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比亚迪造口罩记:王传福6小时驻点生产线,狂发现金红包

2020年03月11日 17:37:01
分享到:
来源:汽车头条

8天的时间能做什么?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平常的工作周,无非就是周而复始的完成工作任务;对于疫情中的普通人来说,可能这一周更是无所事事“躺着为国家做贡献”的一周;但对于奔波于抗疫前线的人来说,一周中的每个时间单位几乎都是用“赛跑”得来的,在这些奔跑着的身影中就有比亚迪

2月8日比亚迪宣布援产口罩、消毒液,仅8天之后,其医用级免洗消毒凝胶便实现量产并在16日当天发货,优先供给奋战在一线的抗疫人员,展现着中国速度。事实上,比亚迪面临的挑战比看到的更加严峻,在疫情爆发初期,跨界实现消毒防疫用品生产的思路就已经出现比亚迪的规划之中。

1月31日,比亚迪下达了生产消毒凝胶的任务,而短短几天之后的2月6日,产品就已研发成功,并在6天后完成第一条生产线设备组装,用短短13天完成了正常情况下需要2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

不仅如此,为了保障产品在开发源头符合国家标准,研发部门查询了几乎所有国内国际的产品技术标准、各种原材料药典标准以及卫生部规范文件等,按照法规对货源逐一甄别,形成了量产时可用的原材料检验标准和成品检验标准,并很快获得了完全满足技术标准的第三方测试报告,保障生产产品符合国家检验标准,最大效用地保护抗疫前线人员。

无论是13天挑战不可能,还是8天实现量产,比亚迪高效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纵观比亚迪的跨界生产,极限挑战的背后绝对离不开一个人的领导,显而易见,那个人是王传福。

挑战是一种品质

对于王传福来说,今天的跨界造口罩或许只是他做人做事的一个缩影。每天下午四点半,王传福会准时出现在口罩生产线上,一直到晚上十点半才离开,用实际行动陪伴一线工人度过这段特殊的时间。

为了激励工人生产,王传福狂发现金并设立“龙虎榜”,以奖励表现优异的团队,在此激励下,有的普通产线甚至突破了5万只口罩的极限产能。

熟悉王传福的人应该并不惊讶于他出现在一线生产线上的行为,因为在他们眼里这就是王传福,这样的事情他25年前就做过。

时间回到25年前的1995年,那时的王传福向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人民币成立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镍铬电池,但由于技术不成熟,日产量并不高,当时的王传福脑子里想的是如何改进技术、提升品质。

与当时下海经商的很多人一样,王传福也曾寄希望于购买国外先进技术,然而带着100万美元奔赴日本取经的他,却也不出意外地吃了闭门羹,带来的钱只够买一条并不尽如人意的小型生产线,而且日本企业还不允许参观车间,这就意味着王传福花钱还学不到核心技术,如此王传福决定自己干。

王传福以其独创的“人+夹具=机器人”的原始生产模式,建立起了一条纯手工的锂电池生产线,那时的王传福与今天的他一样,准时抵达车间盯线,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一步步完善电池生产线。

因为是运用手工生产,比亚迪生产电池的成本比业内成本低很多,虽然生产出来的电池与其他大型电池厂相比无功,但是也没有太大差别,因此凭借其巨大的价格差,获得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青睐,收获了电池带来的第一桶金。

也许工科出身的王传福,创新和钻研是刻在骨子里的品质,这一次的他,即将完成比亚迪的第一次转身。

2003年,王传福北上前往西安,以1.995亿元收购了川秦汽车57%的股权,由此开始了比亚迪的造车之路。

对于当时来说,尽管资本疯狂涌入,但跨界造车的想法还是相当前卫,大部分人并不能接受,王传福自然也成为了大家“群嘲”的对象,股价一路暴跌,两天内市值蒸发27亿港币,对此,王传福也不得不出面解释:“我造车是因为看好电动车在未来的发展,而我所掌握的磷酸铁锂电池将会在12年后独霸市场”。

用现在的眼光去回看当时王传福的话,不得不佩服王传福独到的眼光,但放在当时来看,这句话几乎和吹牛划等号。尽管如此,王传福依旧顶着压力坚定地选择造车,并打造了第一款代号为“316”的汽车,但是由于外观问题,并未获得经销商的认可,几乎没有人愿意售卖这款车。

那时的王传福无非就三个选择,要么破罐子破摔接着卖这款卖相不行的316,要么拿出一款全新的更受市场青睐的产品,要么放弃造车梦;王传福的选择不出意外,废掉刚刚生产出来的316,重新打造新产品,这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打了水漂。

其实,放在当时的情景来看,无论是接着卖、放弃,还是推陈出新,王传福面临的都是赔钱,但明知道赔钱,还敢继续投钱生产,不得不说,这个决定真的很“王传福”。

这一次的王传福再一次创造了不可能,用一年时间生产出一款新车,在2005年正式上市,命名F3。像很多励志故事一样,王传福再一次成功了,这款F3上市之后,受到消费者热捧,甚至出现了一车难求的现象。

之后的比亚迪正如今天所见,成为国人熟知的汽车品牌,这个印象有多深刻?深刻到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比亚迪还有电池业务,如果用当时资本市场对比亚迪造车嗤之以鼻的态度来看,比亚迪的跨界可以说是非常成功。

现在的王传福,那股敢于挑战的倔强依然存在,二次跨界投身“云轨”、疫情之下转攻口罩,每一步都依稀透着当年那个年轻人的果敢激进,未来的事情,或许没人能预知,但以王传福独到的眼光和坚韧的意志,相信接下来的跨界,仍会带来时代的变革。

“我的梦想是以产业报国”

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比亚迪的贡献。

王传福对于电动车的研发,应该是同步于特斯拉的,在F3上市之后,王传福也萌生过上市F3电动版的念头,但由于政策以及充电设施等相关原因的限制,F3e上市计划被暂时搁置。

为了游说政府相信新能源,王传福也没少费功夫,但真正的机遇应该是2013年的那场雾霾。

雾霾的“突然”出现,让人们开始逐步认识这个新鲜词,政府也开始不断出台新政以缓解环境问题,此时新能源汽车的价值才真正凸显出来。

起初新能源政策的风口吹向了公交运力,而在此之前王传福就已经意识到缓解环境问题的突破口在于电动公交,这与政策不谋而合,因此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路开始变得宽阔起来。

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放开,比亚迪也乘胜追击,如今的王传福成了国内乃至全球电动车领域的领军人物,有人说王传福是政策的受益者,如果从结果导向上看,的确如此,但是从起点看,与其说王传福是政策的受益者,倒不如说王传福是整个新能源产业的推动者,据王传福本人回忆,他记不清自己给深圳、中央政府起草过多少条建议,但是他记得2014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30条指导意见中,其中大约有20条是来自比亚迪

“企业家要善于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发展自己,让自己和社会双赢”,王传福曾这样说道,的确,纵观王传福整个创业史,从自研锂电池生产线、跨界造车、发展电动车,再到现在的云轨,口罩,王传福似乎总能发现社会的缺口,并以此作为发展基点。

虽然王传福拥有异于常人的商业敏锐度,但就此认定王传福就是彻头彻尾的商人也并不客观,从他25年始终如一的亲临厂房盯线到对未来市场的准确判断再到多年来的严于律己,王传福的气质中似乎还有着当年那个工科生的固执、坚持和严谨。

“如今我的梦想是能以产业报国”,王传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电动车、云轨、口罩,王传福三次跨界稳稳切入社会需求点,尤其是此次跨界生产口罩和消毒用品,从研发到量产,每一步都需要成本投入,但这些成本在疫情肆虐的时候或许真的显得微不足道。

比亚迪的高能表现映射的不仅仅是一批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还有那个倔强的工程师立志报国的梦想。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