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车企公关,进入“诉棍”时代?看似维权,实则泄愤+杀鸡儆猴?

2023年07月27日 14:33:01
分享到: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车圈,出现了多起汽车企业起诉相关博主的情况,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在过去这些年里,国内汽车企业一直都在被博主、媒体“欺负”,结果在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之后,这些车企突然“觉醒”了,开始拿起法律武器,将矛头对准了这些博主和媒体人。

甚至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一种情况,那就是一旦有车企起诉媒体人或者博主,很多评论几乎就认定了这些媒体人或者博主是“有罪”的。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人们对于机构、大型企业的信任度是高于个人的,所以一个车企起诉个人,吃瓜群众会天然认为,大概率这个媒体人、博主就是在劫难逃,那他也一定做了有损车企利益的事儿,车企当然更明白这一点,这可能也是车企起诉博主、媒体人另一个用意。

但问题在于,既然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商业环境中,应该允许批评和不认同的存在,这也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对于汽车厂商来说,至少应该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尽管可能批评或者不认同的声音,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戳中了车企的软肋。但是在自己感觉不爽的时候,就拿起所谓的法律武器,依托自身更加强势的法务资源,成为“诉棍”,显然也是非常掉价的。

我们近期观察了好几个被车企起诉的博主或者媒体人的内容,其中的确有一些博主或者媒体人的观点比较偏激,在缺乏事实依据的基础上就开始了评价,这种情况当然会引起厂商的不满和反弹,所以遭遇到一些起诉,也是正常的。

但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一些博主或者媒体人的表态,本质上是非常严谨的,只不过所陈述的内容,正好说中了一些车企最不愿意提及的部分,尽管内容详实,表述、证据链、结论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依然遭到了汽车厂家的起诉,在我们看来,这种情况下遭遇起诉,汽车厂商“泄愤”的意味更重。

当然了,从近期汽车厂商对很多博主、媒体人的起诉案例,尤其是动辄大几百万元的索赔中,感受到最多的,还是一种威胁。因为内容创作这种事情,不像是拟定合同条款,做不到那么精细,甚至还要考虑到被钻空子的风险,而且创作的内容想要具备一定的观赏性,那么在措辞、语气、表述层面,很难做到完全规避风险。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一篇文章或者一则视频,只要是有价值评判或者情绪输出,触及汽车厂商相对敏感的神经,几乎都能找到可以起诉的点,就看车企想不想了。

而起诉几个媒体人、博主,并且附带几百万的赔偿主张,很多时候,除了“泄愤”之外,也就是给其他内容创作者提个醒,批评是有代价的,这种代价可能是一个个人或者小公司难以承受的。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最好不要在内容中出现批评或者负面的声音,法务部出手,随随便便在内容中找一点披露,就可以起诉博主、媒体人,并主张大额赔偿,而这些博主或者媒体人,败诉的可能性还很大。所以夸一个品牌可以,但是想要批评一个品牌,还需要考虑结果,这或许是很多厂商起诉一些博主、媒体人的最终用意,杀鸡给猴看!

在过去很多年里,汽车行业公关出现了很多经典的案例,公关部门通过自身的能力,巧妙地处理了车企的负面,保持了车企和媒体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如今这样的情况似乎正在发生变化,当互联网、社交媒体发达之后,车企和媒体人、博主之间的关系,似乎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些车企开始利用体量优势和话语权优势,扼杀真实但不利于自己的声音,并且成为了“诉棍”。

在这一篇内容中,没有出现一个车企或者品牌的名称,也没有一张相关车企或者品牌的图片,这可能是小编这么多年内容创作以来,图文内容中图片最少的一篇稿件了。原因很简单,我们也需要进行自我保护,万一被某些厂商以“拉扯”、“反讽”等借口起诉,并主张赔偿,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