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动力电池产业拉响产能过剩警报

2023年12月21日 09:12:01
分享到:
来源:汽车预言家

文|祎 依

编辑|张 坤

没有永远的朝阳产业,任何行业都会有一个生命周期。如今的动力电池,几乎已经走在整个周期的下半段了。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行业中有关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担忧就与日俱增,当时很多电池生产商仍处在“兴奋”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没有作出反应。进入2023年后,动力电池产能继续呈现结构过剩,尤其随着近日知名电池企业捷威动力停产,动力电池产能的现状被再一次摆上台前。

动力电池生产商停工停产,直接反映的问题是当前中国动力及储能电池严重过剩,规模、产量到了一个急需作出调整的重要阶段。透过表面看动力电池面临的根本问题,更严重的是很多二三线动力电池企业即将陷入发展危机之中,在运营、资金等方面存在问题。

所以站在动力电池长远发展的视角上,产能过剩只是行业发出的一个警报,这极有可能成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一个重要契机。

1

产能过剩成为普遍现象

曾经的动力电池企业有多亢奋,如今的动力电池企业就有多忧虑。依稀记得过去的两年,动力电池走过了收获颇丰的发展时期。

尤其随着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成为市场中的香饽饽。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2.1万台,增幅达157.5%。与之相对应的是,动力电池装机量增至139.98GWH。

基于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动力电池需求提振的大背景,想要在该市场掘金的动力电池厂商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扩产潮”。从2022年开始,行业中就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动力电池项目。据了解,2022年动力电池领域至少公布了75个投资计划,总投资金额超过万亿元,其中近半项目投资规模在100亿元以上。而2022年全年动力电池产量已经达到530GWh左右,比去年增长1.42倍。

与此同时,很多电池厂商还在继续扩张规模,加大对动力电池的自主研发能力以及生产线把控。在那时,就有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专家提出,动力电池供应可能在2023年或未来几年出现过剩。

动力电池过剩的现实来得比预计的时间更早,据公开测算显示,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总计545.9GWh,但装车量仅为294.6GWh,占比53.96%,即便加上108.1GWh的电池出口和随车出口量,占比也仅为73.77%,根据欧美等国家79%-83%的评价指标,我国的产能过剩已成为既定事实。

当我们把时间刻度拉长,可以发现我国动力电池的产装差正在逐年扩大,这就代表着产能过剩仍在不断叠加。据高工产业研究院近日披露数据显示,动力电池的利用率今年平均不足65%,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今年也跌破55%。从这一层面来看,中国动力电池未来大规模产能过剩的局面已隐约可见。

2

动力电池企业进入“淘汰赛”

如果说2022年的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给了生产商直接压力,那来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在此基础上又给了动力电池企业重重一击。

整个2023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都被“价格战”所笼罩。在愈发激烈的价格战中,其影响力已经传导至全产业链,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产品中,动力电池作为成本比重最大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其产业发展承载着更大的成本压力。有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动力电池价格下跌幅度达到40%,铁锂储能电芯价格下降49%。未来,动力电池价格还将持续下降。

作为反作用力,随着动力电池的过剩产能增多,其会直接导致动力电池利润摊薄,继而影响新能源汽车价格,最终形成一个循环,影响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市场。

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来看,新能源汽车的降价逼迫电池厂商不得不降价。但与此同时,动力电池供大于求的市场情况导致厂商之间也发起一场激烈的价格战。犹如新能源汽车市场一般,各动力电池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断降低产品价格,最终破坏了市场平衡,给行业利润带来较大压力。

在动力电池价格的快速下降中,企业的健康运营他们的必答题。这个过程中,市场无法避免的会进入兼并重组阶段,有人留下,有人出局。很显然,捷威动力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作为一家中大型电池制造企业,它的停工只不过给市场提了个醒罢了。

其实早在去年动力电池企业已经进入“淘汰”阶段,从今年5月份,松下蓄电池(沈阳)工厂宣布全面停止生产,到6月份明冠新材称公司彻底剥离锂电正极材料业务,再到厚能股份9月宣布停止锂电池生产。时至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能够实现装车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还不足50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量还在继续减少。除了数量的变化外,目前动力电池市场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格局,头部企业优势愈加明显,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而后部企业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

3

动力电池产业如何破局?

中国当前正处在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的关键时期,动力电池产业及其核心技术的健康、稳定、长远发展也是这条路上的重要筹码。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必须快速实现破局。

其实很多头部电池企业早已感知到市场风险的到来,在过去的一年中,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企业都陆续进行了海外市场布局。年初时,宁德时代在德国海外工厂启动锂离子电池电芯的量产,之后又寻求与福特合作,以进军美国市场。

据了解,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的出口量高达68.1GWh,占到总产量的12.47%。今年1—10月份,中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出口达115.7亿瓦时,占前10个月销量的20.8%。可以预见的是,海外市场还在继续扩大,为我国动力电池产能的释放提供良好的“出口”。

除了产能的消耗外,电池企业们还需要掌握更先进、更高效的电池生产技术,提升竞争力才是避免淘汰的根本。对此,有专家指出未来技术水平低下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会率先面临市场的无差别淘汰。基于此,当下身在局中的企业应该利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差异,塑造自身的发展优势。

例如蜂巢能源曾推出“叠片电池”“短刀电池”“蜂云平台”等,以高安全动力电池系统化解决方案——龙鳞甲电池占据市场一定份额,同时实现了科创板IPO,获得资本市场青睐;广汽埃安旗下因湃电池智能生态工厂也推出弹匣电池2.0系列最新产品P58微晶超能电芯。可以发现,这些企业都在市场的需求下实现了自身的技术创新。

动力电池的竞争归根结底仍然是技术的竞争,所以无论动力电池的产能如何过剩,未来拥有领先技术、优异品质的电池企业都会走上稳定发展之路。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