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张利:永远挑战不可能|新女性力量

2024年03月05日 07:31:02
分享到:
来源:帮宁工作室

口述 | 张 利

整理 | 马斯基

| 编者按

冰心曾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在壮阔的新汽车时代,各路巾帼灿若繁星。无论是在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投资界,还是在造车实业一线;无论是在昼夜攻关的技术中心,还是在紧张忙碌的造型设计室;无论是在电池电机电控,还是在智驾智舱领域,到处都闪耀着女性拼搏奋进的身姿。她们追梦、她们担当、她们创新,在平凡的人生中成就不凡的业绩,绽放属于自己的魅力和风采,赢得认可与尊重。

3月8日女神节即将来临。帮宁工作室约请几位行业女性,在“新女性力量”栏目中,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以及成长中的感悟。希望这些饱含真善美的“她力量”,能给更多人带来鼓舞和启迪。

随着年岁的增长,凯辉基金合伙人、大合新能源董事长张利的生命质量,一直在拉高。

过去20年里,她创造了职业生涯的诸多奇迹。四段工作经历,是她思维和认知生长的肥料和土壤,她扎在其中,快速迭代,挑战不可能,似乎活出了好几段不同的人生。

央企于她是职业启蒙,也是她出走重生的初始地;美国华尔街是她的重要时刻和锤炼场,她在那里得到严苛的职场训练,并初步悟“道”,参透金融与实业甚至一个国家命运的深度关联。

软银中国和凯辉基金,让她All in到风险投资人的世界,近距离观看大公司、新公司的兴衰生死,练就了深入行业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也开始展现她在商业顶层架构方面的天赋。

这个不一样的风险投资人,志在构建一个风险阻燃器的生态,它由资产、运营和投资的多元格局组装而成。她希望把风险扼杀在摇篮里,最终推动整个行业良性发展。

大合新能源的成立,让她具有了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双重视角——此后,无论是对战略的更迭、价值的底层创造逻辑、业务模式的创新,还是企业文化的领悟,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她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三个字。清净利他,是她的生命追求,让她成为行业的一股清流,使其思维和现实世界似乎有了一些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与她耿介不阿的操守,和作为投资人的天赋相结合,构成一种独特的精神魅力,反哺现实世界,并开始展示力量。

以下为张利的自述。

2月底,我收到来自帮宁工作室的邀约。他们正在策划“新女性力量”组稿,想让我从投资人视角,谈谈这些年做投资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背后,我个人的成长和认知的迭代。

帮宁工作室提到的这个方向非常好。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的视野和高度。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更接近宇宙人生的本质,更自如地应对变化。因此,我愿意接受邀约,简单回望和总结,那些不懈奋斗的过往。

算起来,迄今为止,我人生中的四段职业生涯,是我思维和认知不断生长的肥料和土壤。这些年,它们依次发生,在我身体和头脑里日渐清晰地长出一个利他、多赢和站在终局思考的产业格局,也让本性至简的我,无论在为人还是行事上,都努力向事物本质更靠近。

大平台,双刃剑

我的职业生涯始于中国移动。

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当时人人都羡慕的大央企——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总部负责31个省公司的资金和资产管理。那时候,电信业务高速发展,行业身处快车道,个人成长也很迅速。

央企的工作,更多是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战略业务布局出发,去确保具体业务落地,整体的资本开支、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等,也都是从央企资产配置和业务发展角度出发。当时学到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投资要顺应国家战略。

中国移动的资金体量和投资体量都是千亿级别,但它的最终逻辑,是靠国家战略去做落地,个人在其中的作用相对较小。一旦过了“小白”成长期,一眼就可以望到职业生涯的底。

身处央企大平台,每天看到那么大体量的资金进出,不自觉会生出傲慢心,眼睛总是朝上,对市场上涌现出的很多有价值的项目视而不见。

当时,腾讯、搜狐、科大讯飞等公司都在创业早期,但我没有能力去理解其中的机会。后来,这些公司开辟了中国互联网时代,我也开始反思大平台能量带来的副作用——它太安逸了,会让人傲慢,看不见真正的机会。看似光鲜的工作背后,个人能力却与现实社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渐渐的,我内心长出很多恐慌,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期待有机会在大风大浪里历练,长出自己的手脚,可以不负年华,不负时代。

我决定离开,归零。

进入华尔街腹地

辞去中国移动的工作,我选择去美国读书。那时,我一边在美国乔治城大学攻读MBA学位,一边在软银实习。这段经历,也直接影响了我回国后,在软银中国开始风险投资人的生涯,当然,这已是后话。

那是一段既艰辛又充实的日子,学习、生活、孩子、工作,所有事情都扭在一起。苦、难,和着眼泪,都咬牙咽到肚子里。我是一个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拿第一的人,也正是这种性格,让我在中国经济崛起的时代大背景下,有机会进入华尔街,成为花旗银行的banker。

那时候,中国作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变得越来越重要,美国顶尖金融机构也越来越看重华人群体和客户。花旗银行总部有了培养华人banker服务中国业务的计划,这个大背景下,我经过复杂又严苛的入职流程,拿到了花旗银行的入场券。

金融行业是所有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华尔街的交易思维和方法全球领先,加上美国金融市场严谨科学、合理分工和极高强度,这些集合在一起,开始锤炼我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执行力。

那是一种潜能被完全激发的工作氛围。我得以近距离观察和思考一家顶级金融机构,是如何通过组织化、系统化和数字化的方式,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地、极致地服务客户。

在花旗银行,我做过资产证券化、上市公司私有化、传统媒体资产分拆……在一系列项目实操中,我发现,花旗银行不仅是一家金融公司,更是一个数据公司和高科技公司。你可以通过系统查看20年前某个客户的所有数据,包括每一单生意、历年来资本市场的评价、详尽的财务数据,公司的交易倾向、交易核心决策人,以及他们的成长路径。

当国内很多时候还在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事情时,美国金融机构已经在用高科技手段,体系化地支撑机构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这让我非常震撼,也促使我思考金融和实业应该具有怎样的关系。

在花旗悟到底层逻辑

花旗银行客户很多,不同公司的管理层和团队策略不同、风格不一:有的热爱激进扩张和并购,有的偏好严谨地管控成本。给他们提供服务,势必要比他们更了解公司,知道行业最新动向,才能拿出真正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那时,我们会把行业里的其他公司,甚至跨行业的公司进行对比,经过大量深度分析后,制定真正对客户有帮助的解决方案。这种做法,本质上跳出公司之外,从行业发展趋势帮助客户成长,提供金融工具解决问题,这是真正的华尔街精神。

这些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我身体里产生了巨大反应,并一直影响至今——永远不要陷入具体的公司,而是要站在公司之上去思考问题,搭建框架,提供答案。

后来,当我有机缘代表花旗银行,去巴西参与设立花旗拉美的中国办公室时,一个对我此后影响重大的重要底层认识出现了。

当时,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需要海外金融机构的支持,以获得各种金融解决方案。而中国金融机构实力还没有真正增长起来,花旗银行在拉美设立中国办公室,希望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从政策研究、政府关系、外汇交易,潜在客户等多方面提供支持。

那是一段艰难而奇妙的经历。拉美整体政治经济格局,各个国家很不一样,葡语和西语是主要语言,要协助中国企业设计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商业计划,难度可想而知。

那段时间,我每天自学葡萄牙语,每天早上到公园里跑十公里,身体和意志都得到极致锤炼,以至于在一次亚马逊丛林马拉松比赛里拿到了金牌。至今,我还是国际女子组唯一一个华人世界冠军。

我去巴西工作时,花旗银行在巴西已有120年历史,对当地政治文化、营商环境、人脉关系理解深刻,它既是美国公司,又非常本土化。虽然花旗中国办公室可以服务很多在拉美拓展的中国公司,但本质上,美国的这些金融集团,还是要帮助美国企业在当地发展。

它们对当地政治格局、文化经济的理解和渗透,成为美国企业抢占当地市场的重要支撑。它们为之打前站,运“炮火”,某种程度上,就是和平时期的“导弹”,和平时期的“航空母舰”。

对需要帮助的外国公司,这些金融机构会受到美国政策的制约。打个比方,某家公司一直通过美国的金融集团在全球拓展业务,但有一天,当这家公司在某个国家的发展不符合美国利益,美国商务部便可要求该金融机构不再提供支持,用一招“釜底抽薪”,便可遏制该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这个发现,让我明白商场如战场,明白金融与本国经济密不可分,明白一个国家整体发展需要军事、政治,经济、商业的一体化来保驾护航,进而也悟到——金融和实业必须密切联系。中国企业要有全球化布局,这种全球化离不开金融的全球化。

醒悟之后,我决定回国做投资。我希望把自己在海外所学所悟,用于服务中国金融机构,给那些要开疆拓土的中国企业运送炮弹,保驾护航,把自己的力量投注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里。

产业生态投资观开始形成

回国的缘由,其实还有一个:当时家人和我一起在国外生活,孩子慢慢长大,我希望她能近距离接触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认为自己是个外国人。

我崇尚利他精神,希望通过商业的力量,帮助更多企业和产业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腾飞。我这么想,也开始这么做。

前面提到,在美国读书时,我曾在软银中国实习。那段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国后,我加入软银中国,成为一名风险投资人。

当时可选的赛道很多。互联网是被追捧的热点,但我喜欢实业和科技,不太乐衷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汽车行业进入我的视野。

我开始对汽车产业链进行系统性挖掘,发现它是一个涉及材料、制造、消费、芯片、金融等在内的大产业。这让我激动不已,决定盯紧细分赛道,快速学习。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排得满满的,我要求自己至少要面谈三个公司创始人或行业专家。

我一直有一个信条,就是努力、不停地努力,努力到某个临界点,就会由量变到质变,认知因此迭代升级。那些躬身一线的创业者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行业认知的缩影,通过与他们接触,我对这个产业的感知愈发全面,身体里逐渐长出敏锐的探头,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发出信号。

在软银中国,我投了快仓科技、酷哇机器人、未来黑科技、格陆博等一些早期科技类项目,也投了包括五轴机床、电力智慧化改造、印染、3D打印等方向的实业公司。但比之更重要的,是一套产业生态投资观开始在我脑海里成型。

汽车行业的投资,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是汽车厂(主机厂)。汽车是现代工业的明珠,对产业链上的创业公司有很高要求,进入并不容易。创业公司与主机厂建立联系非常难,沟通和信任更是壁垒森严,资金体量要求也大,如何才能真正帮助创业公司?

我在华尔街打下的思维根底开始发挥作用——站在公司之上考虑全局,只有打破行业壁垒,打破交易壁垒,行业才能顺畅发展。于是,构建产业生态,使小企业能有跟大企业沟通对话的机会,这就是现在汽车行业里广为人知的轩辕大学的萌芽。

其初衷是,通过生态漏斗,借助订单和生意,构建投资闭环,从而降低和规避投资风险——我一直认为,风险投资人的本质,有构建管理风险的能力,而不是去投有风险的生意。

这时我已经离开软银,到凯辉基金负责中国第一支面向智慧能源领域的私募股权基金,依然过着每年看1000多个项目的高强度、快节奏生活。

我的产业生态投资观逐渐成熟和完善,先后主导完成对捷氢科技、重塑科技、蜂巢能源、湖北融通、协鑫光电、全应科技等细分行业龙头公司的投资,覆盖新能源及碳中和全产业链。

在投资3.0时代做一流投资人

2020年9月,国家双碳目标正式发布。碳中和赛道逐渐变得火热,我和凯辉能源基金的伙伴,早人半步成为这个领域躬身耕耘的投资人之一。

双碳命题的出现,实际是要改变整个工业的底层能源逻辑,甚至改变社会经济的驱动因素,从房地产投资驱动转变为高端制造业驱动。它的发展,需要技术迭代,更需要生态赋能。

这个时候,投资人的世界开始发生巨大震动和裂变——无论是Low hanging fruit的投资1.0时代,还是创新商业模式不断迭出的投资2.0时代,都已随“双碳时代”到来成为过去式。

我提出,要想在投资3.0时代做一流投资人,就要从生态视角透视能源革命下的投资机会,既要有发现一流项目的慧眼,还要在其中穿针引线,构建生态,帮助创业者实现公司目标;帮助政府实现政策目标;帮助投资人实现资金循环。

而创业者,只有拥有更加跨界的能力,才能推动商业模式成功运行。在新能源时代,一家公司的创始人,仅有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够,只掌握软件平台能力也不够,只知道工业原理和生产制造更不够——他们需要把不同技能的人整合到一起,同时辅以强大的行业拓展团队,才有可能把一家公司做成功。

假如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创业者,能做出颠覆性技术,但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时候,投还是不投?如果投资人手上只有钱,而没有其他能力,他就不敢投。因为他不知道产线何时跑通、订单何时落定、应收账款周期多长、政策走向如何……风险完全不可控。

而当一个投资人,他不只有钱,还有能力帮助创业者构建整个发展生态时,他就敢投,因为他能将风险控制在相对可控的范围之内。

由此,我提出对投资3.0时代本质的思考和认知——站在金字塔顶端,找到优秀的公司,为其进行最优资源配置,配合政府的产业政策,由其引领行业发展,创造真正的就业,推动行业壮大。

这其中,无论上市还是并购,都是帮助产业发展的手段,都是陪伴和支持它们从小到大,最终走向世界,成为伟大公司的助力。

到实业里去

随着凯辉投资新能源产业日渐深入,我愈发感觉到,如果一个投资人,没有真刀真枪在实业里历练,那么他对企业和产业的理解,始终都是浮于肤浅的理解。我希望找到一个机会,投身到实业大潮里,把最重要的那一课补上。

基于对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本质的理解,2022年,我在重庆成立大合新能源,以资产+运营+投资的创新方式,提供全城覆盖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赋能企业、产业发展和新型电力城市转型。

当年7月,我推动中国新能源超充大合联盟成立。当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呈爆发式增长,由此带动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发展曲线不断上扬。但是,渠道少、充电难、服务粗放,卖车、购车、用车、补能互为掣肘,牵绊主机厂发展,使新能源汽车在跨越分水岭道路上遭遇种种困难。

以充电运营商粗放型布局、跑马圈地为特征的充电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有能力自建补能网络、重视用户体验的主机厂,多数作为服务存在,囿于企业小循环,更易陷入运营和盈利困局。

这种背景下,我与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主席贾可联合15家汽车主机厂,在2022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发出联合倡议,宣告成立中国新汽车超充大合联盟,在政策、资本、土地资源、金融等多领域为联盟成员赋能。

这次会议上,我提出“真正有效率的分工协作,是让造车的归造车,能源的归能源,是回归彼此行业本质,将彼此优势发挥到极致,这是未来分流的大势所趋,也是超充联盟成立的最底层逻辑”。

与此同时,更加注重体验、值得信赖的补能新物种“充电星巴克”和“充电的乐高”也第一次进入行业的视野。后来,它以PARKPARK帕克公源形式在重庆落地,成为个性鲜明的充电品牌。

时光流转到2023年,在合作伙伴的支持以及同事们的努力下,大合新能源雏形基本形成——

它从全城覆盖超快充起步,布局目的地充电、社区充电、换电、分布式储能、光伏,逐步构建全市覆盖的可控负荷;从车电分离和储能的电池资产,布局电池上下游产业链,之后,它们与电力交易、碳交易交织在一起,形成能源数字化、资产证券化、城市综合能源网络构建的路线图。

这一年,资产、运营、基金三大平台逐一落地,与资产平台重庆市绿色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的合资运营公司绿能大合,进入快速建设发展期。作为凯辉基金合伙人,我一手推动成立的股权基金也成功落地。

超充大合联盟已有28家主机厂参与合作。我们以产业沙龙等形式持续进行产业生态构建,促成60余家碳中和产业链头部企业聚集重庆,产业触角涵盖新能源汽车、氢能、储能、电池、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等多个领域。

作为城市综合能源网络建设路线图的起点,绿能大合充电业务发展曲线直线上扬。从当年5月起,超快充、储充车位从0到12、从12到2000,从2000快速通往6000;目的地充电车位也从无到有,向3000直线挺进,超充站则从零驶向300,开始冲刺2024年新目标。

超级奋斗者

大合新能源的本质,其实是投资平台,以资产+运营+基金运作模式探索,这让我进一步确认,生态投资是最适合当下碳中和领域的投资方式。当然,这个理念会随着时间推移,在细节上不断迭代,但框架是长在对产业终局本质的认知里。

产业的终局,概括而言,就是能源数字化、资产证券化和新型电力城市的政策协同构建。我们正在用不同的手段和工具去达成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这是大合新能源使命的一部分。

今年,在以“我们永远不辜负春天”为主题的大合新能源青春年会上,我们播放了一段乔布斯在世时苹果拍摄的一个短片——

“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

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

他们惹事生非,他们格格不入

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

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

你可以赞美他们,引用他们

反对他们,质疑他们

颂扬或是诋毁他们

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

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

他们推动人类向前发展

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

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

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

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

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今天,再次看到这段话,我依然感动。或许本质上,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过去的那些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梦想改变世界,永远挑战不可能。

我始终相信,当这样的念头升起,就能创造性地把很多资源链接在一起,产生如同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当我们心中涌动着这样的动力和利他心,并付诸行动时,就能为这个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

这或许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