让消费者得白血病?在没有充分的证据前笔者没有资格妄下结论。但是专业媒体不应语失,站在笔者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无法提供足以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以证明其观点,车主的遭遇固然值得同情,但这些微弱的联系并不能作为呈堂证供。至于那些看似合理的呈堂证供,也都经不起推敲,相信如此简单的道理对于有能力完成这篇文章的作者本人也不会不明白。而通过这种方式想要解决的究竟是“白血病”,是社会的正义感,还是一场贩卖焦虑的“生意经”呢?
事实上,在315之前的时间节点上出现这样一篇“证据确凿”的,看起来像是一篇新闻调查的文章,却恰恰缺乏了最核心的要素调查统计数据作为支撑。至于文章为什么没有这些关键要素,作者制造恐慌的真实意图暂且不论,单就文章本身的逻辑而言,抛开剂量谈毒性,抛开概率谈定性,无疑是在作恶。讹钱人拿着钱躲在大众的同情与义愤背后,美滋滋地数钱,而不少吃瓜群众就被当了枪使,最后却要以消费者对汽车行业的信任来买单。
目前,发布文章的公众号“豆豆在哭”,因遭到大量用户投诉,被腾讯判断为存在违规行为,已被暂停访问。据接近奥迪的人士称,当前已掌握部分幕后推手的关键信息,并已报备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奥迪方面还表示,他们在文章刊出后,积极与文中提及的六位车主进行了联系。但截至目前,无一车主愿意对其所属车辆进行进一步的检测或当面沟通,也无具体诉求。因此他们并无法准确核实车主、车辆的对应信息和相关状态。
你的"逻辑"已经出卖了你
三国李康《运命论》一文中曾对人情世风有过如下的论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如果将其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枪打出头鸟”。事实上,选择奥迪作为“开锤”对象,最重要的一点无外乎是看中了其在国内的影响力。从1988年进入中国,与一汽大众成立合资公司以来,奥迪就一直在豪华品牌当中保持领先地位。而从日常生活层面来讲,入华最早的奥迪也一直是国内消费者最熟悉的豪华品牌,领跑中国高端车市场足足30年,积累用户超过500万。
但可能正是因为领先的时间太久,奥迪的强势也为品牌招来了诸多非议,成为“众矢之的”, 只要一有负面舆情冒头,就会被公众无限放大,特别是在中国特有的“仇富心理”的作用下,很多非奥迪用户也在各类事件中围观起哄,推波助澜。
《他们都买了奥迪车,他们都得了白血病》这篇文章此次影响范围如此之大,笔者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时间巧合,恰逢315临近,CCTV曝光哪个厂家已经成为一种茶余饭后的“话题”;二是某些汽车行业和媒体从业人员“看热闹的不嫌事大”,阴暗的心理巴不得有一家车企“倒霉”成为自己笔下的新闻,而且品牌越大越好;三是可能有组织有竞品幕后操作,诋毁声誉,破坏形象,别家品牌也想借此转移或摆脱了部分自身产品质量等问题的关注及困扰。
这场舆论风波中,据作者称,有六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受害者实名投诉,因购买并使用了有异味的奥迪车而导致车主或家属先后患病。从始于个人公众号的所谓爆料开始,文章中大量为满足断章取义而截取的媒体报道片面、未经证实的医疗单据、有目的地"泣血"呐喊,指名道姓的抨击,极大地搅起了读者的焦虑与恐慌情绪,想让奥迪品牌成为315期间众矢之的的目的昭然若揭。
有声音指出,仅凭患者为奥迪车主这点相关性,就片面的得出开奥迪车得白血病的结论,在逻辑上这样的等式并不成立。甚至有人怀疑,在3•15这样一个敏感的时刻,硬要将奥迪车和白血病关联在一起的人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
但是作为一个汽车媒体人,面对一篇篇如"正在毁灭中产的毒汽车"一般触目惊心的标题,虽然我们早已习惯了自媒体时代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对于汽车产业被被“毒化”,被恶意情绪裹挟上升到与"毒奶粉"、"毒疫苗"一样高度恶劣时,这早就不是一个奥迪品牌的问题,而是一个汽车行业都被玷污的问题。把一件偶然性事件,用舆论包装发酵到如此程度,还是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或许这一切终究只是一场有策划有组织的阴谋。
车内嗅觉标准定制势在必行
暂且不论6人在500万奥迪车主中的发病概率问题,事实上,车内异味的问题目前还是行业通病,在大多数零配件供应商供应着大多数相同材质的零配件给不同车企的事实面前,奥迪绝对不是唯一受到该类问题影响的车企。
几乎每个品牌都曝出过或大或小的“异味门”、“毒气门”,与奥迪处于同一竞争水平线的奔驰、宝马也都为异味投诉“头疼”过,至于廉价的自主品牌,车内没有异味反而会让人感觉“不正常”。站在行业角度,即便各个品牌都口口声声叫喊着要进入到无人驾驶时代,但现阶段无论是用人工的方式还是AI技术,对于车内异味的检测与清除都还没有最优解。
当然了,奥迪车内异味也是客观存在的,它可能不是致癌的根本原因,但并不能以此作为推脱。而站在奥迪身后看热闹,或是已经被拉出来示众现在躲在角落里的各位,以及没出事的各家品牌也都别幸灾乐祸。虽然各个汽车品牌在形象宣传片中都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未来战士”,但在异味排查方面,却仍然还停留在“原始阶段”,无法准确定位异味源头,后续解决与清除自然也困难重重了。
车内异味是一个行业问题,并不是一家铤而走险。只是在这次事件中,奥迪不光得承受来自本品牌用户的需求压力,还承当了来自全行业改善车内空气体验的关切压力。此前,有多项研究表示,车内空气污染的“祸根”,始于车辆的生产过程。这些污染大多来自车辆的内饰,涉及到的内饰零部件总成多达20余种,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塑料、橡胶、发泡、胶黏剂等多种类型,具体材料牌号也有几十种。正是这些来源复杂的材料,使得车内产生异味,是甲醛、甲苯、二甲苯等8种常见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来源。
业内专家指出,出于成本控制的原因,许多厂家还无法贸然对室内空气质量做出承诺,现在车辆价格在降,人力成本在上升,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完全达到能够有效控制车内污染气体的指标也很难,所以现阶段无论是整车厂还是供应商在控制产品质量以及使用材料上,还是有许多方面要努力的,也需要更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因此从消费者健康的角度和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考虑,强制性法律法规的出台将必然成为一种趋势。
有趣的是,1991年正是在奥迪的倡导下,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的汽车制造商们坐在一起设立了气味评估的统一流程,结束了汽车制造商各说各话的时代,将知情权真正移交到了消费者手中。进入中国后,一汽-大众也是最早对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控制的企业之一。按照国家和德国奥迪标准对产品有完整的管控体系。在一汽-大众工厂内,奥迪对材料、零件和整车进行系统全面的气味控制,并经过德国认证的“金鼻子”气味团队进行主观评价。
可以说,从过往历史来看,奥迪算得上是一个在汽车质量上足够“努力”的车企,领导者的地位反倒成了被攻击的“资本”。只是无论如何,“买了奥迪车得了白血病”的不良影响已造成事实上的后果,不管奥迪厂家如何处理,毕竟这个未经坐实的“恶名”暂且还得背上一段时间。
有人说,315快到了,希望315好好打击一下这些无良车企。但是每年到"3•15"消费者权益日时,各种揭露黑幕的报道就开始层出不穷,真真假假混合其中,很多小白车主都看不清这背后纠缠的利益关系,在骗取社会同情下的“违背事实”,是否是所谓“受害者”的别有用心?
对于真正的白血病患者。这个话题又是多么的不公?而“豆豆在哭”得出“白血病”=“奥迪”这样一个结论呢?这是对两者哪一方的不公?因此你要是说只让奥迪背着空气污染这锅,我觉得也不合适。没有人喜欢悲剧,没有人希望得白血病,不幸之中得了白血病应该得到怜悯,但如果硬要为这种不幸去寻找一个情绪的宣泄口,一个背锅侠替死鬼,这就是一种恶了。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