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没有PHEV,合资品牌能硬扛自主品牌?

2024年02月23日 21:46:01
分享到:
来源:钟叔驾道

汽车圈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两种混动,一种是丰田,另一种是其他。以丰田混动车型全球领先的销量来看,这个说法无可厚非。但放在中国市场,这句话还得改一下,而抢夺主角光环的则是PHEV。

以乘联会1月数据来看,普通混合动力乘用车批发6.5万辆,同比增长22%,环比下降31%。其中广汽丰田18,081辆、一汽丰田15,590辆,占据了51.8%的市场份额。PHEV乘用车批发27.8万辆,同比增长137.9%。

这样的市场体量和份额放大至全年销量来计算,差距会更大。

超4倍的市场批发体量以及丰田超5成的份额占比已经说明,HEV市场发展潜力有限。纯电续航低、不能上绿牌、价格普遍较高,种种劣势下,其在车企的战略布局中的权重也明显没有PHEV来得高,合资品牌怎能不急?

加之近日比亚迪打响了龙年价格战第一枪,可谓是完全不给合资品牌喘息的机会。

份额被抢,声量下降

乘联会1月数据显示,自主品牌零售112万辆,同比增长77%,环比下降10%;当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55.1%,同比增长5.9%。主流合资品牌零售67万辆,同比增长43%,环比下降15%。

除了日系品牌零售份额做到了16.7%的持平外,德系和美系分别出现了3.8%和1.3%的同比下降。

无论是同比增长、环比增长亦或是环比下降,自主品牌都要优于合资品牌。归根到底,新能源对合资品牌的冲击实在太狠了。1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自主品牌达到了43.8%,而主流合资品牌仅有7.2%,相差近6倍。

具体到细分市场榜单上,曾经由合资车型领衔的局面也被自主车型反转。轿车、SUV和MPV榜单上,夺冠的或者头部队伍多以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居多。尤其是轿车细分市场,秦家族已经踩着轩逸和朗逸顺利逆势登顶。

进入电动时代,这个现象被称之为“弯道超车”。如果说纯电动车型还存在续航和充电焦虑,那PHEV车型就是对传统燃油车的绝对打击。动力更强,加速更顺,油耗更低,免购置税,还能上绿牌。

即使北京现代、上汽通用等合资车企纷纷跟进参加价格战,抛开动力体验不谈,那购置税和绿牌的价值差,还是难以弥补的。这就是如今汽车市场非常残酷的事实,大部分消费者自然会选择“一边倒”。

自研效率低,中方不靠谱

不少人觉得,电动时代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差的就是一个平台架构和能源系统了,这样的说法其实也对,但没有全对。

区别于燃油时代,像变速箱等部分核心零部件还要依赖国外供应商。进入电动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塑,让自主品牌掌握了更多自研技术,并实现自主生产或本土化供应链。比如在新能源车成本占比很大的电池,就有宁德时代和国轩高科等著名厂商。

又比如比亚迪,经过多年的厚积薄发,已经是全球唯一一家可以同时掌握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的公司。以海豹为例,瑞银证券研究部发布的一份拆解报告显示,大约75%的零部件是比亚迪自产,甚至比上海生产的同级别Model 3低15%左右。

中国相关政策和财政层面的大力支持,本土供应链优势,产品力层面的拔高,如今的自主品牌可谓是集天时、地利和人和于一身。

反观合资品牌,似乎出现墙倒众人推的局面。本来在燃油时代,同级别产品中,合资车型就是要比自主车型贵了大几万。刨除其他比较对等的生产制造费用,品牌使用费、专利使用费在电动时代的水分已经被充分挤压。

而外资车企的目光从来就不局限于中国市场,研发个PHEV系统固然不是什么难事。但研发、生产制造需要规模化来分摊成本,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早已先入为主,抢占用户心智。一如丰田和本田,本来燃油车产品已经开始式微,PHEV版本还要贵个大几万。

不堪的销量已经证明,中国消费者普遍是不能接受。那指望中方伙伴的帮助行不行?但纵观一汽、广汽、东风、长安、上汽等大型汽车集团,要么已经转战纯电市场,要么自家PHEV车型销量本来就比较难看,还怎么拯救合资品牌?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所以说,比亚迪打响龙年降价第一枪之后,纷纷跟进的传统燃油车企,更多的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跟,市场份额逐渐被抢夺,品牌声量和影响力不断下降。跟,或许还能以价换量暂渡难关。

曾经百万级销量规模的北京现代,近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2023年销量为25.7万辆,2022年销量为28.4万辆,2021年销量为38.5万辆。2020年-2022年的亏损金额,则为62.8亿元、50亿元和62.84亿元。

反观国际市场,2023年现代汽车集团全球累计销量730万辆,再次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财务业绩方面,2023年现代汽车总营收162.7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4.4%;净利润为12.27万亿韩元,同比增长53.7%。

全球市场表现可观,中国市场表现不佳,这或许是大多数外资车企去年的主旋律。所以说,打价格战,外资车企或许是不慌的。只要其他区域市场表现足够亮眼,盈利尚可,完全可以支撑起它们在中国市场开战所需要的粮草。

但资本始终是逐利的,加之合资品牌内部复杂的架构,产品降价多少、持续多久,EV和PHEV技术路线比重如何,如何打破旧时代的合资模式,充分利用中方伙伴,这都是主宰合资品牌未来走势的重要决策。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