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赶超华为、特斯拉!毫末NOH城市领航后来居上

2022年04月25日 19:32:03
分享到:
来源:电驹
正在加载中...

视频显示,车辆在黑夜里可以无保护左转,红绿灯控车,识别并避让行人,三蹦子等,综合表现,已经超越了去年华为发布的城市领航功能。跟美国发布的特斯拉FSD有一拼了。

看到这,有人可能会好奇了:这是哪家的智能驾驶系统呢?

不卖关子了,这套城市领航智能驾驶系统来自于毫末智行。

近日,毫末智行在2022 HAOMO AI DAY 发布了搭载 HPilot3.0 的“毫末城市 NOH”。毫末智行CEO顾维灏表示,在中国城市里道路上,毫末智行的NOH表现超过了特斯拉

了解毫末智行的都知道,这是一家背靠长城汽车的自动驾驶研发企业。从去年开始,毫末智行每个季度都会召开一场品牌日,高密度、广维度的输出他们在自动驾驶方面取得的成果。

这在某种程度也说明这家企业发展十分的迅速,否则也不会一个季度就要开一场发布会,秀下3个月的成绩。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毫末智行3个月以来的最新进展。

城市NOH:国内首个量产城市辅助驾驶

根据毫末的说法:搭载 HPilot3.0 的“毫末城市 NOH”系统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量产的城市辅助驾驶产品,第一个重感知的城市辅助驾驶方案,同时也是2022年中国第一个最实用高效的城市辅助驾驶产品。

另外,搭载毫末城市NOH系统的车辆将会在下半年量产上车。

可以看到,毫末虽然不是最早进军自动驾驶领域的企业,但确实却是迭代和量产速度最快的。作为对比,在全场景的领航辅助驾驶落地节奏上,小鹏汽车则将在2023年落地。

当然,量产快并不代表实力就一定很牛逼,实际水平才最能说明问题。

实际水平如何?

硬件配置:

该系统配备了一颗AI能力360T、高速缓存144M、CPU计算能力达到200K+ DMIPS的超高算力芯片;同时还配套2个激光雷达、12个Camera、5个毫米波雷达,最大程度实现了整套辅助驾驶感知系统的安全冗余。

其中,最具看点的就是毫末智行自主研发的“小魔盒”计算平台,已经实现多次迭代。

小魔盒3.0的所有算法由毫末智行全栈自研,是毫末智行辅助驾驶系统的AI自动驾驶大脑,也是中国自动驾驶界的算力怪兽。

7 纳米工艺加持下,单板算力达到了 360TOPS,最高可以实现四芯 1440TOPS 的峰值,比 4 芯英伟达 Orin X 1016TOPS 的算力高出接近 1/3。

毫末智行此前公布的信息显示,该计算平台平均功耗只有5.5TOPS/W,有望成为全球量产的能效比最高的自动驾驶计算平台。

与此同时,小魔盒3.0可接入12路8百万像素摄像头、5路毫米波雷达及2路激光雷达。

从硬件配置来看,这一可拓展的计算平台,完全可以满足当前L3以及后续L4/L5等全场景自动驾驶功能的实现。

实际表现:

毫末表示,在产品方面,搭载该系统的乘用车路口通过率超过70%、变道成功率超过90%、交通流处理能力高达4级。

在具体功能实现上,毫末宣称该系统可根据导航提供的行驶路线,在城市环境中实现自动变道超车、红绿灯识别与控车、复杂路口通行、无保护左右转等主要功能, 同时也可应对车辆近距离切入、车辆阻塞占道、交叉路口、环岛、隧道、立交桥等复杂的城市交通场景。

以常见的红绿灯路口为例。

在红绿灯的场景下,系统能够明确判定出路口绿灯的状态,并且可以根据该状态来控制车辆是通过路口还是停止,这说明该系统能够识别路口红绿灯。

值得一提的是,红绿灯路口是城市道路最常见的场景,但是自动驾驶系统想要识别准确,难度同样不小。

首先,在大路口场景中,红绿灯离车辆距离很远,在图像数据上目标更小,难以识别。

其次,国内不同地区,红绿灯形状有所不同,大小不一,千奇百怪,不同的灯要对应不同的车道,即便是人类司机有时遇到特殊情况都会有所迟疑,更别说是机器了。

那么,如何加强这些场景的感知能力呢?

对此,毫末选择是用数据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把全国各个地方不同的红绿灯都收集过来,成本很高,毫末还结合了数据仿真用以加快效率。

通过仿真场景搭建了各种不同的光照、天气、角度等等仿真的实际场景。通过这些场景的数据,再来反馈到模型上,让模型能学习得更好。

这套方法被毫末称为“双流”感知模型,将红绿灯检测和绑路问题分解成两个通道。

简单来说,首先是检测物体,主要负责红绿灯的识别信息,主要包含对红绿灯灯箱的检测和灯型的分类,分别输出红绿灯的颜色、形状和朝向信息。其次是理解空间、位置关系,即目标车道的红绿灯灯组。

想要做到以上这些,前提需要庞大的数据处理,而这正是基于中国首个数据智能体系MANA做到的。下面我们会详细说到。

6P开放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创“灵魂”

伴随“毫末城市NOH”的发布,毫末智行推出了面向乘用车驾驶领域的“6P开放合作模式”,毫末将提供代码、模块、软件、硬件、云端服务、全栈解决方案6个产品层面的合作方式。

据张凯介绍,毫末坚定与车企共创模式,而非供应模式。这种开放性的原则是:让一些害怕丢失“灵魂”的车企,愿意与其合作。

对于这点,毫末智行COO侯军向进一步解释:“实际上毫末的开放作为一种阳谋,也是最大的‘阴谋’,毫末的开放原则可以消解信息差或者不对称,让我们的合作伙伴不用担心我们有所阴谋。”

侯军表示,“毫末不会做标准的Tier1,不会服务天下所有主机厂,因为服务不过来。毫末会选择一些情投意合的主机厂来合作。”

毫末智行的合作方式既“理性”,又“佛性”!

理性的一面是毫末也明白,对大多数车企而言,自动驾驶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动驾驶的研发,采用供应商的一整套方案。

所以,毫末智行推出了共创模式,而非供应模式。车企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比如代码,硬件配置等方面,来进行灵活的合作。既不用担心技术上卡脖子,也不怕灵魂掌握在别人手中。这种合作模式,华为不妨可以参考下。

“佛性”的一面是毫末智行不求客户多少,只求“情同意和”,更在乎的则是对其产品与合作模式的认可。按照毫末智行的说法:客户太多了,怕服务不过来。

这样的言论听起来多少有点傲娇,但事实上,依托于长城的毫末智行确实不怕没客户。去年,长城共销售了超128万辆,这样的体量,就足以让毫末智行“背靠大树好乘凉”了。

MANA 智能数据体系

对于自动驾驶而言,搜集数据并不多么困难的问题,问题是如何利用和处理大量的数据。

对此,在去年,毫末发布了MANA智能数据体系,经过一年的积累,MANA 在性能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1、MANA 的四大组成部分

MANA 由四大块组成,分别是 BASE 底层系统、TARS 数据数据原型系统、LUCAS 数据泛化系统和 VENUS 数据可视化平台。

BASE 底层系统指的是对数据进行存储、传输、计算以及数据分析和数据服务;

TARS 则是关于计算的核心算法原型,包括感知、认知、车端建图和验;

LUCAS 是对算法在应用场景上的实践,包括高性能计算、诊断、验证和转化为核心能力;

VENUS 可视化平台是指对场景的还原以及数据洞察能力。

以上很多都是专业名字,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可能比较生涩,学习成本比较难,这里我们就不做过多的解释。

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知道MANA 的“功能”就行了。

简单概括下,MANA 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5点——获取、表达、存储、传输、计算、验证。

MANA 为毫末智行提供了从数据获取,到数据分析,再到建立算法,然后验证还原,最终推向量产实践的完整全栈自主闭环能力。

2、MANA再进化

顾维灏表示,仅仅推出3个多月后,MANA在降低成本、提高迭代速度方面迎来多项重磅升级,持续为毫末智能驾驶系统跑得更快、更稳、更安全赋能助力。

首先,是感知进化。

“感知智能”方面,MANA感知能力突飞猛进,“让中国没有不能识别的红绿灯和车道线”成为可能。

顾维灏表示,最近一年自动驾驶的感知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芯片算力的几何式增长,Transformer跨模态模型的出现和Camera像素的快速提升。

基础技术的变化驱动着解决方案的改变,毫末开始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思考新的解决方案,不仅独创了“双流”感知模型,将红绿灯检测和绑路问题分解成两个通道,让毫末日常乘用车测试实现了重感知下的红绿灯识别。

此外,毫末大举投入的Transformer模型效果惊人,自研BEV Transfomer用于车道线识别,通过“目标粗定位”和“属性精细估计”两个阶段实现标注的自动化,在城市道路上实现了多传感器融合车道线识别,让中国没有不能识别的车道线。

其次,是认知进化。

“感知”,即“所见即所得”,车辆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比如通过视觉传感器看到红绿灯、或者通过雷达扫描大障碍物等等,都是车辆的“感知”能力。

“认知”和“感知”的不同是,认知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

举个例子,当自动驾驶车辆遇到红绿灯时,不仅要能感知到其是红灯、还是绿灯,同时还要对此判断出是停车,还是等车。

总结来说,我们既要教会车子认路,也要教会它怎么开车?

针对认知智能,毫末智行通过知识图谱的方式,开发了原创的认知算法,为 MANA 体系搭建了协同安全敏感模型 CSS。

但 CSS 的作用就是分析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据悉,CSS目前已经实现了如行人礼让,大车同行避让,自动变道等方面的智能化场景处理。而前面的功能场景部分就已经得到了验证。

除此之外,在“认知智能”方面,MANA再次进化升级,用机器学习模型替换了传统的手写规则和参数,解决了此前代码臃肿且面对复杂场景容易崩溃失效的问题,使场景决策更具泛化适用性,极大提升了可解释性和泛化能力。

同时,毫末方面表示,截止今年 4 月,搭载毫末智行高速智能驾驶系统的用户行驶总里程已突破 700 万公里。目前MANA 已完成近20万个小时的学习时长,虚拟驾龄相当于人类司机2万年。

通过这些数据的积累,让自动驾驶具有更复杂的认知能力,从而成长为“老司机”。

3、成本大幅度降低

除了性能的进一步升级,在成本与速度方面,毫末和阿里巴巴在大模型数据处理技术上进行了深度合作,实现自动驾驶领域与M6模型的初次相遇。

目前模型训练成本降低60%,加速比超过96%,吞吐量超过每秒40000个 sample。此外,毫末已实现标注 AI 自动化率达到80%,大幅提高了标注效率,降低了标注费用成本。

这样的合作直接代表着成本的节约,效率的增加,从而加速自动驾驶产品的落地。这也是为什么毫末智行喊出口号:未来三年搭载数超过 100 台,落地超 100 个城市,全面覆盖国内一二线城市。

成本的优势,在小魔驼2.0上同样得到进一步验证

毫末小魔驼2.0首发

在发布会上,毫末发布小魔驼 2.0,其首次将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价格下探到了12.88万元。在此之前,末端无人车的成本甚至能达到50万元。

据悉,该产品预计在2022年5月陆续投放市场。而这个价位,基本上意味着末端无人车配送的大规模落地。

具体产品方面:

1、搭载车规级硬件ICU 3.0 大算力计算平台,拥有L4自动驾驶能力,覆盖混行、拥堵等复杂交通场景,可支持城市开放道路中低速全路况,全程实现无接触配送;

2、具备快速换电功能;

3、续航里程达到60-100公里续航里程;

4、具备智能语音与触摸多模式交互等多项领先功能。

5、可定制600L 超大载货空间的货箱;

根据毫末的说法,在末端物流自动配送方面,毫末智行在本年度全面升级了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生产基地,升级后的生产车间占地 1 万平米,可实现年产 1 万台的无人配送车的产能目标。

此外,在末端物流方面,毫末也与阿里达摩院、美团、物美多点等达成合作。

打赢智能驾驶下半场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说过:在新能源转型的路上,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

在智能化方面,自动驾驶是其重中之重,很多车企也将其作为重要的研发方向以及核心竞争力,甚至将其比作为车企的“灵魂”。

而张凯对此则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在他看来,如果说高速领航智能驾驶是上半场,那么下半场便是城市道路辅助驾驶。

“2022年将是自动驾驶行业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自动驾驶行业的竞争将正式进入下半场。下半场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城市开放场景的领航智能驾驶领域。”

张凯认为,伴随乘用车高级别智能驾驶渗透率的不断提升,NOH智慧领航辅助驾驶系统逐渐走进城市,汽车智能驾驶战火正在从高速道路,升级到城市道路场景。

然而,比起高速道路,城市道路情况无疑更加复杂,红绿灯路口、环路、人车混行等等不确定性因素,对自动驾驶的感知能力和安全性都有更高的要求。但是,毫末智行似乎比行业想的要更快一些。

长城的支持下,2019年成立的毫末智行,仅用3年的时间,已完成了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关键布局,并形成几大核心技术优势。包括小魔盒3.0计算平台、新一代自动驾驶技术、MANA数据智能体系等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成本降低,以及6P创新合作模式,这些无不让毫末智行拥有致胜下半场的底气。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