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汽车人】德国放弃2035能源碳中和目标,将引发连锁反应

2022年07月20日 10:51:05
分享到:
来源:汽车人传媒

能源危机正在摧毁德国引以为傲的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在这个关键时刻,德国不可能放弃传统能源。

作者丨孟华

编辑丨田草

出品丨汽车人传媒

从6月到7月,整个欧洲舆论都很关注欧盟气候政策的进程,媒体对德国的态度更为敏感。

高举“推进可再生能源”旗帜

6月28日,欧盟各国环境部长讨论“2035禁售燃油车”的时候,德国成功塞进一条修正条款,2035年还是要禁售燃油车,但是,允许继续销售“二氧化碳中和燃料”汽车。

7月5日,英媒声称,德国三党执政联盟撤销了“2035能源行业温室气体排放中和”目标。果然,7月7日,德国下院公布的《可再生能源法》草案当中,该目标被删除。但在英媒看来,德国打算放弃2035碳中和目标。

德国人在讨论“一次能源”是否在2035年实现碳中和,而非整个国家碳中和(该目标预定2045年实现,暂未改变)。两者是两码事,但也有联系。

在德国人看来,德国打算“推进”碳中和,并非从原有立场上后退。去年底执政联盟上台时,就宣布要推动低碳转型。今年7月8日,德国议会通过了政府提交的能源政策法案修订,一揽子修订案近600页,涉及5项法律。

简单说,这些修订案的宗旨,就是为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部署、并网铺平道路。这么看上去很不错,至少当前能源策略和长期碳中和目标,是一致的。

连德国也逆差了

最迟在3月份,德国人就已经明白,接下来一整年,能源问题都很难过。北溪二号废了,北溪一号也岌岌可危。后者在7月11日起进入年度维护,俄气停供10天。另有消息称,北溪一号因“技术故障”将无限期停供。

截至7月初,德国的天然气储量为满载的60%,仅能支撑一两个月。甚至有德国人预测,能源短缺将持续数年。

而德国对俄气依存度是一笔糊涂账。英国人给德国统计的依存度是65%;而德国绿党领导人、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则在4月声称,今年对俄气进口比例将从55%降至35%。

依存度和进口比例不是一回事。后者水很深,远期交割、走私、预留存底,很多花样可玩。不论如何,德国人已经意识到,能源危机正在摧毁德国引以为傲的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

德国5月份迎来10亿欧元贸易逆差,数额不大,但伤害性极强。原因是德国统一后第一次月度逆差。

6月份,德国汽车销量下跌18%,而整个上半年产量下跌10%,其中实现月度正增长的只有1、2月份。这两个月的大部分时间里,俄乌战争尚未爆发。

如此之长的时间跨度,用供应链短缺来解释持续下跌很牵强。进口能源,特别是天然气量少价贵,让汽车生产变得举步维艰。而汽车及其供应链,是德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

能源涨价从两端挤压德国经济,逆差虽是历史性的,但在这个节骨眼上不足为奇。

电价上涨对汽车工业不利

德国人意识到,继上世纪70年代之后,新一次能源危机近在眼前。大力发展可持续能源,主要着眼点不再是碳中和,而是迫在眉睫的能源安全。

因此,大规模修订案从提出到通过,效率极高,德国议会连暑期都在前所未有地奋力工作。绿党为推动修订案也做出了重大让步,对光伏和风电部署引发的环评和野生动保评估,简化了审批条件。

增加风电和光伏,既有民意基础,又有技术手段(德国曾是光伏生产大国)。但是,绿党可能忘记了,2013年他们就输掉了与中国的光伏大战。9年过去了,双方差距越拉越大。

光伏生产分4个环节,即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2021年中企在这4个制造环节全球占比均在75%以上。国际能源署(IEA)估计,2025年中国的多晶硅和硅片,在全球的生产份额将达到95%。

也就是说,无论德国征收多少双反关税,德国的光伏产业也将逐渐消亡。他们必然依赖中国提供的光伏组件。

从依赖俄罗斯的传统一次能源,换道为可持续能源,改为绝对依赖中国,真是好主意吗?这是否有悖于德国能源自给的宗旨呢?

过去的一周(7月11日-17日),热浪席卷欧洲,德国气温达到峰值。坏消息是河流水位下降,让煤电厂出现缺水的现象(水主要用来充当热力循环的介质),而风力发电也有所减少,只有光伏发电量大涨,在上周日(7月17日)一天,德国光伏发电就达3.8万兆瓦。

在修订案中,这次执政联盟特意为“风光”(风电和光伏)并网提供方便,并增加补贴。但是即便不考虑“风光”对电网稳定性的负面作用,单看成本,也比天然气和煤炭发电贵多了,每千瓦时成本将比天然气发电贵3倍。这还是无条件使用廉价中国光伏设备的前提下。

当前,德国电力现货价396.07欧元/兆瓦时,合人民币2.7元/度电,是中国电价的5倍。如果可再生能源占德国一次能源的比例,如愿提升到50%以上,电价将涨到人民币4元/度电。

德国一次能源的成本上去了,对工业成本不利,对德国汽车工业成本尤其不利。后者除了依赖电力,还依赖天然气作为能源以外的原材料。这让德国汽车工业受到成本上的两面夹击。如此一来,在德国本土生产整车将无利可图。

德国跨国车企大不了出走,进行全球“产能重置”,再返销回来。就像通用汽车当前的做法,利用墨西哥和上海的产能返销美国一样。

德国政府面对这一前景的时候,就不那么淡定了。这意味着制造业税收和岗位的流失,进而导致制造业空心化,即品牌是德国的,但生产在海外。人才流失的长期后果,最终将导致品牌力不可避免的萎缩。不是什么国家都能利用金融霸权过日子的,何去何从,德国要想好。

现在的问题是,德国现政府对超出任期的政策,出发点和控制力都令人生疑。如果三党政府满足于在任期内“不生事”,那么几乎可以笃定德国汽车工业的未来,不那么光明。特别是面临中国电动车产业链强劲崛起的时期。

传统汽车产业可能因祸得福

在可能面临能源危机的关键时刻,必须把“推进可再生能源”和“允许碳中和燃料汽车继续在2035年后销售”两个政策联合起来看,就会明白,实际上,德国不可能放弃传统能源(煤炭、天然气、石油)。

否则就无法解释,德国政府一再延长煤电运营许可、改造LNG码头等暗戳戳的动作。

绿党自带的“碳焦虑”达到顶峰后,遇到能源安全的命运挑战,也必须改弦更张。然后还得自圆其说,把重拾化石能源(而且重新依赖质量差的本土褐煤),打扮成与可再生能源组合的“拼盘”。

它意味着碳中和的宏伟理想,即将放缓,甚至搁置,一切为了生存。与其伴随的,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将变得犹疑起来。

无论如何在措辞上变换花样(比如神奇的“二氧化碳中和型燃料”,但非氢能),传统汽车产业可能因祸得福,得到战略性喘息机会。近年来,欧盟不断以碳排指标逼迫柏林转向新能源的做法,将受到某种程度的遏制。

当德国汽车工业正在遭遇成本危机的时候,柏林绝不容忍布鲁塞尔的“碳胁迫”。如果在这个问题上退缩,德国汽车工业将不复存在。如果双方还想坐下来谈成点什么,那么妥协的结果很可能是:电动要搞,但不能以逼死燃油车为前提。

这个夏天,在德国这个欧洲头号工业国兼化石燃料密集型经济体中,我们窥见了欧洲即将到来的政治斗争,将会是激烈且充斥欺诈话术的。【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