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营销真的就是讲故事那么简单吗?

2020年08月20日 19:15:07
分享到:
来源:

【导语 :故事人人会讲,问题是谁讲,如何讲?显然,讲不好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只在涂饰,不会修炼,没有在“文化属性”上下功夫,寻找与消费共鸣,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可以说,故事讲得好的品牌,多半是抓住了个性和特点,核心都是在文化属性上,但背后都离不开体系支撑。也就是说,没有内容的故事很难打动人,也讲不好,这就证明了,有内容的营销才是有营销力的营销。】

撰文|颜光明、编辑|钱 蕾

日前,一场汽车直播连续12小时在网上滚动。我问主办方,为何要这样做?回答是,你可以选择看,但晚上新车上市一定要看。很不解,这也叫营销吗?无独有偶,前不久一款新标电动车上市发布也是这样,上午体验品牌馆,浏览地标景观,下午新车发布,晚上游江赏景,几乎花了一整天时间。也是不解,这与新车上市有关吗?

纵观当下的汽车营销,因疫情改为线上直播,形式开始丰富多样化起来,但内容贫乏,缺少亮点,尤其是高管带货直播也是差强人意,难以打动受众。如今疫情缓解,改为线下,噱头排场,热闹不凡,气势做足,夸张到像吃“长席宴”。一夜之间又回到农耕思维。再比如,一款3万元不到的“代步车”却要在世博源豪横,打时尚牌。此外,还有品牌粗鄙,口号低俗,甚嚣尘上,撩拨眼球,以引发关注度为目的,到了没有边际的滥觞。

对于这些现象,有人解释,现在汽车营销到了讲故事的时代。因此,在今年“中国汽车工业论坛”上,这些现象被当作议题提了出来,成为热词。尽管论坛偏向于“技术品牌营销”,但中心议题还是围绕如何讲好故事展开。不过,业界营销大咖们在介绍各自的营销心得时还是聚焦在对技术的依赖,话术的表述,以及对产品的落地上。这本身无可厚非,也是现实的需求。但从消费心理来看,尤其是在一线市场之外,“性价比”依然是营销的卖点,即便是在一线城市,哪怕是购买豪车,多半还是关注“性价比”。

这就是说,目前国内汽车消费群体还没有完全摆脱“功能消费”的束缚,注重实惠和功能齐全依然是购车的重要选项。事实上,不少地方还没有解决好汽车“民生化”的问题。以帝都为例,出了京城就能看到“民生车”的大量需求。其次,国民车也是这个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款被相对认可的车型。以魔都为例,出了市区,就会看到对“国民车”的大量需求还是存在。

这是回避不了的事实和正在延续的需求。因为中国地域辽阔,文化习俗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很大,需求也就多样性,消费和用途更是千差万别。而汽车普及远没有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普世”理想状态,但出于商业驱动的过度传播和夸张,导致偏激或极端,遮蔽了真实的需求,以至于营销混乱,无处不在,难以甄别。比如,在论坛上丰田公司再次强调混动技术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而现实是,轻混(动)重电(动)严重,把续航里程上当作了卖点。回忆当年丰田发展电动车时的续航里程才26公里,如今国内电动车起步动辄就是300公里以上,而且向豪华高端发展。两相比较,就不得不思考了。此外,动人的口号和漂亮的概念仅限于话术层面,难以落地,成了两张皮。同样,包装过度,沦为噱头,营销也就打折,效果难以体现。这是为什么?

这就不得不回到本文提到的“民生”和“国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讲,汽车发展四十年,至今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要想富先修路”,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民生车也就被提出,成了发展汽车的关键词。“轿车梦”,这也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国民车也就被提出,成了发展汽车的驱动力。一度成为”两会”热词,敏感话题:前者是致富,后者是自尊。现在不提了,但不等于已经解决了,而是麻木,视而不见的重心转移——产业转型,消费升级,汽车互联。

所谓民生车,就是能给最大公约数的用户群体带来既能解决生计(经营),又能出行的车辆;所谓国民车,是既能代表生活消费水准,又是皮实耐用的车辆。尤其是在经历了疫情之后,人们对汽车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生活方式”,而是介入多元需求的工具,模糊了消费概念,最典型的就是用户呼吁对皮卡的开禁(扩大城市通行),事实上已经在改变以往对家轿的定义,扩展到家庭汽车更为广泛的应用场景,扩大了内外延伸的范畴。这种无声的否定正是对以往轿车阶层划分,标签化过度(故事化)的否定,是让汽车回归本源的开始 。

从汽车消费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所谓的技术品牌,还是被产品思维固化的一种营销模式。而在诸多的营销推广和传播中,都在一味地强调新车产品性能的先进,技术的超前,颜值的亮丽,配置的顶尖,大师的手笔,网红的助力等,几乎都在把新车打造成一身名牌(如今零部件也被加持)的佳丽或俊男,尤其是自主品牌,几乎都离不开“借势”和“证明”的套路,从一身洋气到廉价国潮,灌输式的狂轰滥砸,攀比成风。事实上并非达到预期,反而给人以粗俗和轻浮的印象。而今,新车上市即变相降价(送礼包和优惠)。促销力度超出想象。如此这般,品牌价值怎能体现?

提到品牌营销很容易想到合资品牌或豪车品牌,甚至有人认为,品牌营销就是讲故事,属于包装和话术之类的技巧。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车上市属于粗放型的炫富斗狠,比拼“肌肉”,讲究排场,看谁豪横的撕打,没有约束的随心所欲。故有人对新车上市活动评价是,谁砸钱多谁就声浪高,谁排场大谁就显得有实力,底气足。因此,一些地标性城市、地标性景区、地标性建筑成了上市活动最抢手的热点,不惜重金竞相登场,气派之大可以自搭景观、自带舞台和道具,包海岛,包山头,包飞机已不算个事,而把新车发布会放在航母、鸟巢、海外举行也是稀疏平常,请来当红明星和社会名流站台更是家常便饭。凡此种种,过度奢华和挥霍的背后就是为了制造所谓的故事,形成营销的话术等,但在内容上很少下功夫,最后落地都是一地鸡毛,留给外界的印象除了华丽躯壳之外,玩的就是砸钱的游戏。如今,时过境迁,依然如此,这就不得不令人反思了。

点评

所以,有人说,汽车市场没文化,指的就是不会讲故事。早在十余年前,老外就说中国汽车没营销,只是卖产品。用今天的话说,仍旧是不会讲故事。当然,谁也不会说自己不会讲故事,如果承认,那就等于是不懂营销。所以,在论坛上听到不少厂家的品牌故事和对话,都是技术和创新,说白了还是产品思维,只是停留在器业的术,而不是形而上的道,文化乏力,赋能缺位也就并不奇怪。说到底,还是对营销的认知缺少深度研究和表述。

当然,故事人人会讲,问题是谁讲,如何讲?显然,讲不好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只在涂饰,不会修炼,没有在“文化属性”上下功夫,寻找与消费共鸣,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可以说,故事讲得好的品牌,多半是抓住了个性和特点,比如奥迪的突破科技、宝马的驾驶者之车、沃尔沃的安全、大众的品质、丰田的服务等。这些故事的核心都是在文化属性上,但背后都离不开体系的支撑。也就是说,没有内容的故事很难打动人,也讲不好,这就证明了,有内容的营销才是有营销力的营销。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