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钙片文化”下 观察力的丧失与被忘却的责任

2020年03月19日 12:43:01
分享到:

当这段疫情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特殊时期里,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每天醒着的十几个小时的可支配时间,被完完全全的“重组”了。社交、餐饮、娱乐等线下行为,还有在飞机上集中的“断网”状态,大都被转移到了线上,那天看了看自己手机屏幕的使用时长记录——较过去足足多了百分之二十。尽管自己从事互联网工作十余年,可这么长时间“泡”在“线上”的状态确实很少有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更深入地观察用户的线上行为,加之联想到近来行业内的一些传播、营销和公关事件,透过某些小现象,谈谈自己对当下传播领域的“用户行为”以及媒体价值体现的粗浅看法,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张冠李戴的“淘金者”,与不明就里的搬运工

前两天看头条,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还算有趣的试车节目,主持人的形象不错、评价客观,而且是带有独到观点的非“大路货”,粉丝几十万。我就问同事,这是谁?同事答到是一个新近出道的自媒体人,富家子弟,自己就拥有数台豪车(难怪对该款跑车聊起来如数家珍)。现在就像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因为自媒体在相对于传统媒体低门槛入场的客观条件下,以及一套套成熟的商业模式的推波助澜下,被快速的、大量的催生出来。不得不承认,无限延伸中的网络平台,确实让那些原本具有不同知识水平、不同认知能力、不同圈层的内容创作者,瞬间同处一室,尽管良莠不齐,但却各自安好,然而首先暴露出的问题是:对于受众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是个巨大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基础理论,而占据信息优势的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无疑掌握着主动权和部分话语权。然而我们却看到,在如何获取这种优势的过程中,太多同行(当然有很多我不认为是同行)的做法却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举个最小也是最常见的例子:从汽车媒体在国内诞生的那天起,海外新闻就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组成部分和渠道来源,毕竟即使是在2020年的今天,汽车工业发达国家依旧主要集中在欧美日韩等地。但有时候当你看到一条不知道从哪冒出来有失常理的“独家新闻”时,看看出处,再去寻根溯源,你就会发现也许是某个语言能力有限的媒体人对于一条海外信息的错读而来,而这种“张冠李戴”的现象绝不在少数,而紧接着的就是一批“不明就里”的同行如获至宝般,在各种内容分发平台和社交平台上疯狂地转发和扩散,有些不免令人啼笑皆非。

在传统的媒体组织机构中,以上的行为也许会被罚款、被主编骂、公开道歉、严重者甚至会丢掉饭碗。很显然,眼下不会了!最多会被内容分发平台下架、警告,但是这又何妨呢?看着今天增长的粉丝量,依然可以心情不错的睡个好觉。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理解这种“误读”,将其解读为“蓄意的”、甚至是“恶意的”行为时,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不具备独特信息渠道的前提下,是否会有所谓内容创作者通过篡改和捏造的手段来获得“独家新闻”呢?不敢说这是个普遍现象,但确实是普遍存在的。

带节奏的大V,与丧失观察力的簇拥

比“误读”更耐人寻味的就是“带节奏”。三年前,我离开传统媒体行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粉丝运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中,慢慢开始接触一些与用户行为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观察到了一些现象。毋庸置疑,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的过程中,呈现出较之前更为扁平、开放、和平等的社会关系。而现在每个人都拥有成为内容创作人的权利,当一个人获得了在一夜之间拥有成百倍、数千倍于过去的社会关系下自然产生的粉丝和簇拥的时候,他也就获得了过去的社会分工下无法想象的话语权。

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是某一次良好的阅读体验选择了“关注”,然而他们当中全部都是因为欣赏此账号的内容风格而关注的么?很显然并不会是全部。拿我自己举例,无论是头条、油管、还是B站,其实有很多账号我完全不记得关注过。然而,在某一特定时刻,一部分“僵尸粉”会被激活,比如某一公共事件的持续发酵中。而这时候,他们更像是勒庞在《大众心理研究》(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当然大家更愿意翻译成<乌合之众>)提到的“群体”:

一千个偶然聚集在公众场的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能称之为群体。但如果一些人受到了同一事件的刺激,产生了相似的心理诉求,哪怕这些人没有聚在一起,也可以被称之为群体。这种诉求可以是积极的,比如正义和需求优越感;也可以是负面的,比如发泄愤怒、仇富、嫉妒等等。"

是的,就像书中描述的,群体的思维是简单的。就像前两天我看了一个汽车圈大V的直播,这位大V说:“我就告诉你们,XX品牌的车现在就是垃圾,别买,记住了我说的,我再说一遍……”但是我听来听去,也没听到他描述哪方面垃圾,是技术落后?可靠性不行?还是设计跟不上潮流?都没有,我只看到下面的粉丝像“圣梅达尔的痉挛者”里的信徒一样顶礼膜拜着。是的,群体喜欢接受情绪化的、好记的、口号类的信息,这种断言对于群体的暗示作用是巨大的,而这种力量被解读成影响力、被当作话语权来使用时,无疑这对于我们身处的行业并非是一股正向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它不被附加任何约束的前提下。

评论区“沉默的螺旋”与放弃治疗的“钙片文化”

话题说回到我在这段期间看的各种内容。同一个现象的不同表述,在下方的评论区,用户们的表现呈现出一边倒的规律化表现。如果我提供的是一份相对正面的信息,在A文章下我可能是“专业人士”,而在B视频下我就可能成了车托。如果是负面的,则与之相反,在A文章下我是“专业人士”,在B视频下我又变成了车黑。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 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理论基本描述的现象就是: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而这一现象,助长了上一段我所提及的“带节奏”行为,同时也助长了我们这些群体中的个体对某一事件观察力的进一步丧失。

说来有趣,在浏览信息的过程中,我还总被推送一些英语教学课程广告,有则广告语因为反复洗脑式的轰炸让我印象深刻——七天就可以像老外一样流利地说英语。人们在自己不那么了解的领域,似乎更愿意去听信这些反复被强调的、言辞凿凿的断言,就像对于某一机械故障的解读,我可以先不去4S店做检查,也不去了解下基本的专业知识,而是愿意在社交媒体上、直播中、论坛里,向一位毫无系统性汽车专业知识的汽车大V提问,自己的车到底有毛病没有。这是一种典型的“钙片文化”,放弃独立思考就像放弃治疗,而某些媒体人也就在此时出于各种动机扮演着江湖术士的角色,谁会去给你讲什么病理知识?他们当然希望你们对他的膜拜,就像膜拜最敬爱的圣 •帕里斯神父墓一般,虔诚而癫狂,最后坚信百毒不侵。

非黑即白的舆论环境,与渐渐遗忘的媒体责任

在一些所谓负面事件的发酵过程中,群体是激动的,消费者往往急需一个结果,从个体来讲可以描述为“我有没有中招?” 而从更大的群体层面来看则是——这家企业有没有黑心?有没有偷工减料?有没有制造缺陷?与其说寻求的是一个结果,似乎勒庞在125年前描述的更为准确——群体期待。

关于群体心理方面的问题在这里我不进一步展开,毕竟这篇文章不是一篇读书笔记,我也不是社会学、心理学专家。但我认为重要的是,也许我们应该看到,在行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媒体所扮演的角色是不是开始变得愈发的非黑即白了?这种黑或者白是否都在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刻意的迎合或者说利用这种群体期待呢?这些年,我接到过一些点名要“黑”(有倾向性的对比)XXX的需求(当然没答应),但更多的则是帮着洗地的需求。罗永浩说自媒体人王XX,“如果你被人包养就不要谈独立人格”,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事实是媒体“还原事件真相”的这个责任在被媒体人们渐渐遗忘,尤其是像我们这些本身就建立在商业行为基础上的行业(产业)类媒体/自媒体。应该看到,被MCN等纯粹的商业模式催化出来的越发壮大的媒体/自媒体大军,也越来越缺乏最起码的行业自律。弱智一点的,确实是通过充当人们口中的“黑”或者“托”来赚取佣金,而其中也不乏高智商的利用 “信息不对称”、制造“信息不对称”、利用“群体通过形象思维的思考方式”这一特性来实现自己圈粉乃至各种商业目的。

举个例子,前些年的烧机油、和这两年伴随着直喷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机油增多事件(不具体举例,以免被扣上托或者黑的帽子),面对用户的群体焦虑情绪,媒体是不是首先有义务普及给用户正确的机油检测知识,如何正确的保证将自己车辆可能产生的损伤减到最小,以及普及正确的维权途径和办法,而不是像我举的第一个翻译事例中那样,看个一知半解就跟着转发、搬砖,并在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想象(给自己加戏),最主要的还要附上为消费者维护权益甚至正义的铭牌。而当我们看到一起海外的大规模召回事件的时候,是否应该多花点时间查查资料,了解下召回中的具体背景情况。同时,作为媒体是不是也有义务去先行学习一下,将“判例法”作为其主要法律渊源的美国,在召回事件中,与我国的法律政策在同一类事件中执行结果上的不同影响,并讲讲造成不同召回措施的原因,缓解消费者的紧张和焦虑、维护和保障他们的利益。

诚然,我们不是在线教育机构,我们也没有向公众进行再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这并不是一个媒体在日常的工作中不去履行还原事件真相的理由。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网络上太多的所谓商品测试开始变成了一种毫不吝啬堆砌溢美之词的赞誉,亦或者,变成了罔顾事实真相的无底线贬低。而我们现在看到更多的,则是连基本的测试或查证都没有的对着镜头的一通操作,低成本收割用户成为自己粉丝数中的一个分子。

回望一个个丧失诚信的

被从业者自己摧毁的行业

那些姑且还能称之为同行的朋友

且行且珍惜

分析和学习受众在传播中表现出的行为特点并善加利用,这一点无可厚非,也可以帮助每一个媒体人更好的服务于读者用户群体,就像商人要针对消费者行为去做分析并以此制定自己的营销策略一样,不单单能更好的卖出东西,也可以帮助用户找到自己需要又适合自己的商品。但媒体,包括身处汽车媒体这一分支的我们,同样不该忘却去还原事件、产品真相的媒体义务。只有在这样一个基本职业操守的前提下,共建信任环境,行业发展才可良性,才有未来。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