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李书福的沃尔沃试验:中国智慧输出的全球化样本

2020年03月30日 09:48:03
分享到:
来源:汽车头条

白马过隙,沧海桑田,对于李书福与吉利而言,转眼就迎来了并购沃尔沃的第一个十年。

3月28日,对李书福有着特殊的意义。就是十年前的3月28日,李书福在并购沃尔沃协议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从此,沃尔沃这家历史悠久的北欧豪门的命运就掌握在了万里之外的一个中国人的手里。

2009年的经济危机,让这起原本就不被外界看好的并购前景增添了巨大的变数。全球汽车业都盯着这起堪称平地起惊雷的大动作,质疑者众,看衰者数不胜数。

这位曾经默默无闻的放牛娃、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的创业者,这位曾经豪言“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的造车门外汉,够玩转这样一家世界级的豪华品牌吗?作为刚刚展露头角、羽翼未丰的中国民营企业,吉利要把原本就岌岌可危的沃尔沃带向怎样的危险境地?

但历史让这些质疑声哑口无言,因为恰恰是这样一位新面孔让沃尔沃焕然一新,白手起家的李书福点石成金。

仅仅十年时间,沃尔沃不仅起死回生,而且品牌进入到有史以来最为高光的十年。而吉利,也在这十年乘风破浪,就像破茧化蝶,与沃尔沃齐头并进,成为了全球汽车舞台上不容小觑的中坚力量,李书福与吉利也站在了中国品牌全球化的一个新的高地之上。

十年一役,此时重新来研判吉利沃尔沃这十年的成绩,可以用前无先例,未见后者的来形容。

吉利并购沃尔沃,不仅仅是吉利沃尔沃两个品牌发展历史上的大事件,更是可以被计入中国汽车全球化和全球汽车产业并购历史上的经典案例。

为何李书福能够跳出国际并购中的“七七定律”,即有70%的并购都未能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而其中,70%的原因是并购后的文化融合失败,李书福和吉利赢在哪里?

首先,李书福赢在勇气与果敢上。

并购沃尔沃,就像站在一扇陌生的大门面前,谁也不知道门后是什么,究竟是阳光大道还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次机会推开门才知道,而李书福就义无反顾地推开了沃尔沃这扇大门。

回顾这十年来的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更需要品味的是签约前的惊心动魄,相信李书福对于当时前途未卜可谓是感触颇深。

近日,从一份刚刚解密的内部文件中,可以感受到这位中国汽车大佬当时的心路历程。2010年3月25日,吉利召开董事会,对是否收购沃尔沃进行最终决策。

对李书福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决定沃尔沃命运的选择,更是一个决定吉利生死成败的选择。

“迈出收购沃尔沃这步,我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我们可能是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当前的情况,进也不是,退也是。如果退出收购,社会一定认为我们是炒作、噱头,将对吉利品牌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果选择收购,我李书福也许就会倾家荡产,我的身家性命都放进去了,你们都是职业经理,如果吉利收购沃尔沃经营失败了,你们还可以去别的企业高就,而我,就真的没有机会了,我只能回家种地了!”

这是当时李书福在开董事会的开场白,更是他的心里话。

可以说,如果没有李书福当时的毅然决然,用倾家荡产的代价勇敢地赌了一把,就不会有现在吉利沃尔沃的意气风发。

“今天的选择,我觉得我的意志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心灵也面临着巨大的震撼,这完全是一个成功和失败的抉择,我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坚强。”

为什么李书福会用勇气迈出这一步,并不是因为他有预知未来的魔法球,而是他内心有一股强烈的信念,这让他在并购的茫茫迷雾下,依稀可以看到前行的方向。

这个信念就是吉利要闯全球,要让世界充满吉利。闯全球不回头!

“我不怕山上有老虎。因为沃尔沃要放虎归山,我们要一起上山,我们早就已经认准这个方向了。我们要闯全球,要让世界充满吉利,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朝着正确方向走,虽然在走的过程中会有陷阱,有地雷,但只要方向正确,我们的胆量就会越来越大。”

其次,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成功,从根上其实赢在文化上。

事实证明,虽然当时的吉利福特大众这样全球巨头规模上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中国商人李书福身上的格局感,以及吉利所蕴含的具有强烈标签的文化内核,让它在这场前所未有的高难度和复杂的海外大并购中并没有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反而是另辟蹊径。

虽然仅仅是一家创办十几年的中国企业,但是李书福所奉行的中国智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融合,李书福潜意识里或多或少从文明和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如何顶层设计吉利沃尔沃的关系,让他找到了一把打开沃尔沃的金钥匙。

“全球型企业文化是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宗教信仰,放之四海都受欢迎的企业型态。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你或许很难想象,一位民营企业家会在十年之前就已经思考将费孝通先生意境深远的文明之间的关系应用到全球性企业文化搭建上。

“当今世界无论是汽车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面临变革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而不是消极回避。虽然世界在变,但人类命运联系越来越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而正是基于东方文化语境下的思考,让李书福能够站在不一样维度去思考吉利并购沃尔沃,这不是一起简单的经济层面上的中国车企收购西方车企,而是东西方商业文明之间需找到一种微妙化学反应的探路。

一直以来,豪华品牌作为现代汽车工业文明上的皇冠,都是诞生于西方,更具体的说就是欧美国家,汽车是德国人发明的,美国在二战之后获得了世界经济的主导位置,这使得欧美国家拥有了豪华汽车品牌天然话语权。而百年来,欧美车企也无一例外地奉行着西方的成本效益主义来运营豪华品牌,这样的西方模式没有任何挑战者,一以贯之。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中国品牌获得了一次机会去并购一家豪华品牌,但如何运营?包括李书福在内的任何中国汽车人都没有经验,是否还要东施效颦似地去跟德国人和美国人学吗?李书福用了十年时间回答了这个问题。

那就是东方文明语境下的中国智慧同样可以驱动一家豪华品牌,并且可以让它起死回生,扭转乾坤。这是李书福在沃尔沃身上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实验,也是李书福替中国汽车产业找到的充满自信的新答案。

没有那家西方的车企在并购之后能够如此地平等尊重被并购方,没有并购者会公开表态,“ILOVE YOU”。而只是被并购方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并购方的指示,西方的丛林法则所奉行的是并购仅仅就是吞并,通过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全盘控制,缩减成本实现盈利。

李书福却刷新了之前的思维,创造性地提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理念,这样的运营模式根源于东方哲理中的“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大智慧,这样的理念就是“吉利吉利沃尔沃沃尔沃”。

吉利并购沃尔沃,并不是追求得涸泽而渔,抄底捡漏吃掉这个北欧品牌,反而是共生共荣,给予沃尔沃独立的地位,充分的授权和重启的资源。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并不富裕的吉利在并购之后,反而又投入百亿美金,为沃尔沃输血令其休养生息,“放虎归山”,通过研发全新的技术架构和平台让其重新获得竞争优势。

从西方的成本角度而言,并购之后立即如此大投入,明显是亏本的生意,很难想象西方的汽车公司会如此“善待”被并购方。

但是从东方的思维角度而言,则是算了一本细水长流的大帐。而这样的境界是西方的成本盈利商业模式所很难推演出来的,这是一种东方哲学中蕴含的“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商业表达。

李书福的中国智慧在吉利沃尔沃身上另外一个例证就是领克的诞生,尊重、适应、包容与融合就在领克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2017年8月,吉利控股集团与沃尔沃汽车正式签署协议,成立技术合资公司。新公司将按照50:50的股比,通过相互授权的方式,实现整车架构技术、高效清洁动力总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共享与零部件联合采购。

50:50的股比意味着双方完全平等的股权地位,这在之前的车企并购后的合作是很难想象的,为何要同自己的子公司平分利润?为何要让自己旗下的公司同自己享有相同的话语权?这是西方商业模式中很难理解的。

但这恰恰是李书福中国智慧的闪现,“和为贵”、“和而不同”,大家各自围绕自己的用户,围绕自己的品牌定位努力争取更多市场份额,但在一些基础技术研究,基础架构开发等方面尽量寻求协同,最大限度共享集团资源,降低各自成本,一言以蔽之,就是集中采买,分灶吃饭。

“汽车产业是全球性产业、是制造业之王,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商业重塑的世纪,无论是吉利沃尔沃奔驰、宝腾、路特斯,还是世界上的其他汽车公司,都面临巨大挑战。在相互尊重,互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依法合规地探索一条携手共进的新型发展道路,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该尝试的创造性思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曾经的放牛娃李书福,在风起云涌、错综复杂的全球汽车产业巨变之下,一把就牵住了汽车产业全球化的“牛鼻子”——尊重、适应、包容与融合,这是脱胎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出来的商业智慧。

而恰恰是这样具有深厚东方哲学底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才能让吉利沃尔沃走出了一条迥异于西方范式的全球化发展路径。

这是李书福所构想的全球型企业文化的首战告捷,更印证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可以成为中国车企的软实力,中国智慧有足够的势能帮助中国汽车披荆斩棘,一路滚滚前行。

【版权声明】本文为汽车头条原创文章​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