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氢能产业站上风口 | WNEVC 2022

2022年08月29日 15:59:01
分享到:
来源:帮宁工作室

作者 | 甄 瑶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氢能,新能源汽车的一条独特的赛道。

8月26日14时30分,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在容纳近500人的大会议厅,一场以“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为主题的论坛进行了4个小时。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玉卓,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雨东,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作现场致辞。欧洲清洁氢合作组织执行董事Bart BIEBUYCK通过视频发言。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以《以燃料电池商用车为先导,带动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商业化》为题,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以《中国氢能储运装备技术进展》为题,分别作主题报告。

随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永生、山东重工集团副总经理孙少军,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承灿,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董长征,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强,海卓动力(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朱维,壳牌集团氢能副总裁保罗·博格斯和加拿大氢燃料电池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Ivette Vera-PEREZ,分别就各自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开展的探索和实践工作进行了分享,就如何完善基础设施解决氢能供应、如何突破关键技术降低燃料电池成本、如何快速推进氢燃料电池车辆的商业化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与意见。

这是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的第一场主论坛。

此次论坛为期3天,包括20多场会议、13000平米技术展览及多场同期活动,200多名政府高层领导、海外机构官员、全球企业领袖、院士及行业专家围绕“碳中和愿景下的全面电动化与全球合作”为主题,展开交流探讨。

其中,4场高规格主论坛,分别围绕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全面电动化与绿色低碳转型、全球产业链协同与跨界融通、开放合作共同构筑智能生态这四大主题展开研讨。

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是新能源汽车领域高规格、国际化且最具影响力的年度大会,今年在规模和规格上均创新高。由于疫情原因,这次会议在北京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海南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该大会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主办。

之所以将氢能作为此次大会的开篇,其背后意义不言而喻。

几年前,人们还在激烈探讨氢能前景如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争论声逐渐沉寂,各国转而争相用钱和脚投票,加大对氢能行业的布局力度。

在我国,自从2019年氢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中央及地方支持政策也密集出台。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等目标。

6月,上海公布《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目标到2025年,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两项规划有一个很关键的共同点——把氢作为“能源”的属性定了调。

目标清晰、路径明确后,企业也更敢于迈出下一步战略脚步。此次大会将氢能再次提升至新的高度,就是一着能影响国内行业格局的大棋。

“氢能产业已处于规模化前夜。”张玉卓在发表致辞时表示,我国已经将氢能确定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化基础初现,处于规模化前夜。

张雨东认为,交通领域用能占全国总用能的11%,碳排放也占全国碳排放的11%左右,交通行业减排降碳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是能源交通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选择之一。

“氢能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向海平分享了推动氢能技术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点体会:一是积极引导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持续推动氢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以燃料电池为切入点,推动氢能多场景高效利用。

目前,虽然多地已经出台了利好政策,但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较为初期的阶段,一些核心零部件未实现国产化,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也未解决,这使氢燃料电池产业商业化的进程难以提速。

“当前国内整个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竞争力在快速提升,但是部分核心零部件与国外企业相比还没有成本优势。”欧阳明高在演讲中坦言,氢燃料电池系统主要包括电堆、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催化剂等核心零部件过度严重依赖进口。

“膜电极国产化是重中之重。通过规模化和国产化不断降低成本,2030年可基本实现全部国产。”欧阳明高表示。

此外,氢能提炼生产、运输安全、商业化落地难等问题如何破解,也是与会嘉宾颇为关注话题。

“氢能储运装备可靠性制造技术,是产业发展急需破解的瓶颈难题。”陈学东表示,虽然中国在深冷液态氢能储运装备、带压固态储氢装备的设计制造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氢能储运装备可靠性制造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孙少军认为当前氢能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三方面:其一,氢气供应不充足,价格偏高;其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其三,氢能多元化应用场景有待丰富。

他从政策、行业、企业三方面提出推动氢能技术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点建议:政府层面,继续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完善标准体系,研究布局全国统一大市场;行业层面,发挥行业协会平台与引导作用,产、学、研用密切合作;企业层面,深度布局产业链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联合推进技术攻关,实施低碳智慧运营。

事实上,氢能作为能源来发展,目前这一轮是在交通领域,但是未来应该更多地在建筑领域以及工业领域。特别是在工业领域,未来低碳氢气的发展在工业领域将是主流。

目前我国一年大概有3000多万吨氢气的消耗,其中1000万吨的氢气是消耗在合成氨上的,大概有将近1000万吨的氢气是消耗在甲醇上,这些都是工业用氢。可以看到,工业领域是用氢的“大户”,不光光是在交通领域。

在演讲中,与会代表始终强调看待问题要有长期主义的视角。在多数嘉宾看来,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再到产业应用,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因此,在技术研发时候,近、中、远都要做,不能靠一个技术打天下干一辈子,技术永远需要迭代,也需要在应用中来验证和进步。

根据国际氢能源委员会发布的《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研报告》,预计到2050年,氢能源需求将是目前的10倍。预计到2030年,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将达到1000万辆至1500万辆。

在中国,欧阳明高预测:“2025年加氢站将达到1000座;2030年燃料电池汽车将达到80万辆,届时加氢站数量超过5000座,原料成本低于10元。”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