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周鸿祎不懂何小鹏

2021年07月06日 09:41:05
分享到:
来源:电驹

“我一听这话气就上来了,我已经很久不怼人了,今天我也不想怼人,我觉得这句话像外行说的,不像是做软件、互联网、IT出身的人说的话。”

近日,360创始人周鸿祎对外界说出这样的言论。业内人士都知道,此言针对的是前几天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15万以下造不好智能电动汽车”的言论。

两位大佬的“隔空互动”也引发了外界热议:到底15以下能不能造好智能电动汽车。

在我看来,周鸿祎完全不懂何小鹏。这个问题没有任何辩论的必要,一个在就事论事,一个在表达宏观基本面的事实。二者的讨论就不在一个话题点上。

周鸿祎的逻辑:科技平权、摩尔定律、网络效应

周鸿祎认为,科技平权是智能电动汽车的大趋势,就是外界常说的科技普惠,并且给出了一系列数据支撑。

“从产业的大格局来看,15万元以下的车型大概占了中国所有车型总销量的70%。这句话如果真的正确,那岂不意味着中国以后70%的主要消费者都没有能力买,或者说买不起智能汽车?如此一来,智能汽车就算是一个小众产品了。”

周鸿祎从反证法的角度表示,他希望智能电动汽车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得起的科技产物,而并非只是有钱人的玩具。

对此,周鸿祎提出了摩尔定律和网络效应来进行论证。

“当互联网行业和IT行业一旦拿摩尔定律来革命汽车,汽车里面很多过去的控制组件,很多黑盒子或组件会被软件重新定义。”

周鸿祎认为,汽车里很多分散的ECU会被集中成几台超级的算力中心,相当于汽车有几台电脑。只要是摩尔定律进到了智能汽车这个行业,智能汽车上面,无论是控制车身的域控制器,还是智能座舱,还是自动驾驶的算力中心,价格只会一路往下走,能力也会一路往上提升。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大前提下,周鸿祎提出了第二个理论,网络效应。

“花了10个亿,或者100个亿做自动驾驶,如果摊到一百个人身上,没有人能买得起,但是互联网是通过网络效应让更多人使用这个软件。”

他认为,用户规模越大,均摊到个体的使用成本越小。其实就是边际成本随着市场规模扩大不断摊薄。

“未来不论是在50万元级别还是15万元以下的级别,我认为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几个方面,只要在合理的算力的支持之下,都可以得到同样的体验。”

周鸿祎认为,未来无论价格高低,智能电动汽车在软件上没有使用差异。总结一句话,他认为即便15万以内,也能造出智能电动汽车。

何小鹏的逻辑:在造好车和利润之间,15万是基本门槛

“如果今天有一个新的企业说,我想做一款智能化程度很高的汽车,并且价格是10万元人民币。在2025年以前这个企业没有可能做到有利润。10万元的智能汽车可以做出来、卖出去,但做不到有利润。”

不同于周鸿祎站在宏观角度的理论分析,何小鹏的观点更落地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智能电动汽车想要做好、做到有毛利,15万是入门和基础价,电池成本和智能化软硬件的成本短期内不会有大幅下降,主流车型的价格区间将会在20-30 万。”

何小鹏给出了一系列了的限制条件,比如2025年之前,15万门槛,造出来且有利润……

两位大佬的“论战”让人想起,早年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接受采访时评价马云的话,不愿意就事论事的讨论问题,喜欢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去显得高人一等。

周鸿祎的观点都是尽人皆知的市场大趋势,比如智能电动汽车是软件定义汽车;随着事件推移,摩尔定律和网络效应都会不断摊薄智能电动汽车的开发成本。但这个时间节点是什么时候,3年、5年还是10年、8年。周鸿祎并没有给出自己明确的预判,漫长的时间周期对现在是否有指导意义。

相较而言,何小鹏的论述更严谨一些,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节点和结论。他认为,2025年之前,15万以下的智能电动汽车在优秀的产品力和利润之间很难两全。

周鸿祎唯一能称得上就事论事讨论的判断,就是他说的激光雷达会在1、2年内降低到白菜价,遵循摩尔定律。

且不说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激光雷达和自动驾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换言之,即便激光雷达掉到白菜价也并不意味着15万以下就能造好自动驾驶。大家都知道采用摄像头纯视觉方案的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方面一枝独秀。

众所周知,自动驾驶技术落地要求非常全面,激光雷达归属于自动驾驶的硬件部分,其在硬件部分里又只是传感器一类。

我们可以大致梳理一下自动驾驶的框架,它包含软硬件两个部分:硬件包含传感器、芯片;传感器又包括雷达、摄像头等;而雷达又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软件包含芯片的算法算力,域控制系统,高精地图,网络安全等。

自动驾驶汽车工作的逻辑是,传感器感知外界环境,中央大脑做出决策,车辆做出执行命令。

环境感知其实就是传感器搜集外界信息,芯片对数据进行处理,这对芯片的算法算力要求极高,算力可以通过芯片的制造工艺优化,遵循摩尔定律;但算法就像解数学题,面对同样一道难题,一个教了20年数学的老教授会比一个高中生以更快更优的方式解出这道题。这更加依赖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的付出。

近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案例,2021款理想ONE放弃Mobileye,选择地平线J3作为其自动驾驶芯片,原因就是它与理想的匹配度更高,据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介绍,二者可以说是点对点开发,双方团队每天泡在一起。显然,找到合适的算法非常重要。而这,需要持续不断的时间和技术积累。

而在决策层,需要进行域控制网络的搭建,包括AI算法对决策执行的训练,比如当雷达监测到车辆前方有障碍物,但塑料袋和雪糕桶需要执行的命令是不一样的,到底是采取制动命令还是继续前行,这个就需要AI不断训练来完成。

所有这些错综复杂的工程都由主机厂全栈式开发,市场规模没有铺开之前,其实边际成本非常高。

“造得出”和“造得好”是两回事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15万以下,到底能不能造好智能电动汽车?

思考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好的智能电动汽车。

我认为可以把它拆分成3各维度来理解,首先是智能、其次是电动、最后是汽车。然后再加上一个何小鹏给的前缀条件“好的”。

智能又分两个层面: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

周鸿祎对智能车的理解有三个方面:

首先,底层看不见的智能车身和电子电气架构。

他认为这块的改进一定是要削减汽车的零件数目,减少汽车里面接线的长度,而且是朝着软件升级的思路来做,一定是降低成本。这一点我完全赞同,这个展开来说就是,改变车辆的电子电气架构,化繁为简,将原来机械控制的功能改为软件控制。减少元器件的数量自然也就是降低成本。

其次,智能座舱更像一个Pad,更像电脑干的事,智能座舱屏幕的大小也做不出太大的差异,这里的算力可能1T、2T、3T。

他认为10T以内的算力应付智能座舱,包括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足够了,智能座舱里的竞争将会是软件的竞争、体验的竞争,有信心将一台10万元车智能座舱的体验和一台50万元豪车的体验做到非常接近。

这一点我也赞同,因为智能座舱域控制的功能并不多,无非就是听听音乐,地图导航那些事,产生的数据量和自动驾驶产生的数据量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第三,自动驾驶的问题。他认为,目前自动驾驶唯一的壁垒就是激光雷达,但是激光雷达在一两年内要么可能不是主流方案,要么被做成白菜价。所以,无论走哪一条路,他都觉得智能驾驶都不会是这里面价格最关键的东西。

这一点,我并不认同,我觉得他没有说全。他的观点只停留在硬件层面,软件层面的开发、迭代,前期都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最核心的芯片也没有说。周鸿祎并没有就这一点展开深度论述。而这恰恰是自动驾驶成本的大头。

事实上,何小鹏也表达了这方面的事实。他说智能的成本,高等级自动辅助驾驶的成本非常高,甚至短期内还会提高,尤其是能够支持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芯片。

再来看电气化这一块,我认为比亚迪是全球做的最好的企业,没有之一。比亚迪在电气化全产业链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包括电池、电芯、电机、电控、IGBT等。这也是为什么比亚迪能够把电动汽车价格打下来的原因,因为成本可控。

注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电动车,而非智能电动汽车,因为比亚迪在智能方面并非顶尖选手。

如果在电动化方面都采取供应商的方案,市场规模没有上来的时候,整个行业也很难降成本。这其中包括电池开发和快充技术研发。

如果都采用供应商的方案,很难说谁比谁在成本上更有优势,除非像比亚迪一样,全部自研自产自销。正如早几年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所说,都是用供应商的屏幕,谁比谁也差不了多少,就不要在这方面装孙子了,使劲吹嘘毫无意义。

最后是汽车,回到李书福的经典理论:“一个轮子+4个沙发”,在汽车制造产业也仅非常成熟的今天在,这个成本其实是可控的。我认为哪吒汽车也没有问题。

那么,将以上元素全部融合再来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才是“好的智能电动汽车”。我认为向上的技术维度无法量化,但向下的用户体验最直观,那就是用户用着舒服、用着爽。

这一点,周鸿祎和哪吒汽车都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开过哪吒汽车朋友都知道,哪吒汽车各方都一般。以哪吒今年上市的U pro来看,它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驾驶质感等各方面的体验都一般,尽管价格在15万以内。但在消费者眼里,并不认为它是一款好的智能电动汽车,甚至它是不是一款智能电动汽车都有待商榷。现实的情况是,在很多人的理解里,它仅仅是一款电动车而已。

“今天如果真的有人说15万元以下做不出智能车,我回敬两句话:第一,你做不出来,不等于行业做不出来,不要太小看中国的制造业和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这两个行业的结合。第二,现在很多人做电动车,我认为还有一个错误的思想,他为什么想把车做贵呢?因为他们想做用户家庭中的第二辆车,他们觉得很多家庭已经有一辆车了,有车的人不会太穷,第二辆车应该做得价格合适。”

周鸿祎甚至公开喊话,15万也能造出智能车。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属于偷换概念。何小鹏的原话是“造好智能电动汽车”,而非周鸿祎口中表述的造出智能电动汽车,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感觉就好像做饭一样,每个正常的成年人都会做饭,都能把饭菜煮熟,但做得好不好吃却因人而异。大多数情况下,普通人的手艺肯定赶不上五星级酒店的大厨。但是人家跟你比谁的饭菜好吃的问题,你却非要跟人家谈论谁能把饭菜煮熟。

我同意周鸿祎对大趋势的所有言论。也相信他带领的哪吒15万以下也能造出好的智能电动汽车。但是请给我一个具体的时间,2102年我恐怕等不到那一天。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