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微博上一则“增程车不要和纯电抢充电桩”的发文,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据说事情的起因是,该网友在国庆假期自驾途经一服务区时因不满“增程式”电动车占据充电桩车位而吐槽。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赞同,认为“增程式”混动车型在能够使用燃油的情况下,不应该占用充电桩,毕竟节假日不比平时,公共资源紧张的问题很严重。但也有人认为增程车本身也是电车的一种,更何况没有法律条文规定,充电桩只能纯电汽车使用,人家先来后到,有什么错呢?乍一听,好像都有道理。
当然,这场“新能源汽车”之间的内讧,之所以会引起大家关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目前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过快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之间的矛盾已越发明显。而这不仅体现在“充电问题”上,也体现在整个公共交通资源的分配上。
据上海市人民政府最新发布的《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内容所述,从2023年1月1日起,消费者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不再发放专用牌照额度。翻译一下,就是从明年开始,上海将取消购买插电混动所能享受的免费牌照福利,以后购买此类车型的消费者将与燃油车车主一样需要拍牌照。
由于,上海人多车多,交通资源紧张,为了缓解汽车增长的压力,上海市在很早就开始推行起了牌照限制政策,但与其他地方所采取的“摇号”不同,上海采取的是“拍卖”形式。
具体来说,买方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并参加“沪牌”拍卖的竞标,中标后才能获得上牌资格,而目前在上海要想拿下一个燃油车车牌,基本花费在10万元至15万元不等。
事实上,推行“牌照额度”及拍牌政策,一方面是为了节能减排,加快汽车市场新能源化,但另一方面,它也起着减缓汽车保有量增速,缓解紧张的交通资源,从而减少“拥堵”、“污染”等问题。
而拥有绿牌身份的“插混”车型,因其拥有既可以“用电”又可以用“油”的特性,而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加上最近几年以比亚迪DMI技术为首的插混技术逐渐成熟,车价不断下探,这类车型的销量开始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上海本地新能源汽车上险数为14.4万台,其中“插混”车型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从全国来看上海的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也长期处于全国第一的位置。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来就有限的新能源上牌名额,被“插混”车型过多占据,使得纯电车型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同时,市场上陡增的插混车型上路后,也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文章开头提到的“充电桩之争”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
如果说“插混”车型,要与燃油车抢市场份额,是“杀死”燃油车的罪魁祸首,那么从宏观的产业角度来说,“插混”车型也可以算作是纯电车型普及的绊脚石,这明显与插混车型“过渡”的产品定位相矛盾。
因此在资源有限,路权有限的情况下,“削弱”插混成为了一种必然。而从本次上海率先做出调整来看,或许在不久之后,全国范围内都将会陆续出台类似政策,降低“插混”车型在汽车产业新能源转型方面的地位,从而更好地推动纯电以及其他清洁能源车型的发展。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