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近十个月的破产重组后,华晨汽车又迎来新的进展。8月31日,华晨集团等12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案召开第二次债权人大会,其中一项议案内容显示,宝马中国将以16.33亿元收购“中华”汽车相关资产。对于本次收购,宝马中国方面回应道:“我们希望以实际行动支持华晨集团的重组,并致力于进一步拓展我们在辽宁省的业务”。值得注意的是,宝马中国要收购的并非是华晨中华汽车品牌,而是华晨旗下的一家生产自有品牌产品的生产制造企业,不涉及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及与宝马、雷诺等的合资公司。
这也意味着,一旦收购成功,华晨集团整体破产重整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剩余资产也将被拆分出售,无法发挥整体重整的价值,部分不良资产吸引力低下,债权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与此同时,也体现出华晨集团对自主板块似乎失去了信心。
历经这么多年发展,虽说宝马和华晨集团的关系已经非常“铁”,但当初以市场换技术的想法,华晨集团始终未能如愿。自2020年底被曝出破产重组之后,市面上流传的几乎都是华晨的负面消息,唯有“华晨宝马”能为其赚回些许颜面。
华晨集团如今这般不堪,源于其长期依赖宝马的利润输血,自主研发实力不够强大、核心竞争力日渐下降。如果扣除华晨宝马的利润,华晨中国2015年-2019年五年期间,分别亏损5.4亿、6亿、8.6亿、4.2亿和8.64亿元。
数据显示,自华晨宝马成立之后截至2021年,华晨集团只有在2007年、2010年和2011年三个年度实现盈利。不夸张地说,华晨集团所谓的“盈利”,其实就是为其自主品牌的不堪蒙上了一层遮羞布。
据了解,华晨中华目前已处于停摆状态,其终端销售也持续8个月销量为零。旗下产品近一年没有排产,想要恢复到正常的经营状态,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况且,华晨汽车集团原董事长祁玉民因涉嫌受贿罪被公诉,宝马中国的16.33亿元也只是杯水车薪。和众多曾经辉煌过的自主品牌一样,华晨中华最终也走向落幕,仅存的也只有生产资质和工厂了。
宝马中国此次收购“中华”汽车相关资产,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早在今年5月份,宝马中国就已经正式表达了收购意向。对于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宝马中国花16.33亿买到了什么?这笔买卖值吗?据相关的审计报告和评估报告显示,“中华”汽车品牌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实体资产大约价值12.33亿元。而宝马中国总共付出了16.33亿元收购“中华”品牌,4亿元的溢价显然是华晨中华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价格。
要知道,相对于厂房、机器等,整车生产资质是车企必须逾越的鸿沟。为了生产资质,博郡出资20.34亿元与一汽夏利合资,威马汽车花了11.8亿元收购大连黄海。宝马中国16.33亿元获得“中华”品牌的生产资质和工厂,其实价格并不贵。
华晨中华大东工厂位于沈阳市大东区,设计年生产能力15万辆。而华晨宝马大东工厂、新大东工厂就在附近,而中华跟宝马本来就是可以共线生产的,标准也是高度统一。将其改造为宝马的生产基地,相对于收购其他品牌工厂在速度上要快得多,也更节省成本。 一旦宝马中国完成对“中华”的收购后,宝马将拥有一家具有乘用车生产资质且具备整车生产能力的中国企业。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宝马又做了一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早在2018年,中国就放宽了对海外车企在华投资的股比及数量限制,到2022年将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和合资企业不超过2家的限制。同年,宝马集团就宣布将出资36亿欧元从华晨汽车手中收购25%股份,所占股份从50%提高到75%,打响合资股比开放的第一枪。不难看出,增加在华合资企业更高的话语权,是宝马一直以来的期望,也可以说是一众外资车企的期望。可以预见,一旦这个保护伞关闭之后,那些长期以来依赖合资企业生存的国内车企,如果旗下自主品牌不够强大,将迎来更沉重的打击。
大众与江汽控股合资的大众安徽,大众的持股比例已经达到75%;特斯拉在中国独资建厂后获得的好处大家也是有目共睹;沃尔沃公司收购江铃重型汽车股权案进入公示阶段。无论是乘用车抑或是商用车,整个合资市场已经暗流涌动。
反观宝马的两个老对手奔驰和奥迪,目前也是动作频频不断扩大在华实力。上汽奥迪将于明年开始交付,奔驰联手吉利玩转smart品牌。对于宝马而言,买下了华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后用来干什么?大概率是为了自己的独资之路做铺垫。
能够单独完成对华晨中华的收购,不但实现了扩产扩能的目的。而华晨集团整体破产重整已不可能,剩余资产也将被拆分出售,这也意味着宝马在未来有可能将华晨宝马另外的25%股权收入囊中,成为一个完全独资的车企。
参考特斯拉在华建厂后的一系列超神表现,宝马未来独资建厂后,高度国产化有望带来成本上的降低,以价格上的优势去打击奔驰和奥迪,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吉利、长城、长安等自主品牌苦练内功时,华晨靠着华晨宝马这个利润奶牛生活得非常滋润。如今,它们纷纷成为自主品牌的头部队伍,而华晨却走向了破产重组的道路。不难看出,随着合资股比开放,那些竞争力低下的自主品牌将会被刷掉一大批。正如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认为的,“未来只有2-3家自主品牌车企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如何抵挡这一波冲击,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成为一众自主品牌共同的难题。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