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沃尔沃式成长启示录

2020年04月03日 18:20:01
分享到:
来源:路由社

撰文 | 方如意 编辑 | 老司机

50天前,一则消息震动了汽车圈:吉利沃尔沃同时发布公告,称双方正在就业务整合进行初步讨论。

在这个健忘的时代,这一消息的热度持续至今,足见其对行业的影响力。3月30日,吉利汽车2019年业绩线上说明会召开时,无论媒体还是分析师,频频将话题引向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的整合。对于将影响两家公司未来命运的大事件,资本市场迫切地想要了解其实质性以及进展。

而就在财报发布会的两天前,沃尔沃吉利刚刚度过了并购十周年纪念日。自2010年3月28日签署并购协议以来,吉利实现了向中国品牌一哥的蜕变,而沃尔沃更是在短短十年内,从一个近百年传承的瑞典品牌,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豪华品牌。

鉴往知来,从沃尔沃十年的成长经验中,我们或许可以预见吉利沃尔沃整合后的未来。

滚烫笃信的十年

毫无疑问,2010-2020这十年,是沃尔沃高歌猛进的十年。十年前的沃尔沃,是一家年销量37万台,但处在战略收缩态势下的瑞典知名品牌。十年后,沃尔沃的年销量翻番,突破70万台,在中美欧三大汽车主力市场同时搭建起经营体系,跃升为全球化的豪华汽车品牌。

十年间,沃尔沃汽车在中国的销量提升了5倍,于去年达到近15.5万台。中国市场不仅成为沃尔沃最大的单一市场,并且不断以高于沃尔沃全球增长的速度,持续地突飞猛进。显然,以中国业务为核心的沃尔沃亚太区,奏出了这曲凯歌中最高亢的章节,成为驱动沃尔沃十年增长的最强“发动机”。

有人说,沃尔沃高速成长的十年,是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高速成长的十年。此言非虚,不过,透过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那些恒定的、使其发挥作用的内因更加值得关注。

沃尔沃汽车的十年变迁中,我们看到的是互为映射的价值观与方法论: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以及这种长期主义指导下的体系力建设。

十年前,吉利沃尔沃收购完成时,沃尔沃还是一个生产、设计、研发均在国外的进口品牌。十年后,沃尔沃在中国已经有了路桥、大庆、成都三大整车制造基地、一座发动机工厂、一个研发中心与一个设计中心,销售网点覆盖所有一、二线城市,包含维保、汽车金融、二手车交易等项目的服务体系亦不断完善。

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将这十年称为“笃信、滚烫、热泪盈眶的十年”。可以确定的是,正是沃尔沃对长期主义、对体系力的深信不疑与持续付出,才有了十年成绩的炽热。也正是有一个以创业姿态投身于工作的团队,有一批如袁小林这般以创业者身份要求自己的职业经理人,十年间,他们以无数的泪水与汗水,才换来了沃尔沃在中国的成效煊赫。

十年时间,沃尔沃亚太区工作人员从188人,拓展到超过8000人,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中国。经由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本土团队,沃尔沃真正实现了扎根中国。

沃尔沃汽车在中国的开花结果,又是沃尔沃全球化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2018年,随着沃尔沃美国研发中心及查尔斯顿制造工厂的先后落地,沃尔沃成为一家同时在中美欧三地布局研发、设计、生产职能的全球豪华品牌。在全球范围内,能完成这一工作的豪华品牌,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显然,借由打好中国市场这手牌,沃尔沃走上了豪华品牌全球竞争的牌桌。那么,在下一个十年,中国市场会成为沃尔沃的王牌吗?或许,吉利沃尔沃的进一步整合将回答这个问题。

在更加全球化的同时,这也是沃尔沃借助技术的创新与合作,使品牌更加立体的十年。

安全是沃尔沃的底色,它源于北欧朴素的“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理念。过去,以长期的技术积累为依托,通过发明三点式安全带、首创侧气帘等举措,沃尔沃将自己塑造成了行业的安全标杆。

在近十年中,当人们更多将汽车看作移动生活空间而非出行工具,当环境问题尤其是碳排放问题的威胁愈发明显,沃尔沃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基本理念不断升华,颇具新意但又顺理成章地更新了豪华品牌的内涵——安全即豪华、健康即豪华、环保即豪华。

更重要的是,沃尔沃对豪华内涵的丰富并非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以切实的技术作为支撑,它们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沃尔沃在豪华市场的差异化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沃尔沃表现得既进取又开放。

进取是指,沃尔沃在技术改弦更张的时刻往往充当先锋。比如,早在2015年,沃尔沃就在XC90上引入了L2级自动驾驶技术——要知道,这一技术直至去年,才在自主品牌中开始普及。

开放是指,沃尔沃擅于同学界、业界乃至潜在竞争对手合作。比如,沃尔沃能够保护乘员颈椎的座椅,背后有着骨科专家的支持;而沃尔沃能够消除PM2.5的空气净化系统,则是与空气净化专业公司共创的结果。

沃尔沃的开放还在于,对于一些宝贵但对行业切实有利的技术、数据,也不藏着掖着。2019年3月,在三点式安全带问世60周年之际,沃尔沃启动“E.V.A.安全平等行动”,向公众开放了中央数字图书馆,分享其对汽车安全的研究成果。

如今,面向汽车新四化转型的考题,沃尔沃对技术创新与合作更加积极,其举措从设定2025年纯电车销量占比50%的目标,到率先应用谷歌原生的安卓车载系统;从成立移动出行服务品牌M,到与Uber合作研发L4级自动驾驶······

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未来,借助独特的技术与人文理念的融合,沃尔沃又将对豪华品牌的内涵作出怎样全新而又精彩的诠释?值得期待。

融合相生的十年

在跨国企业并购、合作中,向来是成功者少,而失败者众。在诸多失败案例中,又有70%归因于并购双方文化融合的失败。对于汽车企业这样的巨无霸来说,由庞大的体系和体量、漫长业务链等产生的惯性,往往带来更大的失败可能性。然而,沃尔沃吉利不但跳脱出了数不尽的跨国收购陷阱,二者还实现了相生相长。

在哈佛商学院关于吉利沃尔沃并购的案例研究中,吉利沃尔沃相互独立但又协同发展的策略,被认为是双方成功融合的关键因素。

作为对具体策略的高度概括,李书福有些词句已被奉为圭臬——“吉利吉利沃尔沃沃尔沃”、“放虎归山”。

在这些金句的背后,吉利沃尔沃“购而不合,分而治之”的策略,反映的正是中国老庄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当它与源自北欧的“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相遇时,两种理念在“敬天爱人”的频率上发生共振,由此跨国并购中的文化融合难题得以顺利消解。

同时,双方经营的各自分立,又绝非不相往来。比如,吉利沃尔沃的总体经营虽不多加干涉,但当沃尔沃汽车在中国播种时,吉利又充分发挥本土优势,为沃尔沃汽车的成长护航;当沃尔沃意图推动新产品复兴计划但又为研发经费发愁时,吉利亦慷慨解囊,倾力相助。

回过头来看,沃尔沃在汽车生产制造、技术研发、品牌定位等方面分享的Know-how,也促成了吉利的成长。

比如在技术领域,沃尔沃吉利合作的集大成之作——耗资百亿研发的CMA平台,就在吉利品牌向上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沃尔沃借助吉利,不仅实现了诸多车企未竟的中国业务本土化战略,同时还借中国业务的成功,进一步撬动了自身的全球影响力。这说明,汽车企业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并不矛盾,只是更加考验一种更长周期、更大尺度上的经营智慧。

在路由社看来,作为生而全球化的汽车产业,眼下正面临越来越盛的逆全球化思潮的撕扯,沃尔沃协同吉利获得蓬勃生长的这十年中总结出的朴素经验——求取多元文化的公约数、在无为与有为之间的平衡之道,也将为其他车企乃至更多跨国企业,提供一种新的治理理念与经营范式。

如今,当汽车行业站在前所未有的转型十字路口,当所有成功的车企都前所未有地强调规模效益,沃尔沃吉利选择了尊重规律,推动重组,以“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形式迎击新四化转型的风浪。我们相信,一旦双方整合完成,在全球企业经营研究的专著中,将会多出一个成功案例。

有人说,汽车行业的未来充满了变革,在危与机的嬗变中,行业中的“老家伙们”难免腿脚不灵光,甚至最终要败下阵来。

但是过去这十年,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沃尔沃,展现出的却是青年一般的活力与适应力。那些在不断进取中表现出的坚守与灵活已经足以说明,这是一家擅长应对变化的公司,理应赢得未来。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