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出口超德赶日,中国汽车再现手机业的繁荣,但不会重蹈手机的覆辙

2022年07月21日 10:41:07
分享到:
来源:DearAuto

吉利汽车日前收购魅族进军手机行业,蔚来汽车也计划进军手机行业。

另一方面,6万家华为手机店等待卖车救火;小米汽车计划2024年上市。

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汽车和手机的融合越来越密切,比亚迪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曾说过“汽车就是个移动的手机”。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手机的表现可圈可点,除了苹果、三星外,剩下的强势品牌几乎都来自中国:OPPO、VIVO、小米、华为等,传音在非洲纵横驰骋。

中国手机业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但也面临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部件的缺失,那么中国汽车业能达到手机业的高度吗?还能避免手机趟过的坑吗?

手机业:从山寨到智能机逆袭

手机的历史比汽车短得多。1983年,摩托罗拉制造的Dynatac 8000x手机在美国上市,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商用手机;21世纪之前,摩托罗拉在“大哥大”时代风光无限,随后是诺基亚,压根就没有中国品牌什么事。

到了21世纪,才有中国人参与手机的事情,早期是山寨机,存在感也微乎其微。

转折点在2007年,当年11月,谷歌与全球84家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及电信运营商组建了开放手机联盟,共同研发和改进安卓系统。

与此同时,台湾芯片厂商联发科推出了一款廉价芯片,即MTK手机芯片“Turn-Key Solution”,颠覆了整个市场。

也就在2007年,第一代iPhone问世,将手机带入智能互联时代,重构了整个手机行业供应链,中国手机在2009年开始崛起。随后多年里,国产手机圈开始的统治者是“中华酷联”,也就是中兴、华为、酷派、联想这四家。

经过时代的洗涤,现在的国产手机第一梯队已经变成了“华米OV”。

全球知名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的总出货量为13.5亿部,同比增长7%,排行前五的品牌是三星、苹果、小米、OPPO、vivo,市场份额分别为20%、17%、14%、11%、10%。

在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中国,主场作战的中国品牌优势更大,根据CounterpointResearch的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vivo、OPPO、小米、荣耀、华为五家厂商占据国内78%的智能手机份额,排在第三位的苹果为16%。

在成熟的欧洲市场,小米、OPPO以及realme3家国产智能手机厂商分别以20%、5%以及3%的市场份额,拿下欧洲智能手机销量排名的3、4、5名。

在增长迅速的东南亚,早在去年第二季度,小米就首次超越三星,成为当地领先的智能手机供应商;在印度市场,中国品牌手机份额过半。

中国手机虽然貌似在市场上卖得很不错,但在操作系统和芯片的缺位, “卡脖子”的风险一直存在。美国制裁华为后,一度登顶全球的华为手机变成了Others。

在中国的高端手机市场,苹果却以一己之力拿下了63.5%的份额,其他安卓选手只能共同分食剩下的36.5%。

高端更意味着利润,有利润才能保证研发支出,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产品。苹果手机一家的利润远超包括小米、OV在内的所有安卓机,拿走行业近6成利润。

高端失守后,中低端市场也不一定守得住。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手机品牌小米OV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4%、10%、9%,都较去年同期的17%、11%、10%有所下滑,其中小米下滑了3个百分点。

汽车业:中国品牌国内份额近半

中国品牌汽车几乎与中国品牌的手机同时起步,开始也是山寨。2001年,中国加入WTO,汽车市场迅速发展。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首次跃居全球第一,中国品牌乘用车的份额也在2010年达到45.6%的新高,随后一直没有重回这个高度。

在燃油车时代,中国品牌一直蜷缩在中低端市场,无法有效往上突破,份额更低于50%,难以成为市场主导,变化终于在新能源车时代实现。

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489.1万辆,同比增长16.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7.2%,比上年同期上升5.3个百分点(中汽协数据)。

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新能源车。2022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1.6%。中汽协表示,通过新能源车与智能网络技术的融合,中国品牌占据了先机,在某些技术领域已经超越合资。

出口爆发,直指全球第一

不仅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中国汽车出海也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现在碳中和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全球是一个机遇。”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表示,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着一个类似此前日本汽车产业的机遇:“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给了日本一个机遇,日本汽车产业也抓住了这个机遇并走向全球。”

近10年来,我国汽车年出口量一直在100万辆左右徘徊,2021年首次突破200万辆,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仅次于德国(230万辆)、日本(382万辆)。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累计出口121.8万辆,同比增长47.1%;新能源的增速更高,同比增长1.3倍,占汽车出口总量的16.6%。

其中,6月汽车出口24.9万辆,连创历史新高,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57.4%,已经超过德国,与日本不相上下。

这无疑是里程碑的事件,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帮助下,我国稳步向汽车强国迈进。

汽车是个全球竞争的产业,中国市场再大也只占全球的1/3,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成为强者。

与日、德、美、韩等汽车强国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它们早已将生产基地布局在全球各地,因地制宜更适应当地市场。

丰田汽车集团为例,丰田品牌2021年全球销量764.6万辆,其中,海外销量高达552.1万辆,占比69.4%;也就是说,丰田在日本本土的销量不到总销量的1/3。

“以往主要采用整车出口的模式,销量会有明显的天花板。” 赵福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整车和供应链企业一起出海是最理想的状态,可以让供应链企业把在国内形成的技术和产能在国外有效利用。”

近年来,包括上汽奇瑞长城吉利在内的一些车企已经纷纷在海外布局产能,而国轩高科等产业链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中国汽车“走出去”正在从“产品出海”升级为“产业出海”。

新能源车不容易被卡脖子,有效实现高端突破

中国的手机也看上去繁荣昌盛,但华为的芯片被美国制裁后,高端手机业务几乎全线溃退,操作系统也是在美国人手中,华为的鸿蒙系统也暂时无法替代安卓,可以说,貌似强大的手机更像是组装业务,隐患不小。

幸运的是,汽车业似乎不太会重蹈手机的覆辙, 在一些新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新研制的激光雷达、国产芯片、车载基础计算平台都实现了装车应用。

在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也有很多的“卡点”,比如说,我们造不出好的变速箱。在新能源车时代,核心部件变成了电池、电控、电机,没有了变速箱的制约。

在最核心的电池领域,中国企业已经牢牢占据了主导权。今年1-6月,宁德时代、比亚迪稳居冠亚军,去年排名第三的LG新能源被中创新航取代,下降至第五的位置。在去年同期排名前十的捷威动力和塔菲尔,已被欣旺达、瑞浦兰钧挤出前十。

至于电控、电机,国内的企业已经遍地开花。当然,新能源车所需要的芯片越来越多,但车载芯片一般是14纳米、16纳米、28纳米规格,不算高精尖,国内都可以解决,卡脖子的阻力不大。

中国品牌在高端市场也实现质的突破。之前,20万元、30万元对中国品牌可望而不可及,现在连40万元价格线也已经攻破。6月份,40万元以上纯电车排名中,销量前三名都是中国品牌:蔚来ET7、蔚来ES8、红旗E-HS9。

向上突破的一大好处就是能获得更多盈利,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比亚迪日前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半年度归母净利28亿元-36亿元,同比增长138.59%-206.76%;长安汽车发布了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50亿元至6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89.14%至258.54%。(文|DA彬)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