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新华社等媒体关注《至精至善》首发式

2022年11月15日 14:15:01
分享到:
来源:帮宁工作室

作者 | 李国政

编辑 | 甄 瑶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11月9日下午,葛帮宁新书《至精至善:探寻一汽-大众15位工匠成长密码》在一汽-大众举行首发式。

这是国内第一本记录中国汽车工匠的专著,在汽车行业产生较大反响,也引起了一些媒体的专注。

新华社吉林分社、工人日报、吉林日报等媒体代表参加、报道首发式,还在会议期间就该书内涵及意义等多方面,采访一汽-大众董事、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研,一汽-大众工匠代表金涛,以及新书作者、帮宁工作室创始人葛帮宁,并就该书的传播等提出建议。

专访由一汽-大众党群工作部部长钟鸣主持。

01.

李研: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张建(新华社吉林分社):没有好的工匠,一个企业就立不起来。一汽-大众是合资企业,培养工匠、弘扬工匠精神,对一汽集团、对国家来说,有种特别的意义。中德合资企业和国有独资的企业培养工匠、发挥工匠的作用,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具体在哪里?

李研:一汽-大众成立31年来,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文化,一方面强调文化积淀传承,另一方面强调文化引领。公司现有3.1万名蓝领工人,他们是公司文化和党建品牌的践行者之一。

首先,文化一定要有积淀。一汽-大众有“两最”愿景,那就是“中国最优秀的汽车企业、员工和伙伴心中最具活力的公司”,这个愿景一直在不断传承、丰富和完善。

其次,合资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中德双方股东文化的交流,和一汽-大众员工自我拼搏和总结提炼,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以前中德差距悬殊,德方对制造精度、对质量的极致追求,让员工刚开始确实感觉到压力非常大,冲击也非常大。正是这样的压力使他们快速成长,历经十几、二十几年的工作,而且一直处于高标准的压力之下,所以产生了有代表性的大国工匠。

李蔚宏(蓝畔车评/移动出行网):目前,在数智化、电动化方面,如何让一线生产领头人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研:对电动化、智能网联化,一汽-大众坚定不移地升级到战略方向来对待,尤其是数智化。各个部门有大量的数智化成果。围绕转型,公司采取一系列创新平台的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注重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升级。

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和国内培训。国际上,是和德国一系列先进设备制造商协作。在国内,是和华为、大疆、腾讯等协作培训,这些公司是数字原生企业,我们有组织地安排管理人员和蓝领工人去学习和交流。

面对数智化转型的新形势,一汽-大众聚焦智慧工厂,围绕场景转型,紧贴现实需求,再提升、再创新,重原创、重支持。

一汽-大众启动“传统技术领先+数智化领创”的创新工作室“双领”工程,以劳模工匠为牵头人、带头人。创新工作室进一步发挥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完成了大量的原创技术,取得很多原创性的突破。当前的原创性工作,基本上是以数智化的思维、手段、技术为支撑的。

王丹(吉林日报):一汽-大众是一个多元文化发展的企业,培养的一批批工人支撑起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公司还会采取哪些措施?

李研:一汽-大众一直建立多维度的工匠培养、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针对工匠领域,搭建了比较完善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宣传事迹、传播精神、激励员工,大家都向着大国工匠的方向前进和努力,这方面走在行业前面。

建立多维度的培养模式。主要针对“卡脖子”工程立项攻关,借鉴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平台,对问题进行整改。另一方面是“以赛促学”。

公司还搭建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加强对大国工匠的典型选树、宣讲事迹,传播工匠故事;重塑竞争人才的职级薪酬体系;完善高科技人才培养和作用的发挥机制。导师带徒这套机制非常完善,广大优秀的蓝领队伍对公司非常热爱,导师们培训了5000多人,带领蓝领队伍快速前进,适应未来的需求。

柳姗姗(工人日报):书中15位工匠都是从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一汽-大众在培养方面有什么好的做法?

李研:第一,以价值创造为本。我们有具体的制度和工作习惯,以用户为中心,以终为始去思考,最直接地为用户创造价值,包括为股东方创造价值。

第二,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第三,高目标。就像一汽-大众的“两最”愿景,但要始终保持持续领先,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目标不能只是领导承担,必须让大家广泛地接受,逐级按照自己的专业分工和职能职责,实打实地去做。

第四,要把文化落地。

02.

金涛:最大挑战是新技术新工艺

柳姗姗:金涛老师,您这样的工匠劳模基本上都从最普通的学徒工开始,成长为在研发方面有很多成绩的工匠。您怎么理解工匠精神?

金涛:新时代工匠,特别是汽车行业的工匠,有更多特殊的意义。汽车工业一直在快速发展,我们最大的挑战在于新技术、新工艺,特别是近几年整个汽车制造过程中的数智化、智能化。

具体到一汽-大众,我们要把对技术、对质量的执着和追求,转变成制造出高品质产品,转变成用户对产品的信任。这是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过去,工匠是一个称谓,只代表对技能的专精。现在,要赋予到新时代整个工人群体,有一技之长的人要发挥更大作用,带领工友一起,把个人的成长和企业的成长、与行业的成长甚至与中国未来发展成现代化强国结合起来,一往无前。

张建:这次发布的《至精至善》为工匠著书,在社会上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示范?怎么看待你们的成长过程?

金涛:就像这本书中写的那样,我们一汽-大众的工匠是一个群体,只不过我比较幸运,有机会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名代表。

书中记录的我们这15位工匠刚走进一汽-大众时,第一学历并不高。我们的父辈很多在一汽工作,我小时候有机会到一汽玩,对一汽工厂的感觉是火花四射,到处都是烟尘,这是对汽车行业最初的印象。进入一汽-大众以后,我们穿着工作服,一点都不会脏。这就是技术上的差异。我们看到了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

与父辈相比,我们非常幸运,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有更好的条件。特别是到一汽-大众后,公司提供很好的成长资源,像到我这个年纪,在一汽-大众有30%到40%的工人已经是技师或者高级技师,大多数都是基层骨干,从事基层管理。

我们得益于公司搭的台子,从入厂学习培训教育开始。入厂4年,我刚过学徒期,就有机会去国外深造。我们学习先进技术,回来把掌握的技术运用到生产线中。

公司倡导技术领先,允许我们在工作中犯错误,这是特别、特别重要的。我们有想法,领导帮助实施,帮助我们一起承担风险,让我们有机会去做,在做和学中逐渐提升自己。

后来,我们有机会获得德国专家的认同,有机会和他们一起工作,有机会把从国外进口的车进行改造,提升它的性能。这个逐步的过程,也是一汽-大众由大逐步变强的过程。

当然,这几年来,汽车行业变革带给我们的挑战很大。我希望在这个挑战过程中更快地提升自己——由原来的跟跑到领跑,最后实现跨越,这是我们的愿望。

03.

葛帮宁:对中国汽车从大到强更有信心

张建:您之前写的书中记录的人物,多是汽车企业中的管理者,而《至精至善》中的金涛等人物,属于现代意义的大国工匠。您写这些工匠时,有什么感受?他们身上有什么共同点?

葛帮宁:首先,感谢一汽-大众给我这次机会,特别要感谢公司工会。

第一个感受是,我之前写的《解放》《红旗》《东风》等书,是口述史,那时接触更多的,是这个企业该怎么走、企业整体如何在市场上竞争。那时没有深入到一线基层去采访和挖掘,刚好一汽-大众给了我一个机会。

我从事汽车行业报道20多年了,但在采写《至精至善》这本书时,我才真正走到一线工厂去,近距离观察一线工人的工作方式、方法。这对我的职业生涯是一次新的尝试、新的开始、新的挑战。

刚开始,我采访金涛时,对他讲的话,我真听不懂。我就提前看很多资料,写作时要查很多术语。这也提醒我要多去基层,真正沉到一线去挖掘、探索。像金涛这样的工匠,一汽-大众有许多,全国汽车行业更多。我们千千万万的生产一线员工,是中国汽车行业最可爱的人。这是我的第一个也是最深切的感受。

第二个感受是,重新理解了新时代汽车工匠。

他们继承了老一代汽车工匠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在他们身上都有深刻的体现。而且,我采访的这些工匠都到德国供应商培训过,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赢得了德国同行的尊敬。

他们也有创新,与老一辈不同,他们手中的武器是数控、代码和流程,是数智化和智能化,背后反映出汽车业进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此中,中国汽车工业在崛起。正是在一代接一代工匠的努力下,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第三个感受是,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15位工匠是一汽-大众3名余名工人的代表,是中国汽车生产一线员工的缩影。他们从工到匠转变,每个人都是培训讲师,通过“传帮带”造就了更多的技术骨干,助推一汽-大众乃至中国汽车业更快、更好转型。

王丹:对一汽-大众工匠文化,您有什么更深刻的理解?

葛帮宁:我总体的感受是,一汽-大众的工匠文化非常丰富。在我看来,其深刻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第一是继承。一汽-大众是中国最优秀合资企业之一,它有两方面的基因:一是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基因,二是中国一汽的基因。

一汽是共和国长子,创造了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还创造了解放品牌、红旗品牌,骨子里有解放的精神和红旗的精神。而大众是全球头部跨国汽车公司,德国制造工业举世无双。一汽-大众兼有股东双方的优良文化,再历经31年发展,造就了今天的一汽-大众自己的工匠文化,这就是继承。

第二,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一汽-大众结合中国本土和自身实情,做了很多创新,特别是为工匠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比如,我采访的15位工匠都有自己的创新工作室,每年既有KPI,也有自己跟踪的项目,都获得公司支持。

李蔚宏:《至精至善》这本书非常精彩,在采访写作过程中,一定有很多事让您印象深刻。请和我们分享一下,因为汽车行业需要工匠精神和它带来的启示。

葛帮宁:采访中,我最大的体会是,中国汽车工匠丝毫不逊色于跨国公司的汽车工匠。

曾经,中国的工匠精神是缺失的,很多人至今还认为,工匠精神最突出的,一是德国,二是日本,我们受过这样的教育。但在一汽-大众工厂实地采访中,我觉得,以前的那个说法放在现在就不对了,因为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正是一汽-大众的这些工匠,让我增强了对中国汽车工业的信心。中国汽车工业现在是全球规模最大,2009年就做到全球第一,现在正走在从大到强的征途上。是以一汽-大众工匠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中国汽车工匠给我以信心。

至于借鉴方面,我希望更多的中国汽车企业向一汽-大众学习,学习他们给工匠创造良好的机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帮助工匠开拓创新,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像金涛这样的能工巧匠和全国劳模,让更多的一线生产工人从一颗螺丝钉做起,奋发图强成为大国工匠,共同努力把中国汽车工业做大做强。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