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拧巴”的华为,或许苟不到决赛圈

2023年03月16日 23:49:02
分享到:
来源:汽车预言家

文|赵嘉琪

编辑 |张 坤

设计李正伟

“HUAWEI问界,去想去的地方。”

3月8日,AITO汽车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张宣传海报,宣传文案中一改此前“AITO问界”的说法,第一次将HUAWEI光明正大地推向台前。随后,华为终端也很快转发了这则微博,并配文:“HUAWEI问界汽车,始终陪伴你”。

一时间,“华为我不装了摊牌了”“只有赛力斯受伤的世界达成了”等调侃不绝于耳,而有关华为下场造车的议论也再一次甚嚣尘上。

要知道,自涉足汽车业务开始,“华为不造车”便是华为无数遍重申的一点。然而,华为尽管嘴上不承认,身体却很诚实。从零部件模式到HI模式,再到智选车模式,华为在深入造车产业链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歇。

具体来看,起初的零部件模式还只是作为供应商,在软件和硬件上为车企提供服务;HI模式则逐步探索出了更加深度的合作模式,通过整合华为与车企的资源,由双方共同定义、联合开发,为主机厂提供HI软硬一体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合作对象包括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等品牌。

而智选车模式则可以说是华为汽车业务的“终极形态”,通过深度参与产品定义、整车设计及渠道销售,与车企“共创”品牌。问界正是这一模式下的典型产物,从两者之间的合作中其实不难看出,华为在汽车领域的触角已经延伸至整个产品、研发和销售流程当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华为距离造车,只剩下临门一脚。

从现在市场对于华为造车的讨论热度来看,对于华为的“言行不一”,无论是粉丝还是市场都迫切地需要一个结论:华为到底造不造车?为什么华为在这件事上会显得如此拧巴?华为对于不造车的“咬死”是另有隐情还是真的嘴硬?

事实上,客观来看,现阶段华为下场造车依旧存在不少的阻碍。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华为目前完全深入整车制造的可能性较小。一是汽车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的产业,这对于依然身处“寒流”当中的华为来说,风险很大;二是华为本身并不具备造车资质,缺乏造车底蕴。

首先,造车烧钱,早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共识。几年前蔚来创始人李斌就曾说过,没有200亿不要造车。这并不是一种夸张,而是真金白银烧出来的感悟。到今天,200亿只能算是一个保守的数字。以小米为例,其首期投资就高达100亿元,而如今车还没造出来这100亿元眼看就要耗尽。更不用说后续研发、销售上每年动辄几十亿元的持续投入。

要知道,如今依然活跃在赛场上的造车新势力们,除了特斯拉之外,其他诸如蔚来、理想、小鹏等每年仍然处于巨额的亏损当中。此前蔚来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虽全年营收达到492.69亿元,但与此同时亏损面也进一步扩大,达到145.59亿元,同比扩大369.6%。

当然,高风险也意味着高回报,只是,对于现阶段的华为来说,这笔买卖也许并不值得。

众所周知,从2019年开始,随着美国对于华为制裁的不断加码,华为的主营业务首当其冲受到严重冲击,一路走低。据华为2022年中期业绩显示,其2022年上半年销售收入为3016亿元,终端业务收入为1013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5%,拖累总体营收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

而且,由于市场饱和、技术发展瓶颈、5G推动作用低于预期等因素,近两年手机终端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292万台,同比下降12.6%。将时间刻度拉长,2022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这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

一个显而易见的信号是:华为亟需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项新的造血业务,来弥补手机业务收缩后的空白,而汽车就是华为抓住的“救命稻草”。

但与此同时,必须承认,在这样内忧外困的处境之下,华为很难做到毫无负担地转移到整车制造领域。

相比于亲自下场造车,华为目前的这一套轻资产业务模式看起来似乎更加稳妥,也更加务实。不仅能够利用起华为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又能够规避造车风险获得利益。同时,作为智选车模式的开创者,华为还可以积极与主机厂开展合作,扩大自身的汽车“朋友圈”,乘上新能源这股东风。

另一方面,尽管手机和汽车在某些纬度是重合的,但华为其实缺少最为关键的造车资质和底蕴。换句话说,对于整车制造这件事,华为其实没有底。

目前来看,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而在更为关键的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上,华为DriveONE在越来越内卷的汽车市场中竞争力并不算高。此外,问界整车的车身、底盘等机械层面的制造,依然是由赛力斯独立完成。

但是,“不造车”就走对了吗?

根据规划,华为车BU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要实现这一目标,华为至少要帮助车企卖100万台车。现在的赛力斯,之后的江淮、奇瑞,都是计划的一部分。

从目前问界的销量走势来看,年销售10万辆的关口并不容易突破,到2025年实现100万的销量目标更是难上加难。如果仅仅是将车辆贴上华为的标签,却不能找准车辆本身的定位和差异化的竞争力,这样的路子显然也是走不通的。

无论是北汽极狐激光雷达车的高价低配,还是备受争议的金康赛力斯SF5,甚至如今的AITO问界M5——哦不,是HUAWEI问界M5,似乎都没有搞清楚自身的定位,是聚焦服务还是聚焦科技,亦或是聚焦理念?甚至在定价上都有一种盲目的感觉。

此外,在华为与众多车企的合作当中,华为一直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是合作者,二是竞争者。在这个过程中,各大品牌即希望通过华为的智能技术和销售渠道,来提振自己的销量,同时又希望保持独立,不至于失去“灵魂”和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的“不造车”路子很有可能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因此,可以说现阶段的华为路线,不仅消费者不买账,合作伙伴也不是很买账,而华为模式能否顺利苟到决赛圈,还是一个未知数。

如今华为对待下场造车的拧巴,与其说是一种“嘴硬”,不如说是对于当下自身处境和造车实力不自信和迷茫,是的,迷茫,或许关于造不造车这个问题,华为自己也无法回答。

而对于华为来说,又或许造不造车已经不再重要,如何不断优化汽车业务,提高在这一领域的造血能力、盈利能力,帮助华为顺利渡过内外部困境,才是当务之急。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