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汽车讯 日前,凤凰网汽车记者来到了长安汽车位于英国的研发中心动力测试基地,参观之余同时见证了一款全新的蓝鲸1.5T发动机的亮相,这台全新的高压直喷发动机有着太多技术亮点,结果导向来看,最大功率132kW/峰值扭矩300N·m/高达40%的热效率已经能引起我们十分的兴趣和期待了,而根据长安汽车的产品规划,这台发动机将搭载到一款全新的SUV车型上面。
当然,涉及到产品的传播规划安排,我们只能将其拓展到引起大家的兴趣,点到为止;与此同时,产业方面的信息显得更为充实,多位长安汽车的中高层为我们带来了专访答疑环节:
1、为什么英国会选择投资长安?
长安英国中心业务发展总监 刘强:
英国去过一段工业化过程的背景,有段时间整个汽车在往下走,也出售了很多汽车品牌。之后,又发现需要汽车产业来支撑自己的经济发展。而长安汽车的到来会起到牵引、烘托的作用。
2、长安为何要投资英国?
长安NE蓝鲸动力平台总监 张晓宇博士:
选择英国就是选择人才。高端化、本地化的精英人才。
英国是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也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到现在为止,创新能力到现在依旧很强,包括多利羊的基因工程,计算机Alfago,石墨烯等许多技术领域创新的发源地。
回到汽车行业。在上世纪去工业化的阶段,许多实业品牌都售出给其他国家、品牌,但人才还留在英国。刚来英国时候,招聘人才的时候,没有了国界的;时差、英语等因素,便于工作沟通
研发阶段,需要的不是大规模生产,而是高精尖的研发、试制能力。
回顾过去9年的经历,这个选择是非常正确,也是硕果累累的。
3、怎么评价1.5T发动机目前所处的行业水平?
英国中心总经理 胡铁刚博士:
动力更强劲,热效率提升,会更加节油。给用户带来的极致体验会继续提升。希望明年,能跃升到行业第一名,继续蝉联十佳发动机。
长安NE蓝鲸动力总成平台总工 马丁-乔伊斯:
NE平台的最大特点,不妥协的兼顾。不放弃性能、油耗、NVH任何一个维度都不妥协,从设计之初就以此为起点进行设计。15是在14的基础上将性能进一步提升。
胡铁刚博士:
长安英国中心的诞生,10年前的定位和使命:建立世界一流的技术咨询公司。
要做的事情就是做长安、行业都没有的原创性的工作。正是这个使命决定了,招聘的人员本地化、高端化,中心现在150人,90%都是外籍人士。
国内企业核心技术的掌握经过三个阶段:买,合作,自主开发。解决的问题还是怎么拿到核心技术。
4、长安的NE平台和1.5T发动机,是否会往电气化的方向,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储备?
长安NE蓝鲸动力总成平台总工 马丁-乔伊斯:
长安今后也会往电动化的方向发展,但电动化并不只是限于电动汽车,还有很多其他方面
NE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电动化的方向而准备的,能够从空间、技术指标等方面支撑未来的产品电动化需求。
5、如何解决国际研发和国内市场本地需求之间的潜在矛盾与适应性问题?
这确实是一个实际存在需要解决的课题。事实上我们是在英国做研发,主要在中国生存和销售。从做变速器的角度来看,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国内的情况,具体做法是将国内各种路况路试、驾驶数据采集下来,和英国、德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内部市场部同事们进行各种分析,在虚拟环境里就能对市场的需求就有一个比较好,比较准确的了解,对性能表现、换挡平顺性等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而不用跑到路试阶段再去做调整。
另外,英国中心与国内同事有效联动与合作,实现完全无时差的24小时同步协作,像张晓宇博士对两边情况的都比较熟悉,这都能很好的帮助两边工作的同步、沟通、协作。
6、第一,长安国际化走在前面,在国际化、高端化人才的管理、融合方面,尤其将长安的企业文化和当地这些国际化人才的磨合上面,会不会存在一些挑战?过去9年的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可以分享的故事或者经验?
长安英国中心业务发展总监 刘强:
总体来说,就是取长补短,各取所长,完成共同的目标与愿景。就是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发动机、变速箱产品的性能表现。
英国工业体系更成熟,更体系,他们强调“第一次做对”。国内发展比较快,事情先做,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正是这种奋斗的精神,支持国内的高速发展。协同中的冲突和融合的挑战,互相学习。为了更好的融合,与本地高端人才解释,国内快速的市场不等我们,能否快速迭代,快速推出技术和产品,与英国高级人才学习,学习他们的设计理念,研发流程,成熟企业的管理经验,完善开发流程(PDS 1.0 2.0 3.0),成功开发出新产品的基础保障。
张晓宇:
用共同的愿景,来建立工作原则。分享一个小故事,作为蓝鲸平台创始人,我之前带着项目回国,就让英国团队、中国团队就产品改进,分别从各自的角度给出反馈意见。中国团队一般会给出一步到位的意见,而英国团队就会有一个从A到B,再到C,一直到Z的推导论证的过程。你看似英国团队单个工作效率比较低,动作比较慢,但是他们系统效率很高,一般要想清楚来再动手做,结构化地进行交付。这方面的文化、思维和工作方式差异,就是我们过去9年工作上磨合的一个缩影。
另外,英国的技术研发高管们,能直接通过周报的方式汇报给公司高层,对长安整体的战略规划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效率也非常高。
7、今天,恒大在国内召开供应商合作伙伴大会,各位怎么看待和评价恒大这种买买买的造车方式?长安原创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坚持,跟新造车企业这种造车方式的前景怎么看?
买的是很快,但问题可能是不太合适。比如,宝马购买罗孚,照理是能力很强的,但最后还是没有很好地进行融合,最后还是出售了。
像丰田这样的企业,始终在坚持自主研发,独立拥有许多专利技术,这也是一种方式。
长安不排除购买的方式,在某个单项能力上恰好存在的缺失,但是,不会将整个一盘棋都通过购买的方式,吃下来也消化不了。系统性的技术还是要自己造,自己先要有这个能力,再去考虑消化、吸收或购买一些局部的能力。
(KEN补充):
核心的答案,造车是非常难的工作。
我们也看到国内新造车势力的势头,从硅谷、IT的互联网方式来造车,可以学习他们的一些新的想法,但车辆对于耐久性、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
这些企业可能也能造出一两台车,但无法进行大面积的量产交付,资金上的考验也是巨大的,研发花1-2万,试制放大十倍二十倍,到制造会上放大百倍,数百倍放大,积累的重要性极为重要。
许多新造车企业肯定坚持不下来。
一个车有2-3万个零部件,按一定的质量、成本、时间完成交付,具有极高的管理难度,汽车是一个管理密集型的行业,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
8、此前量产的1.4T发动机和这次亮相的1.5T发动机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是两代产品吗?还是同一平台两个衍生的系列?随着性能数据更好,能耗更低1.5T的量产,对于已经够买了1.4T的用户,会不会存在我买了一个旧的发动机,吃亏了的心理?
长安NE蓝鲸动力平台总监 张晓宇博士:
我们以华为不同产品版本为例,Mate 30、30Pro、还有Porsche Design的版本,满足不同的需求。
从产品策略的角度看,它是同一代的两个衍生版本。不同动力输出数据与车重、车型密切相关。
去年的14,匹配逸动、35Plus。
明年的15,性能数据更好,搭载于55,另外一个长安尚未发布的新产品序列首发车型。
从技术上、学术界的趋势,从以往的小型化,转型到合适的排量化发展。
随着新排放要求,包括国六b等,对车的功耗、排放等提出新的要求,以往采取的排量小型化策略就不对了,转型到合适的排量化发展。根据不同需求来推出不同排量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