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威马汽车宣布全员降薪,没心思造车的它,还不如直接裁员

2022年11月23日 11:48:02
分享到:
来源:功夫AUTO

11月21日,威马汽车CEO沈晖发布了一封内部信,标题是和衷共济,共渡难关。称为了应对资金压力,公司管理层决定带头主动降薪一半,其他员工则发70%的基本公司,今年的年终奖等也全部取消。除此之外,威马还将通过一系列其他措施来降低运营成本。

沈晖这封信一出,基本上将前段时间的威马降薪传言实锤了。互联网行业的寒冬,似乎已经开始渗透到汽车领域,各大新势力更是首当其冲。但威马走到这一步,依然令不少人感到惋惜。

威马是国内最早的新势力之一,它曾经在2019年夺得过造车新势力单一车型交付量冠军,可以说新势力的辉煌,正是自威马而始。

而如今,威马似乎又要成为同期新势力中第一个掉队的了。威马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它还有翻身的机会吗?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1)造大众车,“根上”错了?

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它的前身是联合创始人杜立刚的三电系统研发企业。而创始人沈晖,曾经在博格华纳、菲亚特吉利等多家行业巨头内供职。可以说威马的起步,比大多数新势力都要高得多。

创立伊始,威马就打出了口号,要做智能电动汽车的普及者,聚焦15-25万元的主流细分市场。甚至威马官方直接宣称,要做电动车中的大众。这让威马从一开始,就与蔚小理们的气质大不一样,它的定位更加平民化。

当蔚小理们冲击20万+甚至30万+市场的时候,威马已经在15万级的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首款车型威马EX5推出即火,成功荣获“中国心”2018年度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金奖,到2019年8月累计交付量就已经达到了11312辆(上险数),这个数字在当年还是非常领先的。

可以说做亲民的定位,让威马有了一定的先发优势。毕竟在15万这个级别,也买不到什么新势力车型。即使有,比如小鹏的G3,在实用性方面也与EX5相差甚远。

但威马没笑多久,因为传统汽车厂商很快就反应过来了,尤其是比亚迪和广汽埃安,都开始在15万级的市场发力。

比亚迪的宋PLUS为例,它与威马EX5价格区间高度重合,但有混动和纯电两种动力版本可选,并且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先进的三电系统。在这种情况下,缺乏技术积累的威马就有点不够大了。再加上威马屡屡遭遇自燃问题的困扰,口碑更是一落千丈。

从2021年开始,威马的增长速度就已经被蔚小理们远远抛下。到了2022年,更是开始举步维艰。威马看好的15-25万级新能源汽车市场确实迎来了爆发,宋PLUS的月销量甚至能突破5万辆,但这些辉煌却早已与威马无关。

说白了,威马成为了传统厂商发力的第一个牺牲品。

(2)科技普惠抛诸脑后,无核心竞争力?

在威马成立之初,它其实提出过自己的造车理念,那就是要坚持“科技普惠”。即以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普通人享受到最新的科技。不得不说这个理念还是很领先的,但威马却未能坚持下去。

在首款车型EX5上市的时候,威马投入了不少精力。新车融入了“懒科技Lazy Technology”产品哲学精髓,可以带来不错的车内外智能交互体验。2018年12月,威马甚至搞了一次OTA升级,将全车智能交互系统Living Engine从1.0升级到了1.1版本,这在当时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然而纵观威马几年的造车生涯,这样的惊喜实在是太少。它所开发的WIMI智能语音交互系统、Living Pilot智行辅助系统等等,与其他的产品都没有拉开差距,根本不能给消费者多余的记忆点。相比于蔚来的换电,小鹏的快充和智能驾驶,威马的技术确实没有太多亮点。

说是要做“科技普惠”,但不管是新车型还是换代车型,似乎仍然在吃EX5的老本,很少能给消费者多余的惊艳。

至于威马寄予厚望的新车型M7,号称搭载了全场景辅助驾驶功能。但亮相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却依然没有上市的消息。要么是威马对这款旗舰车型没有信心,要么是威马的开发进度太慢,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弱,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此前有传言,威马M7的起步价格会在30万左右,这意味着它会有极氪001、智己L7,以及岚图即将上市的追光直接短兵相接,预计前景不会太好。

而且拉到了30万级别,威马与“科技普惠”还有关系吗?

(3)资本游戏玩得飞起,心思不在造车?

更令人揪心的恐怕还是这个,那就是威马的心思似乎并不在造车上。虽然打着做智能电动汽车普及者的口号,却几乎是与消费者距离最远的新势力。

威马的首款车型EX5,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卖到了网约车市场。这一点非常能体现威马高管的“人脉”,毕竟B端市场比拼的就是运营能力。

但几年过去了,威马的主销车型也变成了E.5,但不变的依然是主打网约车市场。当可以轻松赚到钱的时候,谁还愿意去与对手厮杀,愿意低下头去争取普通的用户?结局就是最终失去市场。以前的北汽新能源就是如此,曾经连续多年夺得新能源销冠。但一旦失去扶持,立马兵败如山倒。

威马的薪资分配也饱受争议,之前创始人沈晖年薪超过12亿元的消息就登上过热搜。虽然威马官方进行了回应,沈晖的薪酬和花红为201万元,其余12.597亿元是“受限制股份/购股权开支”,属于期权激励。

但不论怎么解释,沈晖在公司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一人拿走超过12亿元的消息是属实的,他一人的薪资更是占据了主要管理层薪资的72%。以他所展现出的管理能力来看,是否配得上如此薪酬,确实值得探讨。

更关键的一点,在企业遭遇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其实并不止降薪一条路,也可以考虑裁员。也许有人要说了,这不都是一样吗?其实还是不一样的。

这么说吧,裁员可以一定程度裁掉普通员工,而降薪虽然也能起到变相裁员的效果,但走的大部分会是优秀的员工。这其中的差别,大家可以自己揣摩。

当然了,裁员的名声更不好,可能还会涉及赔偿,执行的难度更高。但作为一家真正有心气重新崛起的企业,裁员一定是比降薪更好的选项。

但威马却没有选择这么做,跟它一直坚持走网约车路线一样,其实就是无法直面自己,心思不再造车上。毕竟造车实在是太难了,对手又强,消费者又刁钻。

(4)功夫拍案

威马落到如今的境地,其实还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选择“科技普惠”的赛道并没有错,但得有相应的东西拿出来,而不是光一个口号。不然面对比亚迪、埃安这样大体量车企的压力,以新势力的技术积累,确实很难顶住。

看得出来,威马的心思可能已经不在造车上了,M7的上市一再后延就是例子,它的内部管理已经出现很大的问题。

作为新势力鼻祖之一,威马打算先走一步吗?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