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零跑汽车武强:合作意义非常深远 取长补短来发展电动车业务

2023年11月07日 07:53:01
分享到:
来源:易车

易车讯 近日,零跑汽车联席总裁武强在沟通会上就零跑汽车和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做出回应。武强表示,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这一次合作意义非常深远,同时构建了传统顶级车企与中国新势力车的战略联盟,共同取长补短来进行发展未来电动车的业务。

武强指出,Stellantis投入资金变成我们公司的一个主要股东,是重要的战略股东,持股20%左右,成立了合资公司(零跑国际),在海外业务上,Stellantis集团对我们的帮助与助力,帮助我们销售零跑的车。虽然Stellantis集团持有零跑汽车20%股权,但在绝对持股上,中方股东依然占据绝大部分,零跑汽车的总部,生产和研发均在中国。

对于媒体关于为什么选择Stellantis集团的提问,武强表示基于以下几种原因,它是一家成功的全球化车企,我们不能因为它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就把人家看低了。实际上无论似乎它的产销规模,还是经营水平,在全球范围都处于领先水平。其次,双方的合作业务互补性极强,团队之间一见如故,都为最终促成合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双方都从长期的策略上都获得了利益,而不是临时的需求。彼此的互补性极高。零跑汽车拥有研发的整体能力,技术优势突出,但我们缺乏的国际上的品牌认知度,渠道网络和维修等资源。这些让双方迅速推进,这个如此深入的跨国合资大合作洽谈仅仅用了七个月时间,可谓是进展神速。

提及合资公司对于零跑战略布局中的意义,武强比喻道:”合资公司只是零跑国际化的一个拳头,拳头戴了个手套,手套就是Stellantis集团的全球资源。之所以要戴上这个手套,是期望凭借着Stellantis集团的海外资源,通过利益共享,合作共赢,去降低全球化的诸多风险。

以下为全部访谈实录:

武强:大家早上好,我们先将交易的情况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接下来有什么问题我们会交流与探讨。

昨天我们与Stellantis集团一起做了公告,双方进行了深度的战略合作,在业务上进行联盟,这个合作我们有两大层面的具体环节。

第一,在投资上,Stellantis投入资金变成我们公司的一个主要股东,是重要的战略股东,持股20%左右,通过战略联盟双方在业务上进行了深度的合作,这个业务目前的合作是有很多个维度的,目前的维度是在海外的业务上,零跑在中国电动车的积累和排名与发展都是比较稳健的,通过这几个月的销量以及技术所形成的新优势,四叶草中央集成电子架构一直在发展,稳步往前走,海外是目前的抓手,在这一块业务的拓展上Stellantis集团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有运营品牌口碑积累、资源、网络,有14个品牌,属于全球三总部的公司(意大利、法国、美国),属全球性企业。去年销售600万辆车,销售额1800亿欧元,净利润有170亿欧元,属全球顶级车厂,运营效率和利用率最高的企业之一。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与他们进行海外的深度合作与发展,这一块是我们交易的主要业务方面的合作,在业务上,在公司的治理股权上我们进行了战略的连接,以此为依托,双方全心全意地用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去帮助对方,在海外业务上我们更多是获得Stellantis集团对我们的帮助与助力,帮助我们销售零跑的车,他作为股东也是受益的,我们在海外会有一家合资公司,以合资公司(零跑国际)为主体来执行海外策略,我们让Stellantis占51%的控股,我们占49%,这是一个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做出几点说明,反映我们的战略考虑,是怎么想的,是怎样构建合作的。

第一,海外业务是主要的业务,电动车电动化中国走在了前面,接近了40%的渗透率,其他市场以欧洲为头的有20%左右,比中国也就落后2到3年的情况,其他地区也会慢慢跟进,所以电动化的发展,海外必然是我们作为全球化公司所要关注的点。

但在海外的构建,我们要关注投入产出比,中国企业在国外做的方法无非是两种:一是自己跟人合作,自己建厂、自己销售、自己维护开发;二是与别人合作,我们选择的第二种,因为目前零跑公司的创立时间也不长,资源有限,我们要将集中的资源投入在研发、产品及国内市场的战略方向上,海外就需要通过合作借力以达到更快的发展步骤,这是整体的做法。

我们是独家让Stellantis进行海外业务拓展的,只有这样深度合作,而不是三心二意,三心二意的方式是发挥不出力量的,我们在海外资本将合资公司在海外的运营交给了Stellantis为主的团队,由他们指派CEO,总经理负责制来做这个业务。我们在产品、技术的研发上提供销售的支持,这是最佳组合。

第二,Stellantis在零跑董事会有2名董事作为双方共同战略合作的其中一块,在这个合作背景下,我想要说的是,昨天记者招待会,唐唯实提到整件事的主导方是零跑,在什么国家开展业务,推进的速度,双方要共同讨论,依赖于Stellantis专业的判断能力,但如何开展,进入哪个国家、何时进入、如何去定位,什么样的车型是适合的,销售策略,选法推广策略都是双方共同决定讨论和实施的,这在海外上我们零跑是借助了Stellantis资源,但我们也有掌控能力,掌控整件事的走向和发展,由我们共同构建。

讲到股权投资,Stellantis进入以后,他的股份占到20%,在股份上,中方股东还是占绝大部分,上市前所形成的中方股东,包括创始人的一致行动人,以及几家省地市的投资者以及其他中方股东,这些中方股东的股份都是接近50%的,还是远大过外方的,不存在在股东结构上发生了实质变化。

在董事会的实际运营层面,我们邀请了Stellantis2名人员加入董事会,这样董事会原来是从7名变成9名,每个董事都有同样的权利义务,对方董事也没有特殊权利,董事会运营层面,零跑科技的发展依然是在朱总的带领之下,由中方来主导下一步的发展。

以上就是交易的大概轮廓,如果有问题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方面进行交流。

媒体:我问两个简单的问题,我看到昨天提到海外市场,为什么我们在海外用零跑的品牌?我们在港股公告上有很多关于海外市场的应收和销售目标的推演,想知道目标设计的基本逻辑。

我之前买了零跑,但我看股票价格跌了,亏了一点,想问问这是怎么回事?零跑官方是怎么看这件事的,就这两个问题。

武强:公告里披露的合资公司的业务及数字,这并不是我们真正对2024一直到37年的实际业务,它是一个上限。Stellantis投资之后他会变成我们的关联人士,我们就形成了关联交易,关联交易就要上股东会批,批的话就要有一个上限,这是香港交易所比较独特的运行机制。

我们拿到了14年的上限批准,这一次也要上股东会的,这一次股东会就批14年,为什么是14年?14年是两个汽车产品的开发周期,双方是长期的合作,不能整天在股东会上来回走这些流程,首先是上限,我们预计不会超过这个金额,而是为了是否去开股东会的角度,并不是业务实际的预测,因为业务发展很快,未来的不确定性很高,双方在未来几个月会以共同团队对业务开展商业计划,包括:销售车型、进入国家的市场点,以及利用哪些Stellantis的资源去进一步分析、探讨和确定,确定之后再进行实施,这个过程才会产生真正的科学的预测数据,我要做一个说明,不要将这些数字看成我们公司对2024、2025、2026年的实际预测。

实际业务将来超过这个也是没问题的,在任何一年超过这个上限,我们无非就是再开一个特别股东会让股东再投个票,将上限提高,这是一个技术环节。

但从公告中大家可以看到,双方在今天的公告环节已对未来的商业模式及合作关系的构建做了很多思考,故在公告中才能披露出那么多内容。

你刚才说的上限数字,虽然只是一个上限,但也不是没有依据的,我们也是做了一些基础依据的分析与判断的。举一个例子,销售多少台,比如2024年2万台,2025年8万台,这怎么得来的?Stellantis在全球有1万个销售网点,欧洲4000多,这些网点散落于不同的国家,哪些网点适合卖零跑的车?这就需要分析,第一年的运营当中我们就100-200个网点适合卖零跑的车子,我们就用100-200个网点。未来两三年,三四年到800个或1000个,利用他们现有网点以及现有网点的平均的单车销售状况来做一些基本假设与分析,这是比较粗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

我们的车型,预计2024年开始先从两三款车开始,逐步地到2025年、2026年会达到10-11款可在海外销售的车型,至于这些车型都在一个国家销售,还是在不同的国家进行匹配,到时要根据团队运营情况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自从我们上市以来,一直到后面的发展,零跑规模相对没有那么大,进入资本市场相对晚了一些,投资市场对我们了解并不多,所以才会被一些负面的东西解读与带偏,这两天看到媒体有报道说大华跑了大华卖了,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包括为什么选择了与Stellantis这家公司合作,这家公司的名字都叫不清,大家也没什么认知,他们在国内的业务发展得也不是很好,我们很习惯股票市场对零跑的关注度及认知度未达到这样一种水平。

前两天有朋友说你们要多讲故事,但我们零跑这边不是讲故事的公司,我们是干实事的公司,我们是通过把事情做好来对得起消费者,对得起社会支持我们的人士,对得起员工及股东,这是我们的风格与特点。

其实我们做的事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这几个月的交付量稳步上升,到第四季度预计应能达到平均每月18000辆的交付,毛利在第三季度转正,只不过是从负到正的转正,是自己发展过程当中的提高,一个小小的里程碑,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地在毛利上进行优化,去进行提高,但也不会很快到两位数,这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投资者一般是事后的,你做得好了,你做的一切东西都是对的,事后一总结都是好事,都是优势。如果你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很多方面就得不到投资者和市场的认可,这是一个客观情况。

8月份我们一直跟一些投资者进行交流,跟他们分享我们零跑的商业模式以及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也包括Stellantis类似的战略结盟,看好我们基本面的投资者,我相信他们现在应该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进入点,交易没有发生之前是不确定的,不能买,交易现在落地了,很多情况清晰了,股价未跟得上,这是长线投资者非常好的进入时机,我们还是平常心看待这件事。

媒体: 一个是零跑国内市场的合作,一个是对于零跑在国际业务上的合作。

国内市场如刚才武总所说,Stellantis在国内市场的声音越来越小了,从这个维度来看双方有没有比较明确的计划和方法论,Stellantis在国内市场也有更多的导入,比如成立合资公司以及导入相关车型,在中国大陆市场如何帮助大家做一些技术上的,无论是平台还是具体车型上的赋能,有没有这样的计划?如果有的话,如何避免我们孵化出来的牌子与自己品牌打架的问题。这是国内市场。

另外,对于零跑国际我比较关心,也有疑惑,如果我们将目光拉长一点来看,汽车更多的盈利点是在偏软的方面,比如技术授权、对外授权,其他合资品牌以及技术支持这方面的营收。另外是在软件和服务商营收,对于零跑国际这家公司,我不清楚以后整个零跑的海外业务如上面所说,一些衍生的海外额外的收费和盈利都装入这个公司吗?还是它只是单纯借助我们与Stellantis合作在海外搭建渠道销售的公司,这一块涉及到零跑国际在海外的业务覆盖以及自己该怎么理解零跑国际这家公司,它是零跑国际全部业务板块的集合,而是整个国际化过程当中渠道的一部分?

总结一下,第一我们在国内市场与Stellantis集团有没有具体的车型和技术上的合作,如何分工;第二,国际上的点,我们怎样看待零跑国际这家公司在零跑国际体系战略中的价值,以及后续更长期的软件或技术授权方面的分账是否计入其中?谢谢

武强:第一,零跑国际是将在欧洲注册成立的我们的合资公司,它将在海外作为营、销、服的独家抓手和实体。目前这个合作仅限于零跑品牌的汽车,不涉及任何Stellantis旗下14个燃油品牌的燃油车和电动车,我们依托他的能力覆盖和认知度来推广零跑品牌的车,这是一个界定。

其实我们在3月去访问的时候,我们以欧洲为例,欧洲相对成熟,那边的消费者买车比较保守,第一关心的是我从谁手里买的,你是谁,我们中国新的品牌在海外在缺乏认知度的情况下,我们去硬杠,速度不会快,是有发展难度,具有一定挑战,时间机会就在那里,如果你在这方面恋战目前太久,拖慢速度,不是好事。

第二点,我买你的车,在我周围开车不足10分钟的范围内有没有维修后勤点,有问题我找谁,这是他们两个重要的事情,这些维修技术网点都存在,我们跟他们重新谈,重新构建网络,不如借助已形成的百年大厂,有多年历史的客户关系,就像Stellantis这样去开展给客户的售后服务,中国以前的产品在海外发展,跌跟头常常跌在促销量,满足KPI,先将产品卖出去,而疏于后续的服务、口碑和积累,慢工出细活,常常是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要避免这个坑。

零跑的资源、规模有限,我们不可能在海外大举投入资源,投入产出比是我们要看的,所以我们选择这样的方式去做。

这个车做的方法,合资公司首先要在海外独家运营零跑的销售及服务,还有推广的智能,充分相信外方团队的经验,总经理由外方人士来委派担任,总经理负责制来推广这个业务。在这一块,海外的构思与策略,我们选择这样的道路,目前国内同行车企走这条路的并不是很多。

第二,关于技术、软件、服务,零跑的全域自研、垂直整合这个讲的很多,外面的市场、媒体和投资者对这件事的感知不是很清晰,但对零跑技术的积累,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能力的,所有跟我们接触的整车厂同行无一不被深深地震动,深深领会到我们所做出的积累是很有价值的,很愿意去合作,技术上零跑无疑是业内最优秀的,团队整体研发能力,技术迭代能力是最优秀的企业之一,但说到将来的电动车靠技术服务、软件服务,这在未来是发展趋势,但在目前必须要聚焦在产的产品销售,这是根本,没有基础的产品销售就带不来未来技术软件服务的升级,所以在国外,我们与Stellantis的合作是聚焦于销售的,拓展市场产品,这是根本。

未来,如果走到软件定义汽车的时候,我们也已经做了铺垫,第三代中央集成式的四叶草电子架构,我们预留了超500个外接的软件开发端口,实现了四合一,真正的功能和算力的集成,这为将来软件定义汽车,未来APP的丰富打下最坚实的基础,也是零跑在业内第一个工程落地的实力,所以技术上的储备我们都有,但我们不能只强调技术,要强调现实的业务发展与销售与产品,这就是我们在海外与Stellantis合作的其中一个重大意义之所在。

刚才您问到的国内,目前我们的合作框架范围,既不包含零跑在国内的业务,也不包含Stellantis集团在国内的业务,我们各做各的事,不涵盖。

媒体:第一,这一次股权合作大华退出了零跑的股权结构,这是不是为了之后进军海外更方便做出的动作?第二,零跑国际成立以后以后更多卖增程车还是纯电车。 第三,以后零跑的车,虽然它成立的经营主体是零跑国际,以后出口到欧洲或北美的车用零跑的牌子还是用他们旗下的子品牌的牌子,比如菲亚特等品牌?最后,51:49的比例是怎么来的,当初是外方争取来的控股权,你们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将主动权让给Stellantis,这会让零跑之后的国际化显得比较被动,主要是这三个问题,谢谢。

武强:第一,在还在业务上的开展是借力,让Stellantis发挥其作用和资源,所以在海外业务的合资公司由对方控股,由对方多花心力与力量,因为海外并不是我们最熟悉的战场,我们没有资源积累,所以发挥人家的积极性,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你让人家的东西越多,要条件、给予的东西就越多。

第二,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失去了控制,我们在海外没有控制,也没有大的版图,我自己干,这个饼100%是我的,我自己去卖车,一个一个国家,一个一个市场去进入,去管理整个体系,我可以这么做,现在我们选取另一种更聪明的办法,我们让出饼的一半,我将这个饼一半的利润让给他,让他利用自身能力的覆盖尽快将这个车卖出量,赚到的钱,其中有我一半,这样饼做的速度快,饼的规模大,即使是一半也好过原来自己去单打独斗去获得百分之百的小饼。

时间性很重要,我的零跑资源有限,如果我向海外大举投入资源,这些年是关键年头,投入产出比达不到就会有负面影响。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海外的推广与构建,所以不存在我们让出了主权和控制,双方合作、共赢,最小有效的风险,什么都不做,或者做得不好是最大的风险。

合资公司零跑国际所卖的车,营销的车,服务的车全部都是零跑品牌,零跑品牌的车不存在去销售和服务其他Stellantis14个品牌的车,所以他做得越好,我就越好;他卖得越多,我就越多;他的量上去了给我带来规模,就降低我的成本,提高我的影响力,有方方面面的益处;如果他卖得好,他的公司赚钱多,我有49%的收益,从财务上我有享受。

海外合资公司是一个轻资产的模式,他自己并不会去建造工厂,投入重金搞产能,因为目前各地产能都是过剩的,所以我们只做营销服务这一块,利用现有的产线产能去布置将来如果需要本地制造的话,我们现在给他供车,一个方式是出口,第二方式是本地制造,哪个更好选哪个,这是整体的思考。

目前在海外销售主要以纯电为主,但我们也接到了问询,增程是否有市场?这在海外是不清晰的,目前感觉市场很小,以纯电为主,不一定,增程、纯电都有,将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我们可提供各种产品。

大华,这是非常好的安排,这几方通过交易,理顺或完结了各个公司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大华是我们的创始股东,包括朱总本人团队也是从大华出来的,大华早期投入我们,投入了七八年,我们不代表大华说话,因为大华是单独实体。以我们的观察,大华自己也要聚焦主业,投资零跑的股票并不是他的主业,所以他投资时间长获利退出,这是聚焦主业的重要举措。我们引入了中国移动的战略股东,也会要求他去聚焦主业。

您刚才说得对,大华毕竟在名单上,他退出以后,对我们海外业务拓展也可减少不必要的监管上的摩擦,这样也是一个顺带的情况。

媒体:我们知道唐唯实是对华比较强硬的鹰派,这一次Stellantis入股零跑之后,因为之前德国对中国汽车工业相对是比较友好的,Stellantis了法国、意大利的利益,这一次合作是不是意味着欧盟对中国的调查是否会进入到比较平息的状态,会偃旗息鼓吗?想听听您对整个,包括零跑在内的国产车出海的前景展望。谢谢。

武强:自从疫情以来,唐总就没有来过中国了,这次疫情之后他专程飞到中国杭州与我们进行战略的签约动作,顺便也到零跑访问,我们进行介绍与交流,唐总是一位非常有魄力,具有执行力,以及具有领导力的领导。

其实这一次交易的意义,请大家关注一件事,这是“一带一路”的新名片、新案例,这是极强的案例,外商,顶级欧洲的大车企投入15亿欧元,超过100亿的资金进入中国,继续对中国保持投资态势,继续看好中国,看好中国电动车行业,用钱投了票,同时我们零跑的车反向地走向了欧洲其他地区和世界,这代表着一个重大的宣誓,特别从Stellantis唐总的角度来讲,昨天他亲口提到,交流合作是正道,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任何的调查、制裁都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所以他也说反对高墙,反对割裂社会和世界的做法,他是用真金白银和自己的行动来阐述了他对这件事的看法。

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这一次意义非常深远,同时构建了传统顶级车企与中国新势力车的战略联盟,共同取长补短来进行发展未来电动车的业务。

媒体:第一,现在国际上的状态,我只关心我关心的事,这一次零跑合作涉及到欧洲或美洲进行销售,我们有没有做好基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或地缘政治的偶发、突发事件,防止零跑核心利益不受损的预案。第二,我们比较关注他的产品,零跑在现有的车型上是否会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向外国车厂进行出口,会不会以中国市场现有的成熟车型通过合作与资方品牌的欧洲或美国工厂进行组装?

武强:这个问题在我们的交易构建当中都做了充分的考虑,地缘政治的风险、各种保护主义思潮,这是不确定的。我们的做法,在海外的拓展,我首先澄清一个概念,我们与Stellantis在欧洲成立合资公司,这家公司并不是我跟Stellantis这两家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不是什么都做,这家合资公司只是为了零跑汽车在国际化卖我的产品时我伸出去的一个拳头,我戴了一个手套(Stellantis集团资源),还是我的电动车的出海与销售。

怎样预案风险,我戴着他的手套在他的家里地盘上施展,他是51%的股东,他是主导的,他去应对各个地区、经济、人文社会的关注,他们比我们更擅长,我们也不耗损精力去应对,这是我们的思考。

除了经济推广速度的快慢,销售的认知度,尽快将一个不知名的品牌打响的考虑之外,也同时考虑到文化上、政治上的不确定因素,这是我们预案的一个方面。

出口和组装这两件事,对我们来讲是干同一件事的两个方式,我让零跑国际这家公司去营销我的产品时,这个产品他如何获得?获得方式无非是两个(出口、当地组装),两种方式交替使用,哪个划算走哪个,哪个经济利益、便捷性更高就走哪个,两种都可以做。至于怎么做,何时做,由零跑根据当地市场的情况、成本收益的计算进行决策。

媒体:我是想问一下零跑在国外的时间进度,他在海外铺设销售的渠道,时间进度是怎样的?另一个问题,在全球伙伴的选择上,Stellantis未来就是独家的,还是会选择别的企业进行合作?这种模式上你们只会选择一家吗?

武强:对,回答您的问题,在国外部分我们就选择了Stellantis这独一家与我们作为这种方式的合作,这件事必须要专注,人家作为大集团,各种网络资源已存在,只有专注合作,双方才能认真、专一地发挥自身能力。如果你不专一、不独家,你想着跟别人也做,他也想着扶持别人,这样是做不成的,必须要专一,做事就是要专一,选定道路大家就要走,去做。

时间进度,关于车型,我们目前预计到今年年底,11月底、12月初将交易通过开股东会及走监管流程,明年第一季度的时间段去构建我们在不同市场的策略以及具体运营的计划,所以车的正式交付是在明年年中。

媒体:既然我们采取了这样的模式,以后我们会在国外建造工厂的计划吗?还是完全都是通过零跑国际出口的情况?我想了解海外以后更深一度的情况。我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他旗下还有那么多品牌,如果是贴上他们好卖的品牌,利润会更好一些的话,是不是不见得一定都是用零跑的牌子在全球进行销售?因为在国内也有很多情况,通用在国内的一些车拿到国外贴上雪佛兰的牌子就会卖得更好一些,利润也更好一些,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媒体:合资公司零跑在海外首先是轻资产的策略,不会大举去建厂,汽车行业的产能到处都有,包括现有的燃油车厂都可以通过技改去组装电动车,没必要新建工厂,我们没有建厂计划。

如果在本地组装,生产便利的情况下我们就会选取Stellantis集团下的可用工厂,或是其他第三方的工厂厂房,合适的话就用他们的工厂,让他们进行代工生产来做零跑汽车,这是初步的方向。

刚才你说为什么只卖零跑的牌子,不贴他的牌子做?首先零跑品牌的车是相当棒的,一眼看过去其功能、配置、质量和观感,这是很棒的。第二,因为现在欧洲或很多其他的西方市场已形成了一个认知,就觉得中国的电动车功能、成本,整体的表现是更优异的,比他们的车更优异,这已慢慢渗透成为了一种共识,消费者没有感知到,但更多的是经销商、车企和业内的人,所以我们卖零跑汽车不会是负面的,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相反,你卖他的车会带来其他问题。你说国外通用的汽车到中国卖,贴他的牌子就好卖,因为中国高看外国一眼,总觉得外国的东西更好的心理是存在的。

目前零跑的车出去,既有大家对零跑车的不熟悉,对中国品牌的疑惑与不信任感,但又觉得中国的电动车,因为已经读了很多媒体,听了很多中国的电动车更有竞争优势,品质更好,价格更实惠,他也知道,所以打零跑品牌在海外销售没有问题,这也是双方的共识。

媒体:我想知道这一次欧洲资本不仅投资了零跑,小鹏也拿到了大众投资,你怎么看待欧洲老牌的产业资本纷纷投资中国的新能源企业?

武强:产业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中国的电动车厂无非就是一个先发优势而已,而不是技术发明创造的颠覆性,只不过中国走得早,别人跑得快,你走得前面就有技术积累。

我们不提技术输出,更多的是整车及车的部件及产品推向国际化市场,所以我们不从这个角度认识。虽然我们对零跑的技术是非常自信自豪的,同时我们又有比较冷静的头脑,不要将技术这件事说得很不得了,去进行渲染,先发和后发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时间,还有中国的工程师的红利和成本优势。

基于此,我们既然先起跑了几十米,还跑得比较挺内,国际主机厂会发现以他们船大不好掉头的形式以及高成本,他一时半会儿无法应对中国车企的竞争,合作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像你刚才提的车企,他们也在构建他们的合作,我坚决反对大家说老牌的已经不行了,中国的盖人家一头,其实人家在构建商务模式的动作本身就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情况有清醒的认识,能够放下身段进行合作合资,这本身就是人家能力与执行力的表现,所以大家还是要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各自的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当中必然会按照自己的业务需求和目标的达成去构建合作,像这一次我们与Stellantis合作,为什么说我们深入的合作?在这件事上双方都从长期的策略上获得了我们所想要的东西,获得了我们的抓手,我们不是一个临时解决方案,我临时有需求,一些车型你给我就完事,由于我们的互补性极高,Stellantis在国外做得非常优异,我们在中国电动车行业内技术积累和产品也在不断的上升之中,我有研发的整体能力、速度、成本优势和产品优势,但我缺的是在国际市场的品牌认知度、渠道网络以及后续维修能力,以及他所积累的金融服务的资源,这是我所缺的,我们俩高度互补,我们不仅是共赢,双方在战略上获得重要的抓手,为未来的发展打下特别重要的基础,我们是这么看待的,是一个非常战略的动作与结合。

媒体:第一是投资15亿欧元,请问一下有多少比例卖了欧股,有多少比例增资的,我们看看这部分资金会对零跑带来怎样的发展价值,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海外公司,预计会给零跑带来怎样的销售规模。

武强:这一次老股、新股并存,老股就是将大华持有的部分买走了,那一块以欧元算是4亿多一点,剩下的10亿左右是增发新股进入零跑的资金,有80亿左右,是这样一个结构。

海外的业务对我们财务上的表现,以目前来看,同一个产品在海外的销售价格,与国内的销售价格相比有比较大的溢价,中国企业出口,同一款车型在海外的售价应高于国内售价很多。现在T03在法国和以色列有小批量的销售,那边的售价比国内的售价高出70%,甚至更高,这是当地市场的情况所造成的。我们不能依赖于将来能长期维持,等那边电动化的加深,产品竞争格局的加剧,价格会逐渐下来,但整体预判,未来多少年都应该是这样的,海外价格和毛利空间应该高于国内,这从其他的电子产品也有类似的迹象、趋势和格局。

将来我们在财务报表上,无论是出口整车还是出口零部件,都会带来直接的销售收入,也会带来正毛利。如果要涉及在本地制造,也是直接的收入,这个收入的含金量更高,它不含直接成本,我卖一辆车,造车要成本,我授权他是没有成本的,这是技术方面的授权收入。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合资公司中有49%的股份,如果合资公司经营得好赚钱,一半的利润都归零跑,在财务报表就有投资收益,这个投资收益不同于其他的很多公司的报表投资收益,其他一般意义的投资收益都是与主业不相关的,做了一些不相关主业的事,而我们这个投资收益完全是主业的一部分,海外的销售带来的利润就是主业,所以性质不一,所以在财务上对我们所产生的收益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销售收入里边含有挣的毛利,还有本地制造的授权费用,还有投资收益又会包含我们在合资公司海外拓展的全部收益都会通过合资公司的渠道反向到零跑。

媒体:刚才听完之后,刚才提到有80亿会进入零跑,我比较关心的是未来零跑研发方面的规划是怎样的,大家会质疑零跑在投入研发上的资金并不是特别多,未来80亿进来之后会有怎样的规划?

武强:研发是主要的业务发展和投入方向,研发资金不多,实际上大家以前提过这件事,我们自己也看了一下,我们将前三年,或者这几年我们投入研发的费用加上投到工厂里的资本支出的费用,这两块是我们为了造车所需要干的事,投入工厂和研发,将这些钱加起来除现在跑的车型,开一款新车平均6亿多,后来我们横向一比,有些传统的就不提名字,跟我们也差不多,他们有20余款车,平均6到7亿,高的有20-30亿,对我们来讲是理所当然的。

后来我们横向一比较,为什么我们投入少,干的事多?因为电动车的特点有电子成分在里边,很多系统是电子系统或电子系统占的东西比较多,原来我们团队在成立零跑之前是搞电子的,硬件、软件、嵌入式软件开发的行当,有多年的积累,所以跨行当搞电动车,虽然也是跨行,但跨得并没有那么大,很快就摸进去了,熟悉就走的弯路少,摸得快,效率就高,这是零跑特别大的先天优势,在行业中,我们也是具有比较独特突出的先天优势。

朱总本人是工程师,技术出身,所以领导零跑研发上,他是内行领导内行,自然效率高,犯错少,速度快,所以我们的研发成果从电驱的效率、竞争力,电池C2C第二代电池包到电子架构,已经第一个落地了中央级集成架构,以及大灯系统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研发的,还包括组装。

我们具有先天的优势,零跑一成立就带来的,第二是加上朱总对技术的精钻与把握所带来的优势,这比较软,我们做任何企业、实业或公司的人都会发现,当最高层领导的角色,他懂的话,专注的话,势必会带来成本优势。

媒体:第一是接着前面的问题再追问一下,我还是想再明确一下零跑国际在海外采用的轻资产模式。刚刚武总提到零跑国际主要负责的是营销服务体系,您又提到生产制造,在后续采访环节您又回答了一下生产制造部分是现有的产线或第三方代工的方式进行生产,会不会出现国内生产的车放到零跑国际去售卖的情况?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刚刚你提到现在中国股东依然是占据零跑母公司的股权大头,我此前看了一下零跑的股权架构,母公司的股份比例,朱总8.1%,傅总为7.98%,大华7.88%。在新一轮入股之后,S公司入股之后,目前公司的大致股权架构如何?朱总是怎样的,傅总如何?以及其他公司的比例是怎样的?我想知道有大华背景,由零跑母公司自己控制的股权比例是怎样的设置?谢谢。

武强:我们从上市以来几位创始人,朱总、傅总以及夫妇,他们在交易之前的股份是27.5%,我们还有几个省地市的政府投资也有15-16%,先不算其他的中资股东,以上这两块就已接近50%了,在交易摊薄以后,Stellantis有20%,我们还有40%多,中方所持有的股份与外方相比还是要远高于他的。

朱总和傅总本人的持股,以单个人来算,按理说他们是连在一起看的,是他们的夫妇和几个人联动一起看的。之前你也披露过担任股份不足10%,但他们是一组人(27.5%)。

关于出口方面的问题,交易不改变零跑的股东结构,中方牢牢控制,董事会中方7名,外方2名,共9名,股份、董事都是同股同权,同样的义务和权利,这一点上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外方也不参与零跑的经营管理和实质决策,也没有影响力,昨天唐总本人以及在海外都说了,零跑国际的业务上,做哪个国家,做哪个产品以及重大决策都要听零跑朱总这边的,这是他本人的说明。

刚才提到国内生产,目前国内生产的车出口还是在金华或者钱塘工厂做,我们的产能是足够的,不需要在国内其他地方找生产能力,近期之内没有这样的需求。

我们出口海外的车型基本是在国内生产的,就在金华工厂,等明年年底钱塘落地以后也有部分从钱塘生产。

周颖:相当于前期是中国生产的车子,到之后就会考虑海外工厂了,但海外工厂主要是S他们现有的,或是第三方。

武强:这两种方式,刚开始还是我金华生产最便利,因为成型了,生产完出口过去立马就有产品打出去。组织其他生产基地或用别的代工工厂需要有一定时间的适配、调整和熟练,这是后一步。

媒体:如果Stellantis将零跑品牌作为一个独立的合资品牌在海外运营的话,是不是意味着Stellantis现有的开发的四个电动汽车平台与零跑平台是平行的?会不会有后续的深度的技术层面的合作?因为从目前宽限的内容来讲,Stellantis入股是一个偏财务性投资,品牌运营和销售也是偏向于大经销商或是有经验经销商的行为,深度合作没有披露出来,我想请问一下有在平台上、采购或者更深度上的合作发生吗?

武强:在海外的做法,跟他的四个平台的车在结构和产品上不冲突,而是互相补充的,我们的车与他现有的电动车平台的车,一看就不同,属于互补性的车型,这是一点。

虽然在股比上算财务性投资者,严格意义上的财务性投资者是这样的,能让我们双方产生足够的互信和连接度,在业务上进行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的探讨与合作,供应链上势必会有合作,在他有合适的地方海外的生产组装势力利用他的海外量和供应链的成本优势进行合作,双方未来可合作的空间非常广。

媒体:我还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在海外与S公司是独家合作,之前大众这边也接触了零跑,我想问一下我们后续与大众这边的合作会不会以另外一种形式,比如项目组的形式去进行?

武强:目前我们先聚焦与Stellantis的合作,在此合作基础上,其他各种合作我们都是持开放的情况去一事一议的。

媒体:您好,我问两个小问题,刚才提到了“一带一路”,我理解为它有点底层基础的项目,是一个支持或环节,这次双方层面在监管层面是得到一些支持的。第二,目前的合作重点落地的是零跑国际,在零跑看来,这个合作将如何助力零跑汽车在大中华区的业务发展?

武强:我们这个合作,刚才说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和发展,我补充一句,Stellantis投资零跑的交易与合作,他的性质应是财务投资者,但有业务合作潜力的财务投资合作,这样的定位是比较清晰的,我们外面讲战略性、重要性,从严格定义来说他是财务投资者,但具有业务合作,延展拓展性潜力的财务投资,这是准确描述这件事的性质。

至于这个项目在监管上,我们的发展一路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监管的支持,这个案子我们相信是符合中国目前进一步吸引外资投资中国,进一步开放制造业环节外商投资的大的政策项目,肯定是满足大的政策导向的,同时这个项目我们也认为是“一带一路”倡议之下,全球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之下所践行的精神,双方两家商业公司的简单交易,也践行了这一精神实质,所以这是符合方方面面的支持的。

中国业务,这一次我们虽然不是聚焦在中国业务本身,但通过与Stellantis的合作,侧面会有利于中国业务,即反哺。第一,海外销售也是我们上量的部分,我们在中国要稳步推动,增加销量,海外销量也是销量,带来成本规模优势以及业界影响力。同时对消费者的感知也有一定帮助,因为战略合作的构建、海外业务的发展与进展势必会带动消费者,原来对零跑品牌不那么认知,不那么了解的消费者,增加其了解和认知,也是有一定的带动作用的,我就先这样解释一下。

媒体:您好,首先恭喜零跑,我这边有两个问题,第一是海外市场新能源车的渗透率现在还不如国内,也提到零跑T03在国外有很高的溢价,想请问一下对于海外市场零跑在未来几年有什么样的销量目标,以纯电为主的话,大概是什么样的车型产品规划,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之前有一些新造车的CEO提到过,下一个十年主流的汽车公司有8家,包括年销量300万台才能拿到入场券,请问零跑怎么看几年后的车企竞争格局,以及海外市场对于零跑的销量规模的占比的目标,你们有没有规划及期待?

武强:车型规划,我们一开始还是要从目前相对成熟的,以及C10的SUV作为产品,同时我们也在开发的尺寸稍小一点的A级车,也很快就会落地,也可以在海外进行销售,也是在欧洲市场会受到欢迎的主打车型。

我们的具体规划,从两款车开始卖,逐渐到2025、2016年有更多的款,接近10款的车都可以在海外进行销售,目前的规划,我们还要进一步细致地去讨论,就每个国家市场和地区,双方合作伙伴需要坐下来,一组团队去具体分析,目前我们还处于这个项目刚刚签署,准备关闭,还没有到落实实施细节,到明年第一季度我们会将这些事情理顺。

至于将来海外的销售占比,以我们的观察,海外这两块会互相促进,互相走,我们预计零跑在未来到2027年,到某一个年,我们也会突破100到160万的销量,那个节点以我们的预测,在那个点如果我们在海外能达到50-60万/年,那我们就觉得也是很不错的,但目前这并不是特别清晰化的,到时我们会做进一步的分析。

媒体:第二个问题刚才没问题,关于入场券与车企竞争格局的问题。

武强:入场券,目前是行业整合阶段,大家充分竞争,提高自身竞争力,在市场占有入场券。所以构建入场券是多维度的,销量是重点,同时我们要将公司的运营,包括财务经营成本降下来,我们公司在毛利以后的三项成本,从研发到销售到其他的成本是维持在一个非常健康的水平的,这也是我们财务上抵抗风险能力的一个底线。

未来剩8家、5家、10家还是12家,没有人知道,说这个的都是大家的一厢情愿的没有什么基础的判断与预设,没有什么意义,将每个人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商务构建、产品、成本做好,具有竞争力,包括中国海外,那就是你最大的入场券的基础,我们相信中国的企业中,零跑、全球顶级企业Stellantis,我们都会是入场券的持有者。

媒体:我有两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最早零跑这边传出来跟海外的车企有技术或出海这方面的合作时,当时朱总也有聊,我们聊的车企也比较多,与Stellantis公司最终达成的过程当中,是否拿到其他的合作意向?我们如何筛选的?我们最终选择Stellantis公司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第二,我刚才听其他老师的回答,关于S公司在中国市场与我们的独家合作,还有我们在海外市场与他的独家合作,目前新能源处于初期阶段,包括很多东西也没有推进,双方的独家性是否写进了协议里边?还是说只是一个口头的共识?因为未来很多发展我们也很难去判断,就这两个小问题,谢谢!

武强:双方的独家是我们约定的,零跑不会在海外搞2个零跑国际,我们会专注,能把这么大的集团的资源利用好已经不容易了,三心二意会产生更多的摩擦,这是没有意义的。

至于为什么我们选择S公司是非常优秀的公司,全球三总部,各个地区都有,它也是合并而来的,当时美国的菲亚特、克莱斯勒、欧洲的PSA体系合并的,这家公司的优势在于14个品牌在不同地区都有很好的市占份额,很多中国的消费者并不是很在乎,觉得这家公司在中国做得不太好,就低看人家了,其实它是业内最优秀的公司之一,这是一个事实。

第二,我们选择他是以后我们在海外的策略上有高度的共识,我们上面所描述的做法,海外销售零跑品牌的公司,双方产品组合的互补性,这一点是高度契合的,对我们有利。我们在海外业务上有这样的合作伙伴,这是我们很需要的,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与之相比,其他的合作伙伴自然在这一点上没有这方面的优势了,这就是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S公司的经营效率、成本控制得非常好,包括我们与他们团队打交道,我们在欧洲访问的时候跟他们各个主要负责的负责人都有很好的交流,大家觉得很融洽,人的融洽是很重要的,这不是唯一的,有很多合作伙伴有非常好的融洽,很好的友谊。S公司的净利润率14-15%,这在全球整车行业中是排最高的,也是我们高度认可的,经营效率、成本控制,基于以上,双方的合作到了今天就算是瓜熟落地,我们自然就选择了S公司。

媒体:您好,请问武总一个问题,刚才听您的介绍,Stellantis公司现在是零跑最大的单一股东的,且在董事会上有2个席位。请问一下,他们拿到了在海外的独家销售权利,如何防止Stellantis公司通过布局,向市场换技术的情况,这是我个人的担心,但我还是想问一下,零跑有没有这方面的后手?如果技术被换出去的话,对我们以后的业务发展就会造成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谢谢。

武强:我发现大家常常是自觉不自觉的从这个角度看待,为什么我的车看起来有竞争力,甚至比他的某些电动车更好,不就是因为在技术上、功能上、价格上、成本上有优势,那我将车卖出去了,那就把技术输出了吗?并不是这个概念,我也没有将技术输出到他的某些品牌上,我是将我的技术融入到我零跑的车输出去了,这里没有技术合作的环节。

所谓的技术被人家换出去了,偷出去了,中国车企前几十年市场换技术,你换来技术了吗?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说远了,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及产业链的配套系统是任何国家不具备的,每一个技术都要迭代发展,我将今天的技术就算给到你头上,你也接不住,因为你的成本做不到,你没有这个人力去做这件事,那我又迭代了,所以你还是赶不上,这个优势在近期之内是存在的,不存在即使搞技术合作,我们也不担心被合作伙伴拿走技术,一脚把你踢开了。

首先,我们对技术的研发体系,零跑不是某一项单项技术有什么优势,而是研发体系这堆人,这个体系整体下来是有综合优势的,这一点任何的合作伙伴都不可能在近期之内与我合作就掌握了,拿走了,不存在可行性。

我们与Stellantis的合作聚焦于产品的输出、销售、服务、口碑的建立,而不在于我要将技术输出给谁,输出在零跑自己的车里,这一点上我做强调性的说明,希望大家将我们的事说明白,而不是去解读成技术输出,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的合作充分相信合作方因为高度的互补性、高度共赢的架构,我们也不需要防范什么,防范他来“偷”你技术,没有这个场景,这样说不知有没有回答了您的关注点。

周颖:零跑国际是整车产品的销售公司。

武强:营销服务。

周颖:主要是营销服务,零跑国际只是对零跑产品进行营销服务工作的,没有技术层面的事。

媒体:我想问一下,刚刚听到武总提到中国企业只是占了一个先发优势,在技术优势上零跑这边是不怎么提的,所以我就想问一下,随着未来中国和外国企业在国际层面上的合作越来越深入,中国品牌如何能够保持优势,在出海和国际上能走得更远。

武强:零跑对自己的技术特别有信心,也特别自豪,所以对我们的强项就不想说有什么优势,我们自己有些事做得比较好的话就应该倒过来说,不要再去宣扬和突出这一点了,多找自己不足之处,这是技术方面。

将来如何持续维持竞争力?包括我们在整车和系统研发的优势上,先说中国国内再说海外,在中国国内每一家公司的资源禀赋、技术先天DNA不同,你怎样缘起去进入造车行当,每一家的背景不同,零跑在业界最大的先发优势,这一伙人原来是搞电子嵌入式软件开发、硬件软件的。

先天优势造成我们当时选择的技术研发路线,带电的系统都自研,软件、硬件、算法,自己设计,拿出去代工,回来再诉状,这是技术路线的选择,当时资源禀赋、DNA禀赋是这么来的,至于当时是否有好的优势,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历史情况,有选择在品牌上进行构建的,把品牌营销做好打出来,车的部件与技术进行集成,将这么多供应商集成起来,这也是不错的选择。我们要发挥自身的技术特长,尽量补足自身短板,这是在国内维持竞争力的思想。

至于在海外合作当中如何确保技术优势,其实在海外你不用保持什么优势,你把你的事做了就行,中国工程师勤奋、年轻,开发速度快,只需维持即可。很多西方国家的经济先发,日子过得比你舒服,大家就不希望那么刻苦拼搏,该放假就放假,欧洲很多国家7、8月都空了,进入低沉状态,在中国不存在这样的场景,我们维持优势,一是对自身有信心,二是文化上、工作勤奋上以及先发的积累都可以继续保持这份优势,同时我们一旦补足不足,优势就变得更厉害。就像海外出海与S公司那么做,如果我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在海外的量逐步上来了,那就补足了相当大的短板,反过来会加强优势,优势更强,这是我们所看待的。

媒体:第一,我们现在比较清楚零跑与Stellantis在海外的合作范围,协议里有一部分,Stellantis对零跑有20%左右的持股,刚刚您也提到持股并不代表着他对零跑具有控制权,但还是一个比较大的股份比例,这样的持股比例会不会对零跑未来与其他的一些合作伙伴其他形式的合作,比如技术输出以及技术方面的合作,会不会带来一些影响?尤其是潜在的车企,尤其是欧洲的车企,如果我们之前有在接触的话,或是之前有意向的话,对未来的合作方面,双方是否会有顾虑?他们也是潜在的竞争对手的身份。

第二,我也了解到武强总是深入参与了与Stellantis的全程谈判的,我们还是很好奇在谈判过程当中,当然我们的合作还是很愉快的,最终也是成功地达成了,但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特别焦灼的谈判点,或哪些事项是我们与他们之间来回拉扯,或争得比较激烈的方面。

刚才提到唐唯实对中国的态度,1月他很明确地提过对于中国的电动车的态度他是比较持批判态度的,尤其是呼吁要保护欧洲本土的车企,但昨天他对中国汽车产品出售到欧洲又持比较欢迎的态度。你与他们接触的这几个月过程当中,唐唯实的态度是比较始终一致的,还是外界对他的解读有些偏差,还是他跟我们接触与谈判的过程当中对中国汽车以及整个产业,他的认知也有一些调整?

武强:20%的持股单个看着大,但我们的企业在中国,产品在中国,研发在中国,全部的供应链都在中国,且中方股东加起来比他大很多,首先他没有意愿说我想来影响你公司的发展,我想通过这个来怎么样,即使想也不存在可能,中方股东40%多,比他大很多,特别是有政府的股东,在这一点上不需要有所疑虑。

由于其股东身份,我们要将他“绑”住,全心全意地与我们合作在海外推广零跑的车,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股份就容易从利益上,亲兄弟明算账上,势必造成一些精力的分散,不那么专一,这是重要的点。

是否影响跟别人的方方面面的合作?答案是不影响的,我们可以跟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情况长期进行合作,但在合作当中,我们也要关注资源投入,包括这个场景双方是不是共赢的,还有一些合作我也要照顾到他的利益和合理诉求,就像他跟我推广零跑的车,他也会考虑我和他自己的利益会不会再去推别的中国电动车的品牌?他也要有所考虑,这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但答案是不影响我们与各地不同的角色的合适的合作项目。

我们与S方合作的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多元问题,牵涉到很多方面,从外面观察可以看到电动车投资是一个高度政治敏感的话题,美国肯定会全面封杀这样的产业与企业,欧洲更开放,但欧洲的企业也势必会受到美国不同的压力与掣肘。

唐唯实唐总以前在报道上的批判态度,我看了一下,我也想了一下,大家只抓住了一个层面,任何一个人,一个机构是多面的,你提到中国电动车要来了,对我们冲击很大,会影响车企和工人的利益,这话没有错,中国不这么看吗?外资来时我们也要先算自己的账,是否影响我们的企业和利益,这也需要看。

同时,有些没有被捕捉到,他说得非常清楚,调查与保护或制裁解决不了自身问题,解决自身的问题要靠自己将产品、业务布局好,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你靠排斥性的方式,只会让你的竞争力越来越差,所以基于这样的认知,他才会像跟零跑既投资又合作,互相取长补短,这样才会解决今天的产品有一点缺失的现状,这体现了唐总的远见卓识以及行动力,一方面他看到了危机,也看到了社会文化上的冲击,同时并不妨碍他作为一名企业家,通过合作去补足自身短板。这两条要综合地来看,才能反映唐总的整体的远见卓识。

我们首次接触是元宵节,新年后的正月十五,这是唐总直接从高层下决策来指导的,而不是让部门去研判一下,从下而上地逐级汇报,而是通过最高层的方向去构建这件事的。

媒体:第一,您提到在欧洲卖零跑牌的汽车,不建工厂的话会自建销售网络吗?比如4S店是在他们品牌店销售,还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自建销售网络?第二,你刚才提到去欧洲建厂之前在本土出口还是在欧洲通过CAD的方式去组装,东风也是Stellantis的股东,2017年组建了东风易捷特,专门出口新能源乘用车。你们提到现阶段没有太多的业务上合作,可以讲讲你们与东风易捷特的区别?多少有点关系?

武强:海外的网络是多元化的,海外的网络有经销商网络和经销商实体,包括S公司,他们也是通过经销商转为代理商的模式,合资公司本身所有的自己网络是由他出面,利用他的影响力去综合地构建销售网络和渠道。下沉网络销售是存在的,但需要谁去组织,谁去撬动,谁去做?我去做不是不行,但效果会有区别。

媒体:你们会建单独的销售网络吗?在新的门店卖,还是在他们已有的4S店里去卖?

武强:我们会在他们已有的门店卖,当然有些形象展示、门脸是我们自建的,什么地段,体验店是我们自己,主要是靠现有门店。

比如法国一个门店卖标致、雪铁龙等,门上有4、5个Logo,门拉开,这边是标致的,那边是其他的,一拉门就会有零跑的车,将零跑的Logo印上去,客户走进去至少知道是S公司的销售网点,即POS,这一个店就是一个POS,我们是用他已有的POS来弄,而不是去新建。

为什么要制造?制造的目的是以更优的成本和便捷性来提供车,也可能是CKD、SKD,找不同的方面去做,车的来源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角度,我不知道是否回答了问题。

媒体:你们到底是出口更方便,利润更高,还是CKD的方式,绕开关税或监管的压力

武强:近期来看出口更划算,这是眼前的状态,但我们要留有后手,如果哪一天突然要求本地化制造或本地成分多少的时候,否则关税就提高了,如果这样发生的话,我们当然就可以搞本地制造了,有些东西也适合本地制造,比如电池包,都可以在本地组装,哪个划算就干哪个,综合判断下来我有两个选择,一个出口,一个本地制造。

首先是卖零跑的车,这是重点,全部围绕着如何将零跑品牌的电动车推向世界不同的市场,这是这件事的根本目的与目标,围绕这件事来组织整个运营和合资公司的生产、销售和服务。

媒体:零跑国际的总部在哪里?包括初始的注册资本多少钱?

武强:我们希望在荷兰,因为荷兰在税务方面比较有优势,S公司的总部就在荷兰,但人并不多,只是一个总部而已,我们设置总部也在荷兰,下面在不同的地区,比如意大利、法国,主要的市场德国,会安下一级的办公室及人员。

媒体:我提一个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在你们的计划当中未来有没有可能通过Stellantis公司的合作进入到美国市场?

武强:目前我们没有进入美国市场的计划。

周颖:感谢武总,也非常感谢今天参会的各位媒体老师,我们与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项目是一个意义非常深远的项目,昨天我们是将这个项目第一次披露了,也非常感谢老师们的关注,这个项目接下来是一个非常长期的事,接下来我们也会有陆陆续续的新消息与动态,也会及时地和大家交流与分享,也请大家持续关注与支持零跑,支持我们进入到下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