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车企自造电池:花费百亿,去上游寻找丢失的利润

2023年12月21日 19:20:01
分享到:
来源:汽车头条

近期,多家车企公布了自研电池的最新进展,极氪汽车发布首款自研“金砖电池”,广汽埃安旗下因湃电池工厂竣工投产,长安汽车也透露消息,要推出液态、半固态、固态等自研电芯。

而在此之前,如蔚来、宝马、大众、现代、丰田等越来越多车企通过自研自建或合建、入股等方式切入动力电池领域。

显然,前两年碳酸锂价格大涨、动力电池产能紧张,给车企带来了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这促使车企纷纷下场自研电池。

一边造车,一边抢矿造电池

“动力电池的成本已经占到电动车成本近60%,那我们现在不是给宁德时代打工吗?”去年7月,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的一席话,说出了很多车企的心声。

今年,不想再为电池厂商“打工”的广汽,不一样了。12月12日,广汽埃安旗下因湃电池工厂正式竣工投产,总投资109亿元,首期产线产能为6GWh。同时,弹匣电池2.0系列最新产品P58微晶超能电芯正式下线,将率先搭载在昊铂车型上。

同一天,蜂巢能源首发三款纯电超长续航的PHEV电池,分别为全球首款超300km纯电续航混动铁锂短刀快充电芯、首款超350km纯电续航混动三元短刀快充电芯,以及行业首款800V-3C混动快充电芯。

12月14日,极氪汽车也发布首款自研电池——金砖电池,该电池为800V磷酸铁锂超快充电池,充电15分钟续航增加超过500公里,将在极氪007上首发搭载。据悉,极氪的电池项目投资超百亿,仅用时15个月左右就完成了设备整个产线通线。为了自主研发金砖电池的电芯技术,团队研发工程师超1000人,行业专家近百人。

除此之外,今年11月的广州车展上,长安汽车宣布将打造自研电池品牌长安“金钟罩”,首款标准电芯即将在长安汽车与宁德时代合资的工厂投产下线。在近期在接受调研时,长安汽车还表示,公司计划到2030年推出液态、半固态、固态等8款自研电芯。

显然,车企对于整合垂直供应链的热情正在持续升温。但在造电池背后,也存在资源的限制。这意味着,过去两年,加入电池赛道的车企,基本都在一边造车,一边挖矿造电池。

为守住成本,不做“打工人”

对于为什么要自研电池,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表示,“电池非常重要,是电动车的基础。极氪认为,一家智能电动汽车企业未来想要形成竞争力,电池是核心且最基础的要素,这也是极氪未来发展的护城河之一。并且,技术的进步和企业核心技术的掌握非常重要,同时成本要低,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则表示,根据广汽埃安制定的策略,2022年是抢资源成本,今明两年的战略是聚资源、控成本。

车企争相做电池的原因,基本都与成本和资源有关。近两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涨,锂离子电池主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随之暴涨。从2022年的数据看,年底碳酸锂均价逼近60万元/吨,较年初上涨近10倍。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去年也曾直言,“电池成本上涨,导致长安汽车单车成本增加5000元到3.5万元。”

长安汽车如此,其他车企也并不好过,承受着同样巨大的成本压力。大家都有类似的感觉——整车厂都在为上游的矿主“打工”。再加上产能扩充与供应不足的焦虑,以及降本增效的考量,才促使了主机厂加强自身的产业链垂直整合。

对于车企而言,电池是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的核心和取胜关键,也是关乎生产制造成本的关键因素。当下,电动车盈利仍然处于艰难的阶段,所以,掌握电池成本的主动权,也相当于提高了产品竞争力。为了避免受制于人,车企显然选择了去上游寻找丢失的利润。

不过,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实际已经大幅回落。上海钢联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21日电池级碳酸锂下跌1000元/吨,均价报10.25万元/吨。那么在原材料价格下滑的情况下,车企集体自研电池是否还有十分的必要?

动辄百亿,集体造电池的风险

动力电池实际也属于重资产行业,按照广汽和极氪公布的造车花费,都超过了百亿元。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动力及储能电池扩产项目达113个,规划投资近9000亿元,这表示,平均单个项目投资额约80亿元。

近百亿的投入,对还要兼顾造车的车企而言,并不是小数目。毕竟还有市场竞争,以及行业价格战对利润的侵蚀等问题需要应付。这里必然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平衡对电池项目的巨额投入和收益之间的关系?

对于自研自造电池的收益问题,极氪安聪慧表示,如果独立核算目前极氪补能网络自研、自造、自建、自营的成本,目前是亏损的,该业务预计能在2025年实现盈利。

已经叫停电池业务的蔚来,则道出了现阶段造电池的难。12月14日,蔚来董事长李斌在沟通会上表示,长期来看,车企研发电池可以改善毛利,但短期的确很难。固定资产投入换毛利能推就推,规模换毛利、管理效率换毛利是必须的。自主研发让合作伙伴制造,能够在短期内提升财务表现;但是自己生产,就需要增加很多固定资产投资,回报周期更长。

所以,为了盈利,蔚计划将固定资产投入大且回报周期长的项目往后推,比如自研自造电池的大项目。

可以看到,造电池远比想象中难。自研自造电池的巨额成本,对于处于亏损的车企而言,同样是难以承受之重。而一旦投入自研,将面临大投入以及长回报周期的考验。

另外,还可能存在无法内部消化的风险。类似特斯拉、比亚迪,其依靠强大的市场规模,已经基本可以消化自己打造的垂直供应链体系。但对于销量规模仍为形成规模的车企而言,或许仍然存在过剩的风险。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