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注意,中国汽车产业空心化警报已拉响

2023年12月20日 07:35:01
分享到:
来源:汽车预言家

|赵嘉琪

编辑|张 坤

转眼间,2023年已行至尾声。回首过去一年,新技术的快速应用,新格局的重新部署,以及内卷的沉重压力,让汽车人百感交集。

喜的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突破新高、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城市NOA等新技术快速布局和落地,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之下,中国汽车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信心;

忧的是,价格战空前激烈,“赔本赚吆喝”成为行业心照不宣的秘密,市场规模扩大与资源保障之间的潜在矛盾常在,在看似一派繁荣的表面之下,潜藏着诸多的不确定性,以及在这种不确定性背后中国汽车行业的“空心化”隐忧。

在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看来,接下来,中国汽车行业将要面临两个“空心化”难题:一是中国企业让合资企业“空心化”,二是科技公司让传统主流车企“空心化”。车企如果不把握住未来的发展机遇,就有可能在产业格局、竞争焦点的发展与转换当中,逐步丧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

1

中国企业让合资企业“空心化”

在过往的燃油车时代,中国的汽车市场一直是合资品牌的天下。凭借着技术上的相对优势,对于中国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适应性改造、本土化制造,合资企业可以说始终过着顺风顺水的“好日子”。

但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的大潮汹涌而来,合资车企们的“好日子”也开始发生逆转,尤其是近两年以来,面对造车新势力和自主品牌的崛起,合资车企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阵痛”,承压严重,甚至被迫退出中国市场。

今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11.1万辆和2693.8万辆,其中,中国汽车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同比大幅增长。11月销量达到155.6万辆,同比增长37.9%,市占率59.7%。相比之下,多数合资品牌均出于下滑甚至萎缩状态。

一个显而易见的信号是:从前“合资为王”的汽车格局正在发生逆转,作为“旧格局”的受益者,合资企业的市场正在被快速蚕食。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没能在过去的“顺境”中培育起强大体系竞争力的合资车企,开始出于全局考量,适当“放弃”中国市场。一个最直观的转变是,用海外出口分摊中国市场上的销售压力,并喊出了一些动听的口号。

今年10月,几经风雨的神龙汽车发布新的发展战略,表示在东风集团和Stellantis集团的共同决策之下,神龙汽车在未来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成为Stellantis集团重要的全球出口基地,在中国生产,向全球销售。

无独有偶,在2022年悦达起亚也曾发布企业发展策略调整,在加速新能源转型的同时推动出口业务发展,并提出将盐城工厂打造成为起亚全球出口基地的构想。今年上半年,悦达起亚的累计销量为5.97万辆,其中出口销量为2.67万辆(含CKD),占据总销量的45%。

除此之外,这种“中国产 海外销”的趋势也在蔓延至更多的合资车企,北京现代、广汽本田上汽通用等合资企业都曾做出过相应的布局。

这意味着,这些跨国车企在中国的合资定位也正在发生着转变,可能开始从过去的“重要市场”逐渐过渡成一个“生产基地”。

尽管从更大的层面来讲,这是一个全球化的绝佳样本,它证明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并有利于跨国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合资车企在本土化能力、体系化能力上的弱化甚至丧失,而这恰恰是过去几十年间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上的立身之本。

因此说,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合资企业的“空心化”,这一趋势是需要合资企业及汽车市场警惕的。

2

科技公司让传统汽车公司“空心化”

如果说中国品牌对于合资车企的“空心化”是一个渐进性的趋势,那么科技公司对于传统主流车企的“空心化”则更加隐晦和具备颠覆性。

仔细观察近两年中国汽车市场上的话语权,其实会发现,这只“话筒”经历过三次“转移”:第一次是合资车企向中国汽车品牌的转移,逐渐突破合资企业的防线进入中国市场的主流阵地;第二次是传统车企向造车新势力的转移,电动化、智能化开始深入人心;第三次就是当下正在发生的,科技型企业对于汽车企业的“空心化”。

今年以来,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在汽车市场中以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科技型公司不断占据着舆论的风向标,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而非传统的主流车企和造车新势力。

其中,以华为为主导的问界,在新M7的助推下,销量一路暴涨,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中,销量连续两个月破万,其市场终端表现无疑证明了华为的强大号召力。而小米汽车尽管尚未正式亮相,但每一次的信息露出都能引发一大波关注热潮。

当“软件定义汽车”的逐渐走向纵深,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其实正在走向“下一个路口”,不再局限于单线的技术或产品革新,而是集合了人工智能、无感交互、天地通信、跨界互联等多种能力、多技术的融合创新和生态竞争,其竞争的核心将是平台和生态,以及智能化。这是一条需要长时间构筑的“护城河”,谁能率先把握住机遇,谁就能在下一轮的竞争中占据先机。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长安联合华为、吉利收购魅族的原因所在。通过底层架构的打通,实现软件对汽车的重塑,推动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这个过程会产生巨大的机会。

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科技公司们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机遇,它们瞄准的不再是成本、规模的比拼,而是未来五年、十年汽车行业高度智能化、高度生态化的“下一个路口”的竞争。

在这个“路口”,即便是过去那些喊着“软件定义汽车”口号却依然沿着传统造车路线“小修小补”的造车新势力们,也有可能要面临被“空心化”的宿命。

3

如何破解“空心化”难题?

因此,接下来如何应对这两个“空心化”难题,可能是贯穿每一个汽车企业后续发展的核心课题。

对于合资企业而言,如何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关键。事实上,目前大多数合资企业其实已经认识到了这一趋势以及背后“空心化”可能会带来的伤害,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而在这之中,有几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范本”。

以广汽丰田为例,作为承接、落地、转化母公司全球先进技术与优势资源的载体,广汽丰田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越来越多合资车企观摩、学习的对象。尤其是近几年间,借助双擎技术的落地、与小马智行的合作等,广丰正在迅速建立起自身在电动化、智能化竞争格局下的独特“护城河”。

另一方面,对于传统企业产业,尤其是中国汽车企业而言,一定要把智能化摆在一个突出重要的地位上来。

如果还是沿着老路走,按照过往的既定经验,借助第三方供应商的方式来打造自身的智能化软硬件实力,将“灵魂”交给竞争对手。那么,当高度智能化、高度生态化的“奇点”时刻到来,将很难说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届时,可能再大的规模、再大的成本优势也无力面对全新的竞争。

换句话说,中国汽车已经到了必须要深度向内审视、深入调整自身发展格局的时刻了。这既是现实需求,也是产业发展前进的自然结果。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