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领克09开启双腔空悬平权,但孔辉卖再便宜,20万内还是没戏?

2024年01月19日 19:22:12
分享到:
来源:路咖汽车

领克自家的旗舰,领克09 EM-P并非一款全新车型。但当30万元级别中,又出现一位搭载双腔式空气悬架的选手时。不用怀疑,2024年的国内汽车市场,又一轮技术上的内卷,或者说降维打击,已经拉开了序幕。作为传统“三大件”中硕果仅存的百年大计。底盘,正在以用户想象不到的速度,重新被推至曾属于它的聚光灯下。

电车必须有空悬,而且腔室越多越好?

空气悬架并非新事物,如果仅聊理论,它的诞生甚至早于第一台汽车被发明。二战之前就与汽车联系在一起。即便是真正意义上的装车使用,也已经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情。那为什么我们所熟悉的乘用车体系内,听到空气悬架概念,感觉也就这几年的事?除了被进口供应商牢牢把持的定价权之外,“用不上”成为空气悬架迟迟没能向下普及的核心因素。

正如“三大件”这个概念的诞生,底盘与发动机、变速箱,始终处于三位一体的状态。任何一块木板的单独延伸,并不能提升整个木桶的容积。即便以30万元价位作为参考,在这个价位附近,其动力也不过是覆盖200马力左右。而这还得“归功于”包括BBA在内的核心豪华品牌,都纷纷采用模块化动力系统,使得动力储备在一定程度内得以下放。

200马力也成为普通民用车环节,锁死剩下两位搭档的红线。如果说自动变速箱的发展史更短,整体还算是陪伴成长(毕竟那个理想中的12AT,估计是遥遥无期了),而底盘悬架则是早早完成了试卷。所谓麦弗逊、双叉臂、多连杆等等,至少在结构上,传统底盘悬架早在上世纪就奠定了应用基础。剩下的,无非是卷材料,甚至是颇具玄学色彩的调校。可变阻尼减振器,已经是底盘对那个时代最大的尊重。

而当电机取代发动机成为动力源之后,马力值就沦为了一个数字而已。这也彻底解放了底盘的技术需求,催生了眼下空气悬架的大范围装车。正向角度来说,更大的动力需要底盘更好地承载、拉升效果。细节上,大马力基础弱化了曾经清晰的车型定位。比如,MPV不再是羸弱动力下的移动办公室,西装暴徒是完全可行的,只要你有空气悬架。打补丁角度来说,电气化释放了马力,但电池成为新的负担。底盘的高度需要在安全、性能、能耗、通过性等方面斤斤计较。所以,它最好是可以灵活改变的,而这正是空气悬架最基本的功能。

仅需要一个腔室,空气悬架就能实现车辆底盘的高低调节。也就是向气囊内充气,车身被抬高,反之则降低。但限制也很清楚,性能解放带来的可不仅仅是对底盘高低的需求。底盘的软硬度也需要“动起来”。比如瞬间扭矩释放带来的抬头,以及更大车重下的刹车点头等等,都给悬架的硬度、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空气悬架适应更多样化的用车场景,答案便是增加腔室。从这个理论上,甚至可以说,腔室越多,空气悬架的效果越好,至少覆盖场景越丰富。

双腔是应用上限,剩下的问题是价格

想要实现高低调节之外的软硬度调节,就需要在空气悬架内,再开辟一个腔室。也就是从“团结户”变成一室一厅。很显然,它们在结构上的区别就是需要多造一堵墙,也就是提供一个额外的电磁阀。功能上,高负载不再意味着需要牺牲离地间隙,并保留悬架舒适性。或者在低风阻需求下,车辆悬架依旧能保持优越的舒适性。以及高离地间隙过弯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大程度克服车身侧倾。而多腔室空悬的难度不在理论,而是在有限空间内的设计复杂程度,以及逻辑控制能力。

但对车企,或者供应商而言,好消息是,双腔式空气悬架,应该是眼下覆盖乘用车应用场景的上限了。从需求来看,高、低、软、硬,只要有两个腔室就可以一起实现。就算加码到三腔室,无非也就是能够提供更多硬度上的排列组合罢了。因为主腔室肯定是为了满足高低调节存在(也就是一室一厅中的厅),副腔室是为了满足高度调节一定的情况下,悬架的软硬度调节(也就是一室一厅中的室)。再加一个腔室,也就等于加了一个副卧,变成两室一厅。但副卧的功能与主卧是类似的,只不过是给居家的状态提供更多可能罢了。这种富裕的排列组合,显然是为了高性能车而存在。甚至,即便在以高性能为追求的保时捷身上,也开始思考回归双腔式的怀抱。

成本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当一项技术打算面向更多受众的时候,成本矛盾就变得更加突出。对于空气悬架,包括多腔室空悬而言。随着孔辉等国产供应商的涌入,一次性购入该硬件的成本,已经不再是讨论的重点。更大的问题或许在于,买得起,是否能养得起。由于空气悬架的应用门槛长期处于小众、高端领域,所以使用年限与养护成本,从来不是用户,更不是厂家需要考虑的问题。但随着双腔空悬都下探至30万元级别,其零部件的耐用程度。或者具体一点说,其密封性与橡胶件的老化问题,是否可以伴随车辆使用寿命。

毕竟眼下新能源车对于空悬的使用,并非以驾驶员的主观意愿为转移。而是直接通过对驾驶模式、速度等感知,匹配更适合用车状态的底盘高低与软硬度。在每次上下车都需要触发底盘高低调节的情况下,用户迟早会思考,这份便利性与仪式感,真的消费得起吗?当然,有资格思考这个问题的用户,其消费能力也不会太弱。即便空气悬架的成本持续下探(这客观上会降低后期使用成本),拥有空悬甚至是双腔空悬的车价,依旧不会过分廉价。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20万元内的乘用车想要配备空气悬架,几乎可能。

原因在整个底盘结构的成本上,空气悬架只是替代了螺旋弹簧的地位,它并不能平替整个传统底盘物理结构。而相对薄弱的底盘结构,强上空气悬架,也只会导致前面提到的养护压力提前暴雷。对,说的就是麦弗逊和它的后悬架变体“筷子悬架”。只有一个A臂结构的麦弗逊式悬架,难以应对复杂的扭转力作用。在横向压力的作用下,只会加速空气悬架的破损可能性。即便是垂直向,使用空气悬架,特别是双腔空悬的车型,也很少吝惜对可变阻尼减振器的配套使用。毕竟,垂直冲击力直接击穿空气悬架的案例,理想L9就发生过。这也是为什么,需要与减振器合装的前空气悬架,需要额外提供一个缓冲块。而在后空气悬架中,很少会有选择减振器与空悬合装的方案。绝大部分车企,依旧选择了较为传统的分离布置,也就是传统悬架结构中的“簧筒分离”。

总结一下,空气悬架的井喷态势,源于国产供应商的强势崛起,更源于电气化大势下,汽车性能的释放。更高且更廉价的性能,为车辆实现“一专多强”提供了基础,也给底盘悬架提出了更多要求。空气悬架无疑是满足需求的最佳技术路线,但悬架结构上的物理限制,也托住了空气悬架的应用,在价格上持续下探的可能性。在20万元以上价位,双腔式空气悬架或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替换单腔室。而在20万元以内的普通乘用车领域,空气悬架带来的科技平权,或还需要整车制造成本上的进一步技术革命才能推动。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