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五大汽车安全“坑”,你跳过哪个?

2020年02月05日 10:39:06
分享到:

近年来,汽车安全日益得到消费者重视,网上也不乏各种所谓“选车窍门”,但“人云亦云”会催生出很多汽车安全谬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常见的五大汽车安全“坑”。

———— / BEGIN / ————

TOP 5 铁皮越厚越安全

这种观点大多来自长者之口,买车时,他们总会敲敲车门和翼子板,听听声音,随后接上一句“这车钣金不错,安全”,或者“这车不行,铁皮太薄,不安全”。

还有部分4S店也做过类似宣传,比如门槛上站人,以显示车门有多结实。

其实我们日常所见的,包括引擎盖、前后保险杠、翼子板、车顶都属于车身的外覆盖件。这些外覆盖件在碰撞发生时,所吸收的撞击力是微乎其微的,它们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美观、扰流、阻挡污垢进入等。

真正在碰撞安全性方面起到作用的是结构件,也就是安全车身结构。这部分结构承担了吸收、分散碰撞能量和抵御变形的功能。安全车身在抵御碰撞的关键部位(如A柱、B柱和C柱)采用高强度钢板,部分车型采用的高强度钢材最高能达到1000Mpa以上,远远高于车身覆盖件的强度。除车身结构强度以外,其结构设计也很关键。

TOP 4 星级越高的车型越安全

汽车星级评定仅限于同级别车型之间的比较。比如,同为五星级别的轿车和SUV在碰撞时,肯定轿车所受的伤害程度更高些。也就是说,质量差距较大的车型与质量较小的车型不具备对比条件。这是因为,在最常见的两车碰撞事故中,质量较小的车型将分担到更大的能量,这是由碰撞的动量及动能守恒定律所决定的。此时星级高低并不能反映该车型的安全情况,而车的质量反而成了主要因素。

在国内外各大评测机构的评测规程中都有一条这样讲:“评价车型的试验结果、得分及星级仅对所购买的型号及配置的车型有效,不同级别车型之间的成绩不具有可比性。”

此外,在真实的碰撞中,碰撞的角度、车速、车型等因素也都会影响撞击造成的伤害程度。

TOP 3 安全气囊打不开就是不安全

新闻报道中常说的“xx车型发生交通事故,安全气囊无一打开”,言外之意就是说这款车不安全,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气囊弹出是有一定条件的:安全气囊系统由传感器、微处理器、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等部件组成,传感器和微处理器负责判断撞车程度、传递及发送信号。只有满足一定条件时安全气囊才会打开。

此外,安全气囊弹开的威力是非常惊人的,其膨胀速度可达100~300km,弹出过程只需0.03s。假如你只是撞到了隔离带,并未造成很严重的碰撞,气囊却弹开了,那么,本该用来保护成员的气囊,在这时,很可能会变成杀人工具。(以上解释只针对于不满足弹出条件的情况。)

TOP 2 中国自主品牌不安全

在国人心中,中国车不安全的观念似乎早已根深蒂固。确实,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比国外要晚,早期的汽车测评机构得出的成绩也的确较差。

不过,最近十几年来,自主品牌通过改进项目、技术研发等一系列措施,已经使产品的安全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目前,自主品牌的安全性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合资品牌的水平,甚至有些已经超过了同级合资品牌车型。如奇瑞A3上汽荣威550吉利熊猫先后在C-NCAP的测试中取得过5星级评价。

此外,国产自主品牌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性价比。同级别车型的安全辅助配置更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产自主品牌车的安全程度。当然,安全并不全是靠安全配置堆叠出来的,各安全系统之间的协调匹配程度是否合理,才能保证安全配置发挥最大化的作用。

TOP 1 碰撞变形越小越安全

在一些交通事故新闻中我们常会看到,有网友通过图片中车辆变形的程度来判断这台车是否安全,其实这也是一种谬误。

汽车碰撞从力学角度来看,是一个能量吸收转换的过程,碰撞所产生的能量与质量和速度有很大关系。如果车辆吸收的能量多,那么车内乘员受到的冲击就小;而如果汽车本身吸能性较差,那么车内乘员必然受到重击。

所以,对汽车安全工程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设计车辆的结构,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能量吸收并分散,从而使车内乘员受到的伤害最小化。

举个例子,某款车型在C-NCAP正面40%碰撞后前端变形非常大,但车内假人的各项指标的伤害值均很小,因此该车以高分获得5星级评价。而某款MPV车型,正面100%碰撞后变形非常小,但是车内假人头部、胸部和腿部都受到严重伤害,各项指标均得0分,因此只获得2星级评价。

小编总结

看了这些被以讹传讹出来的“坑”,大家就都明白了,这些所谓口口相传的“众所周知”,其实就是毫无科学根据的盲目跟风,是拍着脑袋自以为是产生的误区。汽车作为现代工业高科技的集成产品,发展速度迅速、科技更替频繁。盲目的用以前的标准来看现在的车辆,只能得出南辕北辙的结论。同时,随着汽车研发平台架构的推行,车企的造车成本也会越来越低,消费者也能得到更低的价格,便宜还是会有“好货”的!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