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产车一定能追上甚至超越国际汽车品牌?
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
我先说结论:国产车追上甚至超越国际品牌已成定局。
如果说2019年之前,产业界还对世界产业分工多少还有一些认同,那么在经历了美国对华为的制裁之后,大家的认知非常一致。
那就是:只能靠自己!
西方势力耍流氓和翻脸的速度太快,不走独立中国的道路,就会永远被西方拿捏,永远被困在产业的下游和低端。
具体到汽车行业来说,中国品牌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加上我国齐全的产业链,其实完全有向上的实力。
但是在燃油车时代连“平起平坐”的谈不上,想要发展和突破,就要另辟蹊径。
继续深耕燃油车为什么没有前途?
以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卡罗拉为例,卡罗拉几十年以来都是家用轿车的标准。
十年前中国品牌其实就已经大量推出同尺寸级别的车型,但是受限于时代的技术水平,基本上无法和卡罗拉相提并论。
即便是到了2023年的今天,卡罗拉在新能源的冲击下还能保持坚挺的销量,优惠完之后四缸机售价也能维持在10万元左右。
中国品牌的拳头产品如长安逸动PLUS,吉利帝豪等在尺寸相似,配置更高的情况下终端价格还是要比卡罗拉低几万块。
这还是中国品牌中有历史沉淀的车型,即便产品力胜出,都只能落个比合资矮半截的下场。
这样的情况在燃油车中比比皆是,吉利星越L、红旗HS5、坦克500等中高档燃油车,同样只能卖到合资品牌更低级别车型的价格。
即便中国品牌已经能制造很不错的发动机变速箱,甚至已经突破了V6发动机和AT变速箱,还是卖不上价格。
燃油车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品牌认同感已经相当固化。
中国品牌追了几十年仍然无法跨越品牌的鸿沟,就算是红旗这种自带光环的品牌都无能为力。
如果按照这个剧本下去,中国品牌汽车就会陷入低价格,低利润,低投入,低质量,低价格的怪圈。
比如比亚迪在油车时代的售价其实非常低,但并没有因此实现跨越式发展。
讲到这,你应该可以理解为何要换道新能源汽车了吧?
换新能源赛道对中国汽车品牌而言有哪些好处?
奥巴马曾经说过一句非常刺耳的话:“如果超过10亿中国公民的生活方式与澳大利亚人和美国人现在的生活方式相同,那么,我们所有人都将处于一个非常悲惨的时期。”
但实事求是的看,我们确实没办法做到像美国这样的大排量汽车普及率。
我们国家石油70%以上都靠进口,即便大家都有钱换V6、V8,资源上也无法承受。
但是又不能阻止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国家给出的方案是新能源。
大马力高性能有了,使用成本下去了,环境保护做到了,一举多得。
当然,对于中国汽车工业也有巨大的好处,换了赛道就能以我为主,冲破品牌带来的桎梏。
2022年发生了一个标志性事件,比亚迪秦家族全年销量341943台,大幅领先卡罗拉,而且均价已经相当。
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能够在A级轿车领域完全替代和超越合资品牌。
今年比亚迪又发布了方程豹和仰望品牌,旗下车型开始进攻30万以上甚至100万以上的售价区间。
这在燃油车年代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比亚迪撕开了口子,掌握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定价体系。
更为重要的是,所有的中国新旧势力也跟着揭竿而起,一拥而上,向各个价位段疯狂渗透。
新能源大大提升了中国品牌开拓进取的勇气,除了生产常规的轿车和SUV,也开始覆盖中大型MPV、跑车、全尺寸SUV、皮卡等小众品类。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消费者也受益颇多。
当其他市场还把特斯拉当宝贝的时候,中国消费者是把特斯拉当备选项,因为同价位有太多更优秀的中国品牌新能源可以选择。
新能源让大马力和智能化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比如,高配的名爵Mulan新车不到20万,百公里加速只需要3.8秒。
插混车中,吉利银河L7起步价13万多,百公里加速6.9秒,标配8155芯片。
刚发布的智己LS6,起售价仅仅23万,顶配也不超过30万,轴距2950mm,电机峰值功率579kW,峰值扭矩800N·m,百公里加速3.48秒,极速突破252km/h。
中国市场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新能源车型,性能、智能化走在世界的最前沿,同时又有相对合理的价格。
受益的是普罗大众,竟然还有人说新能源车是伪命题?
换道新能源汽车更底层的逻辑是什么?
为什么美国要打压中国的半导体行业?
为什么欧洲也准备打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
原因很简单:阻止中国崛起,维持它们原本的利益。
中国做了几十年的打工仔,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为欧美制造廉价高品质商品。
但有句诗还记得吗?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中国人有能力制造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商品,但是生活水平始终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只能疯狂的自我内卷。
但这一切都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要有向上的突破口。
说白了,终极问题就是:中国人要几辈子打低端工吗?是不是永远只能充当发达国家的肥料?
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大国一旦下跪,就只能被肢解。
客观和主观条件都逼着中国崛起,半导体是如此,大飞机是如此,汽车工业也是如此。
不管愿不愿意,中国都要背负重新建立世界秩序的重任,所以,必须要从燃油车切换到新能源汽车,而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中国新能源汽车到现在为止有哪些成绩?
燃油车时代,有几家中国品牌的年产销量已经突破了百万,不过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但真正完全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并不多。
你看,很多关键的零部件都掌握在爱信、采埃孚、博世这类超级供应商手中,中国品牌大而不强,产业链很脆弱。
新能源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啥啥都能自己干!
动力电池不用多说,世界排名前十的大部分都是中国的厂商。
中国品牌新能源车的电机基本上都是自行生产,目前已经有华为、极氪、广汽、比亚迪等发布了每分钟2万转速以上的电机。
电控部分因为涉及到半导体产业,车用IGBT和碳化硅(SiC)功率半导体,仍旧是国外的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占据优势,不过并没有形成垄断。
国内嘉兴斯达、中车微电子、比亚迪微电子、三安半导体等并不是很落后。
辅助驾驶芯片以及智能座舱芯片跟电控一样,同样属于半导体行业的范畴。
刚刚上市的华为Mate60宣告了中国的7nm芯片制造工艺已经堪用,这绝对超级重磅的好消息。
因为,华为本来就可以提供新能源汽车需要的全套芯片和智能座舱以及辅助驾驶技术,解决了制造问题,不仅华为受益,其他如地平线、寒武纪、黑芝麻等优秀的汽车芯片公司也没有后顾之忧,主机厂中吉利甚至已经已经投产了自研的龙鹰一号。
所以,缺芯少魂的情况会逐步解决,半导体行业的突破会补强新能源产业链现有的弱点。
最终,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不仅很齐全,也会越来越强大。
在经过国内市场的锤炼之后,中国品牌纷纷开始出海,像德国和日韩车企一样争夺国外市场,而且势头很猛。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234万辆,同比增长76.9%,跃居世界首位。
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79.5万辆,同比增长112.7%。
而且,出口的含金量很不错,并不局限于欠发达国家。
比如,比亚迪在日本建立了经销商网络,蔚来、极氪、红旗等大量出口北欧,名爵4 EV在欧洲拿下了多个奖项,销量口碑双丰收。
一句话总结就是:中国市场已经拿捏了,海外市场也在逐步渗透,这不值得点个赞吗?
结束语
前段时间极氪001FR发布之后,有很多人认一千多匹马力和普通人生活太过遥远。
几天前仰望U8发布,109.8万的价格让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比亚迪是在收割中国韭菜,噱头大于实际。
从比较低的层次看,这些人说的没毛病,但是从产业发展的维度,这些人的言论一文不值。
不是每个意大利人都买的起法拉利,不是每个德国人都能买得起911,不是每个日本人都能买得起LFA,但这不妨碍这些高端车型对本国的产业产生正向影响,而且是巨大的。
想要真正地立于世界汽车强国之林,仅仅靠卡罗拉、高尔夫是不够的,只有在豪华车、性能车上直接PK顶级老牌燃油车型,才能占据新能源时代的高位。
打败小妖小怪效果并不明显,只有弑神,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属于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秩序。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