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周一7:30 | 长城汽车智能核心部件基地落户无锡;上海已有千余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复产;特斯拉中国回应道歉信被删

2022年05月16日 08:25:01
分享到:
来源:只懂车

一周热点:

长城汽车智能核心部件基地落户无锡;

上海已有千余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复产;

特斯拉中国回应道歉信被删;

整车涨价潮蔓延,今年购车需趁早;

快充技术已成熟 充电桩行业将高速发展;

现场快讯

长城汽车智能核心部件基地落户无锡

日前,长城汽车智能核心部件无锡基地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总投资31亿元,将落户江苏省无锡市,由长城汽车旗下独立运营的全资子公司精工汽车运作,项目建成后将致力于成为全球化的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智能主动悬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项目将分两期完成,一期主要打造8.7万平方米的厂房及办公研发大楼;二期项目建成后,主要从事EAS空气悬架系统和EDC电控悬架系统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实现110万套EAS空气悬架系统、260万套EDC电控悬架系统的产能,年产值预计达1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

随着该项目在无锡落地投产,长城汽车将把更多先进技术应用到国产品牌汽车上。此次长城汽车智能主动悬架系统项目落户无锡,是长城汽车智能化产业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长城汽车深度布局长三角的最新举措,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该基地将成为长城汽车在华东地区的高端汽车智能核心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总部,将为长城汽车更好的服务用户和实现全球化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长城汽车2025战略,到2025年,长城汽车累计研发投入将达到1000亿元。未来长城汽车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为用户带来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地平线与觉非科技达成生态战略合作

近日,中国智能驾驶芯片领导者地平线与国内领先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觉非科技正式成为生态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将基于地平线征程®系列车规级AI芯片,结合觉非科技多传感器融合算法能力,面向全场景智能驾驶应用落地进行深度合作,并以“芯片+解决方案”集成的形式面向市场,携手推进中国自动驾驶的量产落地。

地平线是国内唯一实现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前装量产的企业,所自主研发的征程系列芯片持续领跑行业,累计出货量已突破100万片。2021年发布的征程5芯片,兼具高性能与大算力,单颗芯片AI算力最高可达128TOPS,真实AI性能可达1283FPS,支持16路摄像头感知计算,能够支持自动驾驶所需要的多传感器融合、预测和规划控制等需求。

此外,征程5芯片已获得全球公认的汽车功能安全标准——T?V ISO 26262 ASIL-B功能安全认证,成为国内首颗基于ISO 26262功能安全流程开发的车规级AI芯片。觉非科技是国内领先的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多传感器融合为技术路径,覆盖车、路融合系统,在乘用车出行、干线物流和城市末端三大应用场景,提供跨场景、跨平台、跨终端的一体化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方案可提供定制化的前装与后装定位算法、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算法及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同时可整合高性能算力平台,并按照不同算力需求实现精细化部署。

目前,双方已携手完成了觉非科技融合定位算法在地平线征程3芯片上的适配与部署,并在多场景进行了精度验证,通过芯片与融合定位算法结合的高适配性与扩展性,为更高阶的芯片产品应用与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技术储备。

此次,双方进一步达成基于地平线征程5芯片的深度合作,联合布局高级别智能驾驶的量产解决方案,觉非科技也将成为首个将融合定位算法适配部署于征程5的软件供应商。未来双方将持续拓展与深化合作,探讨自动驾驶、自主泊车、车路协同等市场领域与应用机会,携手推动智能驾驶技术面向全业务场景的量产落地。

后市场趋势

上海已有千余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复产

“上海市9000多家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已复工4400多家,占比接近50%。”5月13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在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如是介绍。

他进一步指出,当前上海市推动三批“白名单”企业3000多家复工复产,整体复工率超过70%,其中首批666家企业复工率已超过95%;外资企业847家,复工率已达80%。

这其中,汽车领域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上汽大众特斯拉四家整车企业全面复工,基本实现连续稳定生产,每天下线整车约2000辆,并带动上下游11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恢复生产。

与此同时,汽车出口加快恢复,特斯拉复工以来,离港出口约4900辆整车;上汽集团出口1.5万辆整车。

日前曾有消息透露,一艘装载着4767辆特斯拉电动车的“格罗壮丽”(GLOVIS SPLENDOR)滚转轮船于5月11日从上海南港码头出发,驶往斯洛文尼亚科佩尔港(KOPER PORT)。而这是该工厂自4月19日恢复生产以来首批次整船出口的电动车。

随着特斯拉在长三角区域的物流保障工作持续“回血”,据悉另有大批量成品车也将于近期装载并出口。

此前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称,自4月19日复工复产以来,特斯拉在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截至4月30日已下线1万辆整车。与此同时,特斯拉计划从5月16日起在上海工厂实行两班倒制度,每天生产2600辆电动汽车,这将使该工厂的产量恢复到疫情封锁前的水平。

可值得注意的是,5月10日曾有消息人士透露,由于上游供应问题,刚复工不久的特斯拉上海工厂再度面临停产。

就在前一晚,盖世汽车收到消息称,全球知名汽车线束供应商安波福位于上海市嘉定区泰波路的A6工厂出现阳性病例,当晚阳性患者及四百余位密接人士被隔离,工厂不得不暂停复产计划。就了解,该工厂现阶段主要生产汽车线束及部分注塑件产品,配套客户以大众特斯拉等头部车企为主。

尽管在随后求证所得到的反馈均是已恢复正常,但复产情况如何,尚不得而知。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是一个涉及钢铁、冶金、陶瓷等原材料,以及电子、电器等多个产业部门的复杂门类,产业链极长。汽车零部件厂商供货速度也受制于疫情,从而影响整车厂生产。

物流方面,依托上汽集团安吉物流有限公司,启动6个长三角中转站。其中2个中转站位于上海,2个中转站位于浙江,2个中转站位于江苏。作为长三角中转站之一,安亭镇重要物资应急保供中转站现已顺利打通上海和杭州、宁波、南京等长三角地区汽车零部件双向运输通道,每天能够保障30辆20吨以上车辆的中转需求,确保关键零部件不断供。

“深化链式保障,还要提升汽车产业链复工复产的复原力,我们通过前置指导企业理解落实防疫要求,高效精准地完善防疫措施,确保企业无疫闭环生产,同时打通原材料物流保障,确保汽车核心企业以最快速度重新复工复产。”黄诚超说。

同在5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首次给出明确的目标节点:将努力在本月中旬实现社会面清零。

这意味着,在各方苦战了两个半月、全城封控一个多月之后,光明终于越来越近。

“下阶段,随着全市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我们将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巩固提升复工复产成果,不断朝着实现全面复工复产的目标努力。”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如是说。

松下汽车零部件业务扭亏EV电池利润接近翻倍

5月12日,松下控股发布的截至今年3月的2021财年合并财报(国际会计标准)显示,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55%,达到2553亿日元。松下控股的销售额增长10%,达到7.3887万亿日元。公司营业利润增长38%,达到3575亿日元。虽然原材料和物流费用高涨带来沉重负担,但除了将价格转嫁到产品上以及实施优化改组以外,日元贬值、美元升值也成为利好因素。

此外,上财年亏损的汽车零部件业务因汽车生产恢复等原因扭亏为盈。在电池业务方面,由于纯电动汽车配备的圆筒形电池的洽购强劲,营业利润增加92%,达到642亿日元。

预计2022财年(截至2023年3月)松下控股的净利润将同比增长2%,达到2600亿日元,营业利润增长1%,达到3600亿日元。

厂商动态

预测6月新能源车市仍维持相对高景气度

2022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29.3万辆和125.7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占总体汽车产销的比例分别达到19.9%和19.3%。2022年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48.4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39.6万辆,同比增长110%;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8.8万辆,同比增长140%。根据先行指数的预测,2022年5-6月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将维持相对高景气度。

全球主要国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力度,重视本地供应链建设。欧盟已经在70余个研发制造项目中投资超过200亿欧元,到2025年实现动力电池100%本地供给,并通过立法设定欧盟芯片产能2030年全球占比20%的目标,投入约430亿欧元。美国正在与邻国或合作伙伴共同建立安全的动力电池跨国供应链,以期补齐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短板,并计划设立芯片基金、补贴520亿美元激励企业本地生产,建立更有弹性的半导体供应链。欧美在电动汽车产业链完善、关键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领域电气化等方面也出台了多项投资计划。

国际企业电动化战略转型明显加速,低碳逐渐成为下一个竞争赛道。产品端,大众丰田沃尔沃福特、通用汽车、奔驰比亚迪捷豹等企业,纷纷提出将于2040年前停售传统燃油车的目标。供应链环节,欧美汽车企业在减碳方面行动早、力度大。大众宝马福特沃尔沃等跨国主要车企,已逐步形成相对成熟的覆盖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对在华供应链及零部件企业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目标,在低碳生产、材料回收和碳管理等方面指标要求趋严。生产制造方面,企业注重生产环节的用能低碳及生产效率的提升。宝马目前基本实现了工厂和生产端的清洁能源生产。整体上看,先进的整车与零部件企业通过全生命周期脱碳形成新的竞争力,未来以低碳为核心的战略转型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

国际绿色壁垒或将形成,可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国际化产生冲击。欧盟电池法规明确提出,从2024年7月起,只有已提供碳足迹声明的电池才能投放欧盟市场;2026年1月1日起,将实行强制碳标签,预计100kWh电池包生产环节潜在碳成本约400-500欧元。目前,中国企业由于缺乏技术与经济实力,普遍未把减碳实质性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整体减碳基础相对薄弱。202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大幅增长78%至284.3亿美元,随着碳贸易壁垒的建立,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是动力电池出口领域建立的优势被削弱的风险较高。

需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多措并举推动汽车领域低碳发展。短期内提高燃油车经济性,仍然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方面。目前燃油车仍占汽车保有量的97.2%,通过进一步提高节能技术,油耗每下降1%,同口径可以节油260万吨,减碳750万吨。汽车全生命周期制造、使用、报废、回收各环节,也应得到重视。专家评估,废旧车辆回收拆解,可以获得70%的可再利用资源,零部件再制造可以减碳70%。

特斯拉中国回应道歉信被删

5 月 12 日消息,有报道称,温州特斯拉失控车主陈某在其微博发布的道歉信已消失。

为此财经网汽车联系到特斯拉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道歉信发布以后,消除特斯拉负面影响的效果达到了。我们在执行中也没有明确要求具体发布期限。任何道歉都不可能一直存续的。道歉信删除并不代表道歉的事实和道歉的内容不存在了。”

今天,温州特斯拉失控车主陈某在其微博发布的道歉信已消失。

日前,陈某发布道歉信,承认自己捏造“特斯拉自动加速刹车失灵”等言论。值得注意的是,另有特斯拉维权车主称该道歉信是特斯拉代写的,引发热议。

另据《财经天下》周刊报道,对此向特斯拉方面求证,对方并未否认,只是回复称:“道歉稿内容的讨论都在法官的见证下形成,最终是陈先生自己确认所有内容并自愿、自行发布的。道歉信所有内容都经得起推敲,都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内容真实、程序正当、车主自愿。”

报告发现卡车行业减污降碳协同难点

2022年5月12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和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共同发布完整版《2020绿卡榜:中国卡车及生产商绿色排行榜》报告。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卡车环保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监管措施成效明显,在用柴油卡车污染物排放显著下降。纯电动卡车在部分地区得到有效推广,为电动卡车在绿色货运领域持续发力奠定基础。报告指出,“十四五” 期间,货运行业减污降碳仍面临重重考验,建议我国应及早完善“十四五”顶层设计,明确货运行业“减污降碳”协同目标和路径,并通过加强柴油和天然气卡车氮氧化物监管、突破电动卡车使用瓶颈等措施,实现货运行业的绿色发展。

“十三五”期间,《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工作之一,布局了从新车到在用车的全生命周期清洁柴油车行动,以推动车辆持续减排。

报告以中国市场上的柴油卡车、纯电动卡车和天然气卡车作为研究对象,以官方或公开来源的排放和能耗数据为主,结合OBD远程在线监控、跟车检测和整车PEMS测试数据,对“十三五”期间相关环保政策实施进展、技术发展和市场推广等情况进行了深度分析。

报告显示,作为交通行业“减污降碳”重要举措,电动卡车市场在“十三五”期间不断发展。一方面,新老车企纷纷入场布局,市场竞争加强,且集中度稳步提升。2017-2020年有电动卡车销量的企业数量从79家波动增加到98家,市占率前十企业的市场份额稳定在70%左右且在2018年以后逐步上升。另一方面,深圳、北京、成都等城市采取了包括开放路权、运营补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推广等措施在内的政策组合拳,促使当地电动卡车得到有效推广,为电动卡车在下一阶段的货运行业“减污降碳”中持续发力奠定基础。

行业消息

快充技术已成熟 充电桩行业将高速发展

日前,据央视财经报道,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累计推广突破1000万辆大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提升,也带动了充电桩行业的高速发展。

充电桩行业高速发展 一季度新增49.2万台,中国充电联盟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3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49.2万台。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量同比上涨96.5%;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涨538.6%。截至2022年3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达310.9万台,同比增长73.9%。

报道称,在直流充电桩,也就是俗称的快充充电桩上,如果用120KW充满一辆电池容量为100kWh的纯电动车,一般耗时40分钟到60分钟之间。而如果开长途遇到客流高峰需要排队充电,就容易出现等候充电时间过长的情况,这也是不少电动车主,对驾驶电动车长途出行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同时,随着充电桩技术的快速迭代,如今,就充电桩而言,只需要10分钟左右就能充满一台容量为100kWh电动车的技术已经成熟,并在逐步落地过程中。深圳某充电桩生产企业副总工程师 范锋:做到最先进的技术,目前可以做到600千瓦,在电池允许这么大功率充电的情况下,5-10分钟就可以充满一辆车。

整车涨价潮蔓延,今年购车需趁早

5月11日,上汽大众全系车型正式上调厂商建议零售价。其中,新能源车型上调幅度为3000元至5000元,燃油车型上调幅度为1000元至3000元不等。据悉,此次上调旗下车型厂商建议零售价,主要是受全球供应链紧缺及上游部分原材料持续大幅上涨所致。

就车市大环境而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芯片短缺和动力电池原材料涨价是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两大核心因素。如今,在疫情散发和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的情况下,这种状况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变得愈发严峻。今年开年,一大批新能源车企顶不住新能源汽车成本上涨的压力纷纷宣布涨价,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一季度国内就有近20家车企40余款电动车宣布涨价,其中A00-A0级的微小型电动车相对其它车身级别涨价幅度最大。

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指出,今年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出现大幅上扬态势,截至一季度末,碳酸铁锂、三元动力电池的成本相比2020年分别上涨了42%和27%。动力电池原材料涨价叠加补贴退坡和疫情带来的供应链紧缺等因素,是促使新能源汽车涨价的直接因素。

在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型涨价习以为常的情况下,4月初燃油车也加入了涨价的行列,最先宣布涨价的品牌有奔驰宝马长城汽车旗下的魏牌等。其中,宝马旗下有宝马3系、X3、X4等五款车型加入涨价的行列,价格上涨幅度为1600-11000元不等,而梅赛德斯-奔驰的涨价车型涵盖迈巴赫、AMG等多个子品牌的多款车型,涨价幅度从1000元到12.1万元不等。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汽车产业链上游原材料涨价范围扩大化,整车涨价潮也从新能源汽车进一步蔓延至燃油车领域。

对消费者来说,本轮涨价对其购买能力的影响十分有限,比如上汽大众大众品牌旗下燃油车本轮的涨价幅度集中在1000-3000元,相比其它车企,涨价幅度不大,这一涨幅也在消费者可承受范围内。

另外,在目前汽车产品智能化配置普遍提升的背景下,与此轮上调的售价相比,消费者实际得到价值可能更高。以上汽大众旗下产品为例,近年来上汽大众大众品牌在智能网联、科技配置上均有大幅提升,如备受消费者认可的ACC自适应巡航、一键启停、抬头显示、智慧车联系统等目前在大众品牌旗下新车上均得以大面积搭载。这些智能和科技配置的加入,无疑大幅提升了产品力和价值感,但其售价相比之前基本没有太大浮动。

对于现阶段持续蔓延的涨价潮,消费者最关心的是现在购车是否为最佳时机。对此,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涨价是大势所趋,大部分品牌的价格涨幅短期内对于用户感知性不强,但终端优惠肯定会进一步收窄;长期来看,随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国内因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带来的汽车产量缩减,今后几个月渠道端的库存会进一步降低,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届时买车的成本极有可能上升,因此对于有购车需求的用户来说,现在是买车的最好时机。

只为保供复产 博世陈玉东透露产业辛酸

博世ESP供应不足,会让下游的整车企业生产陷入停滞;一家很小的涂层供应商不能投产,同样会让博世这样的产业巨头陷入困境。

疫情中的博世,一些员工居家已经两个月,博世各地工厂开启闭环生产,产能慢慢恢复中……尽管面临困难,但“保供”,保障国内汽车链的稳定性,是博世作为汽车产业最核心供应商必须的责任。

去年,博世集团在华业绩保持增长,销售额达到约1286亿人民币,较2020年同比增长9.6%,其中汽车与智能交通业务达到了967亿元人民币。不得不承认的是,因为疫情等影响,博世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各项业务,业绩增长的负担正在增加,尤其是能源、原材料和物流成本的上升等因素。

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表示,博世集团依然坚信今年博世中国汽车相关业务能继续跑赢大盘,“在中国汽车市场增速点基础上,加五个百分点,这就是博世中国汽车业务的努力方向”。

目前,博世中国依然面临抗疫的重要阶段,复产复工面临很大压力。

今年初正式上任的博世集团董事会新一任主席史蒂凡·哈通表示,将会与中国员工并肩应对挑战,中国也将继续保持博世集团最大单一市场,博世将继续坚持本土化发展。据悉,博世集团在中国的业务已经占据其全球销售收入的21%以上。近十年来,博世累计在中国市场的投入超过500亿人民币。

“在中国,根植本土、服务本土的战略不会改变。”史蒂凡·哈通表示。

有赖于博世在华长期坚持本土化战略,未来会持续投资和加强本土研发能力建设。同时,博世不会局限于特定区域的投资,而会在继续利用长三角一体化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全国市场的合作。

“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核心还是要满足当地企业需求,比如在山东与潍柴合作等。”陈玉东强调。

现阶段,博世依旧会扩大中国本土团队,尤其是软件研发层面。在汽车领域,仅以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为例,其中国区员工总数已超过120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近88%,分布于上海、苏州两地的研发中心。在2021年,该研发团队人员规模同比增长超过23%,聚焦智能座舱、辅助与自动驾驶两大技术领域。

2021年博世中国员工增长近3000人,其中约1/3增长来自研发人员,主要涉及自动驾驶、软件服务和汽车工程等领域,这对开发符合本土需求的创新产品和为客户提供灵活的响应至关重要。

陈玉东表示:“今年,我们将新增超过4000个岗位,博世将为本土人才提供广阔的创新和具有全球视野的发展平台。”博世定位为科技产业公司,非常多的业务应用场景是培养人才最大的优势。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