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成熟,“预售”成为很多汽车厂商的新玩法,所谓的预售,就是新车还没上市,就先定一个预售价格,并且将车辆的相关信息先行披露,让消费者花费少量的订金,获取新车上市后先行提车的权利,等到新车正式上市之后,消费者再根据车辆正式售价补齐尾款、提车。从程序上来看,新车预售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先交钱就能先提车,但是如果大家了解有些汽车厂商的套路之后,可能就不那么想了!
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吧!2017年的时候,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发布了第一款车型FF91亮相,并且随即开始了预售,当时的预售规则是,在美国市场,下单5000美元下订单,在国内50000元下订单,结果在发布后不到36小时,法拉第未来宣布,FF91的订单就达到了64124辆。
有多深这明显就是虚假订单数据,当时很多评论都认为贾跃亭发挥职业特长,又开始“放卫星”了。放到几年后的今天,大家都知道了,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虚假宣传,因为直到今天,FF91的量产车型,也没有交付哪怕一辆,市面上也没有催促贾跃亭“赶紧交车”的声音,说白了,就没有几个人真正下订了这台车。
那么例子举完了,有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这些汽车厂商为什么要预售?预售中的数据为什么要夸大甚至作假?
首先,在我们看来,对于一般厂商,也就是预售数据相对真实的厂商而言,预售很大程度上是和生产挂钩的,同时也检验产品的定价水平。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一款新车的预售开启之后,很多消费者因为这款车的预售价格放弃了下订,那么说明消费者对于这款车的预售价格是不认可的,那么在新车上市的时候,就可以酌情将正式售价降低一点,如果预售销量还不错,正式价格就少降一点。
同时,对于汽车厂商而言,新车预售的好坏程度,也决定了汽车厂商要拿出多少产能为新车服务,如果预售销量不好,市场对新车的排斥程度明显很高,那么厂商就没有必要开辟新的产线了。如果新车预售,特别受市场欢迎,那么接下来可能就要拓展产能了。预售销量相当于给予厂商一个市场指数,指导厂商在产能方面的调整。
那么预售销量为什么要夸大甚至是造假呢?
大家也都知道,在消费行业,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行为,那就是跟风消费,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一样物件时,就会看这样东西的销量,如果大家都喜欢并且购买这样东西,那么大家会天然地认为,这样东西是大差不差的,大家都抢的东子,大概率是好东西!
对于汽车也是一样,在预售阶段,如果厂商把预售销量的数据“写”地很夸张,造成一种大家抢订的场面,就是为了“来晚了就没了”的“大场面”,那么可能就有一些消费者“上当”,奔着大家都下定,这车一定没问题就下单了。殊不知,某些厂商,很有可能虚造几万辆的虚假订单数据,就是为了“钓”几个不明真相的消费者。
事实上,作为消费者来说,是没有办法准确分辨预售销量有没有水分的,因为预售销量和正式销量不一样,正式销量有乘联会、上险量等数据支撑,基本上错不了,但是预售量,基本上就是厂商自己说了算,厂商说多少就是多少,这一点是普通消费者难以分辨的。
当然了,作为消费者,有些厂商的预售数据明显就不太正常,这种情况下,可能大家就不能跟风去下订单了。比如前几天,恒驰汽车宣布旗下首款车型恒驰5在预售了半个月之后的订单量已经超过了3.7万辆,其总裁甚至宣称,恒驰大卖,已成定局!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恒大目前的状况,很少有消费者冒险去购买恒大造车的车型,而且市面上的可替代车型实在太多了,因此这个数据的水分明显就很大,甚至有网友直接说出了“3.7万员工含泪下单”这样的话。所以如果普通消费者要是奔着半个月、3.7万辆的预售量也下定并且购车,等到交车之后,可能会发现,当真的就是你们聊聊数人而已。
所以,其实预售对于厂商和消费者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双赢的作用,但作为普通消费者还是要谨防一些车企和品牌在预售环节中的套路,毕竟,有些车企宣布预售发布一个小时的订单量,一年过去了,总销量还没有那一个小时的订单量多。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