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老物件背后的故事”选登

2019年10月20日 09:09:01
分享到:
来源:汽车公社

十一假期前,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联合爱写作的狮子,发起了一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邀请同学们去寻找家里的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这段时间,我们也收到了采一同学们的大量来稿,大家翻出家里那些比自己年龄大不少的“宝贝”,比如爷爷奶奶用了一辈子的顶针、缝纫机、电热杯,还有爸爸妈妈年轻时钟爱的BB机、自行车……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件,却让同学们感受到了70年历程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感受到了身处时代的巨变。

今天,小狮妹挑选了部分优秀来稿进行展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BP机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采荷校区)

(5年级/2班)鲍允森

国庆节,我和爸爸妈妈在家整理东西的时候,从抽屉里翻出了一个黑色的带屏幕的塑料小匣子,比火柴盒大一点,看上去有些年份了,我以前从来没见过。

“这是什么呀?”我问妈妈。

妈妈说:“哦,这是爸爸的BP机,也叫寻呼机,是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用来互相联系的通讯工具。现在已经没人用了。”

“这怎么用的呀?”我又问。

“嗯——比方说,甲要找乙,就打电话到寻呼台,让寻呼台发信息到乙的BP机上,乙看到信息后,就找固定电话打给甲。”妈妈费劲地解释了一通。

我一脸惊讶:“啊?那么麻烦?要是有什么十万火急的事呢?怎么不打手机呢?”

妈妈笑了:“那时候手机可金贵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的,哪有现在这么方便!”

第二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了电信陈列馆。我看到了最早的模拟手机——大哥大,真是像砖头一样大呀!听说很重,打电话时间长了还会头晕,因为辐射比较强,信号也差。后来有了数字手机,“身材”就小多了,信号强了,辐射也小了。再后来,手机越来越轻巧,屏幕越来越大,显示的内容也从黑白变成了彩色。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手机更成了一台移动的小型电脑,无所不能。如今出门只要带上手机,连钱包都可以不带,真是“一机在手,天长地久;机不在手,魂都没有”啊!

这几十年来,通讯技术的发展简直是日新月异!从BP机到手机,从模拟到数字,从2G到3G到4G到5G,我们生活在这个智能年代,可真幸福啊!

指导老师:高乐素

我家中那个老物件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钱江苑校区)

(3年级/9班)吴浩冉

说起家里的老物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奶奶的那台缝纫机,它是我奶奶“宝贝”,从它那锈迹斑斑的外表,就可以看出它比我的爸爸还大呢。据奶奶说,它是奶奶爷爷结婚的时候家里当时最像样的家当之一了。

这台缝纫机可厉害了,它由长方形踏板、大小转轮、皮条、针杆、针板组成,通过踩踏踏板,让大转轮利用皮带带动小转轮运作,使得针杆上下移动,缝制、修补针板上的物件。奶奶就是靠它给家里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好东西,据说爸爸小时候的衣服很多都是它制作出来的呢!

随着时间流逝,渐渐地这台缝纫机越来越空闲了,在我出生以后就一直摆放在杂物房间里,被奶奶用一块蓝白绒布遮盖着,我都以为它坏了呢,直到有次我的书包肩带裂了,打算让爸爸给我换一个新书包时,就看到奶奶拿着旧书包用缝纫机在帮我缝补,不一会儿,我的旧书包就焕然一新了,真是太神奇了。

我摸着被缝合的书包肩带,感受到了奶奶对我深切的关爱,望着那缝纫机,心中想到:”真是可靠的宝贝啊!”

指导老师::俞淑慧

老物件是家风的传承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采荷校区)

(3年级/9班)毛文彦

我们家没有银光闪闪的铜钱,没有晶莹剔透的珠宝,更没有价值连城的古董,但有一个洗脚盆却一直留下来,成为了一个老物件。

说起这个洗脚盆没有什么特殊,它不是名贵的木头做的,而是普通的木头,如今围着的铁环早已锈迹斑斑,它躺在卫生间的角落里,似乎在向我们诉说它的故事。它原来是奶奶结婚时候的陪嫁品,1983年用到现在啦!以前每到冬天的晚上,爷爷都要拿出来,给阿太洗脚。爷爷把阿太的脚放进洗脚盆中,拨上一点热水,用手轻轻地揉一揉、搓一搓。洗完脚,再让阿太泡泡脚。爷爷就给他按摩按摩。阿太的脚原来像树皮一样干燥,现在就像吸饱了水的豆腐,变水嫩了,热气腾腾的。接着爷爷把洗脚盆端走,让阿太仍然坐着,他搬一把凳子,坐在阿太对面, 把阿太的脚放到自己的腿上,戴上老花眼镜,给阿太剪脚趾甲。

后来阿太走了,但爷爷给阿太洗脚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学着爷爷的样子给爷爷洗脚。爷爷说,这就是家风,一代代传下去。而这个小小的洗脚盆背后就是一个家族“孝”的精神。我也要把这个老物件——洗脚盆传承下去,同时把孝的家风也传承下去。

指导老师:俞淑慧

火囱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双菱校区)

(3年级/1班)王玥涵

国庆在外婆家,我发现了一个让我特别好奇的物件:它是圆形的;底座象一个碗;盖子犹如一个烧饼,盖子上象芝麻一样的小洞整齐地排列着;它还有一个可以活动的提梁,拎起来像一个特殊材质的竹篮。

外婆跟我说,它叫“火囱”,是用来取暖的。大部分是用铜做的,比较轻巧,但价格会高一些;我们这个是用铝做的,虽然比较笨重,但经济实惠。

“咦,外婆,这摸上去冰冰凉的怎么能取暖呢?”

“听我慢慢道来。”

外婆说,我们农村里啊,烧饭烧菜都是用的土灶。烧火的材料都是从山上的一些枯树,把枯树砍成小段,切成小块,就能生火啦。燃烧之后的木块成了炭,趁它又红又烫的时候放进火囱,然后在上面铺上一层灰防止炭很快熄灭,再把火囱盖子盖好,最后在火囱上盖一块棉布就可以把手、脚放上面取暖啦!村里的老人呀,冬天一刻也离不开它。

而小朋友们拿它另有用途:他们把一个鸭蛋用报纸包起来,然后放进炭堆里,等上十分钟,用铁棒把炭拨开,去掉表面的报纸,香气扑鼻,令大家馋涎欲滴。

现在城市里也能看到类似的物品,大多是金色的,在新娘出嫁时作为嫁妆用来讨彩的。里面放一个电子蜡烛,红光从盖子的上面的小洞透出来,寓意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如今,家家户户有空调,甚至还有地热,取暖已不再用明火,这样就更安全,更文明。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在进步。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也要更加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做贡献,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指导老师:付斌

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钱江苑校区)

(3年级/9班)林诗恬

我的老太太家里有一台很古老很古老的电视机,这台电视机外表颜色灰扑扑的,大约12寸的样子,像大盒子,摆放在老太太的床头柜旁,虽然旧,但很干净。

听老太太说,这台老式黑白电视机,可是村子里的第一台电视机!老太太的语气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那时,村子里的人对我那可是羡慕得不得了,每天晚上大人、老人、小孩纷纷结伴搬板凳、竹椅来我们院子,争先恐后地帮我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大家一起看新闻、看电视剧、看表演、看外面的花花世界……看电视简直就成了乡亲们业余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有了它呀,大家的生活就变得丰富了,多姿多彩了。”搬电视看电视就像村里人的任务一样,成了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

这台电视对老太太来说还有特殊的意义,它是我姥爷当兵的时候,靠每月节省的生活津贴买的,是姥爷爱老太太的一片孝心!老太太说:“那时候大家生活困难,没有人会用本来就拮据的钱来买电视机,实在想看电影的时候,就得跑到7公里外的人民公社去看,来回都快15公里了。自从你姥爷给我买了这台电视,咱家里的客人啊,就没断过,每天迎来送往的,大家眼里的羡慕那可是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的呀……‘’说着说着,老太太嘴角荡漾着微笑,眼睛渐渐迷蒙了起来,仿佛陷入了过去那美好的回忆。

“后来呢?后来呢?”我摇着老太太的手,急切地问道。

“后来呀,”老太太回过神来,继续说:“共产党领导得好啊,国家发展啦,我们村也有钱啦,家家户户都买上电视了,有的还买了彩色电视机呢。你姥爷也要给我换,我哪舍得啊,这黑白电视还好好的,又不是不能看了。”说到这里,老太太忽然抿嘴偷偷笑起来,赶紧从柜子里掏出一张已经泛黄的彩色横条纹塑料膜,得意洋洋地抚摸着说:“黑白电视变彩电,全靠它啦,把这张膜贴在黑白电视机显示屏上就可以了!”

这张彩色条纹的塑料膜上面有黄色、玫红色、蓝色,三种颜色各占了这张塑料膜的1/3。见我一脸疑惑地盯着这张塑料膜,老太太把这张塑料膜举高,让我通过塑料膜去看灯光,灯光果然变成了三个颜色。哦,这就是黑白电视变彩电的原理啊!

看了看卧室里老太太现在使用的电视机,它正挂在墙壁上,又大又薄,色彩丰富,色泽明艳,画面清晰。我好奇地问道:“老太太,现在已经有了大彩电,为什么还要留着这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呢?”太太认真地看着我,笑着说:“它不但是你姥爷的孝心,还是我们村老一辈人年轻时候的回忆啊……我们见证了祖国从贫穷落后,到现在的富强先进。你一定要好好努力学习,你们好了,你们强了,我们国家的未来才能变的更好!”

是啊!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发展的基石,是祖国富强的根本,只有我们强大了祖国的将来才能更加强大!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做最闪亮的那颗钉子!

指导老师:俞淑慧

当我不再“BB”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钱江苑校区)

(5年级/12班)张书遥

“哐当……”保险柜门打开了,我又出来了。

孩子诧异地看着我:“外公,这是什么?”

“这是BB机。”外公说。

对,我是一台退休的摩托罗拉BB机,也叫传呼机。今天是2019年国庆节,也是我在这个家里退休的第十五年。

妈妈告诉孩子,我的老祖宗,全球的最后一家BB机公司——东京通信,刚刚在2019年9月离开人世,离开这个为人类服务了半个世纪的通讯市场。

“这可是我们家的老古董呢!”外公得意地对孩子讲,“这个BB机是89年买的,要1200元呢,外公干四个多月才买下来。哪像现在,工作一个月就能买一个不错的智能手机了。欧呦,买来的时候,大家都要来看个稀奇呢!”

“是啊,有了BB机,可神气了!”妈妈接过话头,“那时人们买不起电话,电话都打到村里的公用电话亭。每当有电话,管理员会跑到楼下叫外公:文虎,来电话啦!可是有了BB机,谁打来电话,一看就知道了。”

孩子好奇地把我翻来覆去,还给我装上了一节五号电池,对着我半个手掌大小的身体按来按去。我绿莹莹的屏幕再次启动,一串串像绿豆大小的数字逐行闪动。

“哔哔”,“哔哔”——我发出了久违的声音。这声音多亲切,多清脆,多有时代感。外公也笑了笑,说:“这可是我当年做闹钟的铃声哦!”

2005年,中国正式切断了我和基站的联系信号。我的旧日伙伴,大哥大、小灵通失联了;当年网红,爱立信、诺基亚不见了;手机越来越智能,网络越来越强大……哎,我老了,是该隐退在移动江湖中了吧!

“哐当……”保险柜门关了,我又回去了。

当我不再“BB”,你们还会记得我吗?

指导老师:苏丽琴

“旋风”牌电风扇的故事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钱江苑校区)

(3年级/9班)周晨悦

我们家有一台老式“旋风”牌的电风扇,它古老非凡。电风扇购于1986年夏天,至今已经有33年,那时候家里有一台这样的电风扇是相当的时髦了。

当我想要了解更多有关于这台电风扇的故事时,我奶奶内心有些小激动,我在旁听她娓娓道来。它是我奶奶和爷爷结婚时买来的,还是我奶奶的嫁妆呢,当时电风扇的价格是177元,为了它我奶奶可是攒了好久的工资才凑齐买来的,所以对奶奶来说,电风扇也是她非常珍惜的一样物件。

电风扇的体形美观而大方,上面是圆形的,下面是一根实心铁管,看起来酷似一支特大的风车形棒棒糖。扇座上面有两个旋钮,左边的旋钮是定时用的,可定两小时的时 间。右边的旋钮是选择风的强度的,最高档四档,风力超级猛,在炎热的夏季,它与我们朝夕相处了,它将凉风送给了我们。

因为时间久了,机身都留下了生锈的迹象,感谢它陪伴了我们一家人,我们也会好好的珍惜它!

指导老师:俞淑慧

永远的“永久牌”自行车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采荷校区)

(6年级/6班)刘子莹

在我们老家的阁楼角落里,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静静地倚在那儿。它披着塑料布,已经多年未动。如果掀开塑料布的话,眼前的自行车还是锃亮的漆身,仿佛岁月从未给它留下痕迹。

听姥姥说,那时人们生活拮据。工人要存整整两年的工资才能买得起一辆自行车,汽车可谓天方夜谭,只有在政府工作的人才有。所以,全家人都把它视作掌上明珠。它很能承重,是一家人出行的保障。大人不准小孩碰,还经常给它擦洗。但小孩们贪玩,背着父母,最爱做的游戏就是抓住脚蹬一圈圈地摇。那自行车的后轮是架空的,后轮就在笑闹声中,像风车似得飞一般转动。妈妈小时候曾和舅舅干过这种“勾当”,结果被姥姥抓个现行,遭了一顿臭骂。因此,它在孩子心中,是个非常“神圣”的存在。

姥姥又给我讲:姥爷有一次骑着它到五公里外的郊区去钓鱼,结果把车一锁,回去时口袋一摸:糟了,忘带钥匙了!哎呀,要是放到现在,肯定把车锁砸了。这整整五公里的路,总不能……可在那个年代,车锁一把也要好几块钱,姥爷舍不得砸。那怎么办?没法子,抬回去。一手抓车把,一手抬后座车架,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硬是把这一堆东西连同自行车抬回了家。第二天,姥爷的胳膊抬都抬不动喽。

就是这么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每当出行时,它就负起全家代步的责任。车座上是爸爸,车梁上横坐着大娃,后座坐着妈妈,怀里还抱着个小娃。它承载了无数家庭的美好时光。而如今,柏油大马路上的电动车,汽车川流不息,地铁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但谁又曾忘记,当年的老巷子里,窄窄的土路上,那一个个骑着自行车,穿梭的身影?

“永久”牌自行车,载着永远的回忆。

指导老师:沈卓君

青春年华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采荷校区)

(5年级/3班)王乐航

这是一辆自行车。

是妈妈年轻时骑的,现在妈妈送我了。

它的表面刷着深蓝色的油漆,还印着一些晦涩难懂的英文字母,它被放在无人问津的角落。因为很少有人掸掉它身上的灰尘,所以时间在它身上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它与别的东西一样,成了年代的样品。

即使如此,那也未必很糟糕啊!

每当我用湿抹布把它擦亮时,它仿佛变成了舞台的主角,所有灯光都聚集在它的身上,显得异常闪耀。

然后我把它搬到小巷中,载着妹妹,追西下的太阳去了。

我感到车上有了妹妹后,骑行变得困难了。渐渐的,我体力不支,双腿酸疼,在大街上骑出了蛇形,渐渐地慢了下来……

“姐姐,下坡了!”

下坡!我心中猛得一震。下坡最轻松了!我恢复状态,踩起自行车,向下坡冲去。

风在耳边呼啸,这让我想起了妈妈的青春。妈妈可以骑着它上班、买早饭……坐在车上是长发飘飘。

妈妈的青春给了我鼓励,到了平地,我飞速向前驶去。

这是一辆自行车,普通但珍贵!

一把油纸伞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采荷校区)

(4年级/2班)林奕萱

“油纸伞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湿清眸。”我老家的书房里,珍藏着一把油纸伞,伞的外观十分精致:光滑笔直的伞柄,排得整整齐齐的伞架,绣着清纯淡雅荷花图的伞冠。虽然这把伞非常漂亮,但比起现在的伞,已经显得笨重并且也有些破旧了,不过它却记载着我爷爷那一代人的记忆。

有一天,我好奇地询问爷爷:“爷爷,这把油纸伞的来历是怎样的?”爷爷微笑着说:“高中刚毕业时,我的好朋友把这油纸伞赠送给我作为告别礼。以前我撑着伞躲雨,后来就把它收藏起来,为了纪念朋友,珍惜友谊,这个老物件已经放了50多年喽!”

国庆节期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老物件——油纸伞,我特地去中国伞博物馆参观了一下。油纸伞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日用雨伞,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主要生产地是福建、江浙、湖南等盛产竹子的地区。油纸伞的结构分为上巢、下巢、伞骨、伞头、伞面、伞柄等部分,可别小看这些构件,它们可以使油纸伞反复撑收几千次而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且防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据说制作一把伞工序要七十二道,即使经验丰富的师傅也要好几天才能完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中国伞博物馆,我还亲自体验了一把“造伞骨”的过程。要把一堆伞骨和伞头处的缝隙对齐,必须做到严丝合缝,并且还必须要伞骨能够撑开而不散架才算成功。看来哪怕是完成一副小小的伞骨,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现在的中国科技日新月异,从80年代起,金属骨架尼龙布伞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油纸伞作为避雨工具。样式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远销海外,它的实用度、美观度、便捷度都超过了油纸伞,但尼龙伞却是毫无生命的工业品,传统油纸伞那种雅致天成的美感,是尼龙伞永远无法比拟的。油纸伞现在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依旧保留着,并且是老一辈心中一道挥之不去的风景。

指导老师:蒋丽萌

一枚古老的钱币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钱江苑校区)

(4年级/9班)孙祯阳

在我家的百宝箱里有一枚古老的钱币。它又黄又黑,中间有个正方形的洞,它的东南西北分别写着“雍正通宝”,它散发着淡淡的黄铜味,令我感到非常神秘。

于是,我查了百度才知道它是清朝1730年左右“出生”的,到现在有280多年的历史吧。原来它是黄铜做成的,怪不得有黄铜味呢!我心里有很多的疑问?它是怎么来到我家的呢,它值多少钱呢?

我急冲冲地跑去问奶奶,“奶奶,奶奶,这枚钱币它是哪里来的呀?” 奶奶说:“这是一枚普通的古代钱币,我估计在当时每户人家都有。我们家也不知道是怎么留下来,也许是你太太太爷爷留下来的。”我迫不急待地问:“奶奶,它在古代值多少钱?现在还值钱吗?”“孩子,我也不清楚。”奶奶说。

我带着一肚子的疑问,只好求助电脑。哦,我这枚钱币在古代只值一元,现在的价格是200元。古钱币的学问可真多。我还了解到最早的钱币是贝壳做的,后来人们开始用金银铜来造钱币,近代史上才发展到用纸币。如今,人们开始大规模用电子货币。

《货币的发展》纪录片告诉我,钱币和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很难想象古代人付钱掏出一个个的铜钱币,而现在我妈妈只要用手机“嘀”一下就完成了,足不出户也能买菜。科技的发展带来人类的进步和繁荣。恰好,我昨天看了70周年阅兵,祖国多么繁荣昌盛啊!但是,祖国的未来靠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加油,我们每一个少年!

指导老师:徐晖

外曾祖父的电热杯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钱江苑校区)

(4年级/11班)刘雅歌

我家有一件不起眼的老物,那就是外曾祖父的电热杯。

这只电热杯是50年前在海盐生产的,杯身是黄铜做的,那么多年了还是亮闪闪的。黑色的加热底座和杯身连在一起,上面有一个插口连接着电线和插头。直接看没有什么问题,但你把插口拔出来一看,连接头居然是陶瓷做的。电线也是老式的红色细电线,只包着一层薄薄的塑料皮。现在的家用电热杯都是粗粗的黑线,相比之下,这只老杯子使用起来不那么安全。再看绿色的插头,上面写着250V5A,妈妈说,国家统一的电压标准是220V,因为杯子生产的年代很老,250V是非常不规范的产品,今天再用可能会导致停电。

现在看来,这个电热杯有不少问题,但在以前说不定还是个高科技产品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既能烧水又能煮蛋,还能烧面呢,一个大锅做的事,一个小杯子就做完了,这不是高科技的产品是什么?当年外曾祖父被派到四川达县去做水利工程师,修建水库和水电站。外曾祖母不在身边,他不管是烧水还是煮面,靠的都是这个电热杯。

今年夏天,妈妈还特地为了纪念外曾祖父写了一篇科幻小说。在故事中,妈妈乘坐时光机器,去了60年代的达县,曾祖父就用这个电热杯给妈妈煮糖水蛋吃。妈妈一边写一边哭,眼睛都哭肿了。

对妈妈来讲,这个杯子里盛着她和外曾祖父的快乐回忆。这么一看,它又是一只不寻常的杯子了。

辅导老师:陈卫芳

锯子、刨子和墨斗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双菱校区)

(3年级/5班)宋昕颖

外公年轻的时候,是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木匠师傅。老家的车库里有一个大木箱,里面珍藏着外公心爱的工具。国庆长假,我和弟弟嚷着要外公把他的宝贝给我们看看。外公哪里扛得住我们的软磨硬泡?终于带着我们一起打开了那只神秘的宝箱。

“咦,这个东西好像鲨鱼,长了好多牙齿。”弟弟首先抢到一个长长的老物件,可他根本拿不动。“这个是锯子,是用来砍树、锯木头用的。”外公说着,把锯子取出来,用一截短竹片把绑在两头的绳子绞了几圈,原本松散的锯片立刻就绷紧了。“来,朵朵,外公给你看看怎么用?”经过外公的一番指导,我有模有样地拿起一根木棍,嚓嚓嚓,没几下就锯断了。外公说,锯子、斧子都是木匠的基础工具。巧妙地利用这两个工具,就可以把山上的树木加工成可以继续打磨的木料了。

“外公,这个像小船的工具又是什么呢?”我也发现了一个大块头的工具。“这个叫做刨子,根据木料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很多种大小不一的刨子,最小的只有你的手掌那么大。”外公回答我的问题时,眼神突然亮了起来。妈妈说:“以前我们家里的木床、木柜子、木箱子、八仙桌、板凳全都是外公亲手制作的。”“我也要,我也要一个,外公您帮我做一个小书桌吧?”“我也要,爷爷我也要!”我央求着外公,弟弟也不甘落后地嚷起来。“好好好,那我就重出江湖!”外公一脸的兴奋劲,就像我们小孩子一样。

“朵朵,你去把墨斗给外公拿过来。”“啊,什么是墨斗啊?”我显然对这个工具一无所知。“墨斗是木匠的一个重要工具,有了它,划线、标尺寸,才不会出偏差。”妈妈一边说一边翻箱倒柜,终于拿出了那个黑咕隆咚,叫“墨斗”的东西。外公陆陆续续又使用了一批工具,只见一块块木板在他的手里跳起舞来,角尺度量、墨斗打线、锯子改料、刨子推平、锲子打孔,不一会儿,外公就像一个魔法师变出了一张小书桌。我禁不住围着小书桌转了两圈,若有其事地检查着刨子是否刨平了,仿佛我也是一个出色的小木匠。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木工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很难再看到这样的老物件,取而代之的是工厂里机械化的生产工具。家具的种类、样式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细。外公不做木匠已经十多年,那尘封的宝箱珍藏了多少美好的记忆啊?夜幕降临,一家人围着那张比妈妈年龄还大的雕花八仙桌,继续倾听外公讲述,他年轻时候为乡亲们置办实木家具、农用独轮车、木风车和木谷仓的故事,一起庆祝幸福的当下,畅想更加美好的明天。

指导老师:单群群

太外婆家的老物件——谷风机的故事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采荷校区)

(5年级/4班)束姚逸

妈妈的老家在嘉兴桐乡大麻镇的一个小村子里,那里地属浙北平原,水系发达,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运河连通着村里的小河,小河连通着沟渠,延伸向四面八方的农田……

每次回老家,妈妈总要带我去看望太外婆。太外婆家很大,还有很多好玩的农具,我最喜欢去她家“探险”。这次回去,我照例又钻进了太外婆家的农具房里,那里有锄头、铁铲、铁锨,各种筐子娄子和竹匾。在库房的角落里,还站着一个大家伙,长方形的身子,下面是四只脚,我走近一看,它的全身都是用木头做的,四周用木板围成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木桶,顶部是个隐藏的大漏斗形状,前面有个镂空的大口子,两侧各有两个小口子,其中一侧还有一个铁的手摇柄。这么个奇怪的大家伙,到底是干嘛用的呢?我带着心里的疑问,把妈妈拉到了农具房里。

“这个呀,叫谷风机,”妈妈指着大家伙,对我说,“这个,可是以前收稻谷的好帮手呢!”妈妈告诉我,这里以前是杭嘉湖鱼米之乡,家家户户都要种水稻的,等到了稻子收割季节,稻场上就晒满了谷子,满眼望去金灿灿的一片,别提多壮观了。晒干的谷子里有些饱满,有些空瘪,这个时候就要谷风机来帮忙进行筛选了。把谷子从谷风机的顶端大漏斗里倒进去,用力摇动手摇柄,从而产生风力,倒进去的谷子中空瘪的那些就被风吹向前方的大口子,而饱满的那些,则遵从自然重力从侧面下方的口子流出来……空瘪的谷子还可以给鸡鸭当饲料,一点也不浪费。

现在老家的人们基本已经不种田了,稻田都承包给了种粮大户,播种有播种机,喷洒农药有喷药机,收割有收割机,筛选谷子也自然再也用不上依靠人力的谷风机了。

时代在变迁,在进步,从谷风机的兴衰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国发展是多么的迅速!

指导老师:方卫成

滚铁环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采荷校区)

(4年级/2班)蒋昊轩

记得去年暑假我在农村外婆家住了一个月,和我的小表弟天天一起玩。一次,我在外婆家的厨房角落意外发现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铁环,旁边还有一个带拐角的铁棒,两个物件上都布满了铁锈,看起来很久没有用过。我感觉这是个年代久远的东西。

我心中冒起许多小问号,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是谁做的?为什么会在这里?我马上和表弟拿起来去问在田里干活的外公。外公接过它,笑着告诉我们:“这是外公以及舅舅小时候都玩过的玩具,名叫滚铁环,具体来说就是手持铁棍将铁环向前赶的游戏,当时还常常溜着铁环去上课呢,我玩给你们看。”说罢就右手拿铁棒,左手向前轻轻滚动铁环,开始赶起铁环来,只见铁环在外公手里很是听话,连续赶了几十米才停下来。我们都觉得很有趣,也仿效起来。这一试不知道,铁环一会滚到左边,一会滚到右边,前进不了3米就停了下来。外公又拿起铁环,告诉我们,这个滚铁环靠的是巧劲,眼睛看着铁环滚动的方向,铁棒要拿得稳,不用一直向前推,及时调整方向就可以,这也不是马上就能掌握好的,需要自己慢慢琢磨熟能生巧……

在后来的一个星期中,我们又多了一项活动——在村里的水泥地交替赶着铁环,向前的距离也在进步,等假期结束的时候,我也能控制几十米了,真是开心。

比起现在琳琅满目的玩具,滚铁环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童年时代简单的快乐。

指导老师:蒋丽萌

樟木箱背后的往昔岁月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采荷校区)

(6年级/4班)冯于蓝

一个闲暇的午后,和煦明亮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奶奶的房间里,我正在屋里帮奶奶整理衣柜,翻开一件件衣服,在衣柜的底层,一个木箱子出现在我眼前。这是一个看上去年代久远的木箱,木箱表面木纹清晰,前面漆有花鸟图案,有扣锁,两侧有铁制提手。打开木箱,一股天然的香气扑鼻而来。我怔住了,“奶奶,这箱子,我怎么没见过?”“这是樟木箱,是你太外婆的东西。“奶奶叠好最后一件衣服,不紧不慢地说道:“要想知道这个箱子的过去,还得追溯到以前……”

那是上个世纪的1921年,也就是太外婆出嫁的那一年,这个樟木箱是太外婆的陪嫁,陪伴了太外婆大半辈子的生活。太外婆生活在旧社会,没有机会受教育,她大字不识一个,17岁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了。太外婆出嫁后,操持家务,干农活就是她生活的写照。她没有文化,没有工作,靠着在家做点织补的活儿,维持着日常的生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太外婆庸庸碌碌地走完了她的一生。

物是人非,樟木箱还在,时代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废除了包办婚姻,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事务及就业,以确保实现社会现实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于是,到了我奶奶那一代,终于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奶奶中学毕业后考入了杭州商校(现杭州工商大学)学习,最终,成为了一名公务员。知识改变命运,奶奶靠着国家的政策,靠着自己的勤奋,终于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我出生后,奶奶将樟木箱从老家带到了杭州。樟木箱见证了我成长,从呀呀学语,到现在的正当少年;从幼儿园跟妈妈认字,到现在的小学六年级。在现如今的信息化社会中,我们的学习机会很多,我们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在书籍里获取知识,在互联网上汲取信息……

岁月不可留,过去生活中的老物件,以其缄默的存在,真实地诉说着往昔岁月。这个樟木箱,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太外婆、奶奶和我三个时代女性的不同生活。

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类的五个需求层次,最低层是自身的生活与安全,最高层是尊重和自我实现。太外婆只完成了前者,仅仅保证了生活与安全,而奶奶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梦想。

以史鉴今,可以知兴替。现如今,国家对教育极其重视。“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为学应须毕生力,攀登贵在少年时。”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受教育的机会,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建设美丽富强的大中国而奋斗。

指导老师:刘芬

外婆家的老物件——饭桶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双菱校区)

(3年级/2班)项则灵

外婆家有一只小木桶,长着圆滚滚的大肚皮,浑身紫得发亮。外婆说:“这是太外婆留下来的饭桶。”外婆告诉我,那时候用柴火灶烧饭,上面架一只大铁锅,吃不完的饭盛到这饭桶里。

但是,太外婆小时候都吃不饱,哪里来的剩饭。饭桶就被一直收在菜柜里,桶肚里也空空的。

后来到外婆小时候,用铝锅架在煤炉上煮饭;妈妈小时候就用上了煤气灶、高压锅,做出来的饭可香了。吃不完的饭盛在碗里放进冰箱,第二天在微波炉里转一转就可以吃了。现在,大家都用电饭煲做饭,而且都提倡“光盘”,没有剩饭了。于是,这只木桶就一直静静地被搁置在一旁,天长日久,虽有落灰,擦一擦,散发出了岁月的光泽,也见证了我们一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如今,这只木桶派不上大用场了,可我们不舍得丢掉,用它装一些黄豆、花生、红枣,让它发挥余热,继续陪伴在我们一家人身边。

指导老师:江文翠

记者 张宇璐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