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汽车·游记 很多人说初冬的寒冷让北京褪去了颜色,但这也衬托了京城丰富的美食选择, 如今,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高效且准确,城市的人们因此受益更多,深藏街巷的美味不再难以寻觅,跟着导航、开着小 巧的smart,我们聊聊冬天里的北京味道。
几个热气腾腾的肉包子,一个早晨的振奋。
平心而论,我羡慕那些青葱年纪就拥有丰富经历的旅游达人,也觉得从小成长在京城是自己的幸运,以至于仅仅西城与海淀 两个区就快能编织出我的整个童年,北京人或者说北方人的早餐是离不开面食的,最平常不过的包子,属于清晨,也可以当午 饭和晚餐,甚至是夜宵。尤其是清真的牛羊肉馅,咬一口,笼屉中翻滚的热气与纯正肉馅的香气从鼻腔直至肠胃,最真实和简 单的满足感与幸福感会让您振奋一个早晨。
其实如今早餐摊位卖包子的形式大都以笼屉形式,一屉小笼包子、一碗小米粥,挺不错的搭配。但其实在我印象中,地道的 北京包子应该是放在“大簸篱”里卖的,上面还要盖上一床白色棉被用来保温,个头有拳头大小,并不提供丰富的 选择,有的甚至只卖一两种馅,也是现蒸现卖,甚至经常需要食客们在寒风凛冽中排队等候、这种“不金贵”的感 觉恰恰营造了最朴实的美味,用现在的话说,大概这才是真的“饥饿营销”。
纯正北京味是那些有名号的老字号,也是那些最寻常的胡同菜。
北京小吃的味道在哪?如果你说是那些道路两侧熙熙攘攘的卤煮火烧馆子、炸酱面馆或者那些全世界宾朋都能叫得出的著名 烤鸭店,最多也只能算一半。更具有北京市井文化的美食还是要去胡同里找,那是灯笼的红,院墙的灰和午后慵懒阳光透过树 梢上稀松枝叶间散射下来的光所构成的画面,穿梭于北京胡同间、看似拥挤的、狭窄的街巷其实浓缩了最多属于北京的寻常味 道——胡同菜,
不同于讲究食材与姿色的南方菜系,也不同于纯正北方菜系的粗犷,北京的胡同菜更像是以北方菜为基础借鉴了些南方养生 习惯的结晶。地处在北京市东城区翠花胡同有一家悦宾饭馆,门面朴素的再寻常不过,不要小看它的历史,它是80年代改革开 放后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如今仍然是个体生意,慕名而来的食客很多,蒜泥肘子、五丝桶、焦溜丸子、豆泡白菜...是它家的 招牌菜,时至今日,尽管已在胡同内开了新的分店,但菜品依旧保持了实惠美味的原则、文字菜谱、午间打烊还是这里的传统 ,毋庸置疑,只有亲朋和挚友才会约在这里吃饭,吃的是饭菜也是聚的老交情。
北京传统的和五湖四海的美食、构成了新北京的味道。
我相信生活在当下的北京人,已极少有人只认北京味道,相反倒是我身边的很多“发小”挚友爱吃川菜的辣、钟 情潮汕味道的鲜。毋庸置疑,这些味道本不属于这里,但却依旧生根发芽。我觉得可能正是这些传统的北京味、改良的外地风 味构成了新北京的味道,它们的繁荣可不一定只在传统认知的北京城区。
在北京中心东北方向的望京,一家最初用集装箱当厅堂、停车场作场地的饭馆,经营重庆小面生意,起初这里甚至在无比强 大的美食点评软件上都搜寻不到,完全是回头客以及附近写字楼工作的上班族捧场。其实,我曾很多次在重庆吃过算是挺正宗 的小面,也在北京的这家小店品尝过,答案是,味道并非十分贴合。重庆的小面讲究富于变化的口感、讲究面型、讲究以辣为 核心的佐料搭配。这是正宗的感觉、但未必能被更多外乡过客所能接受。而在这里,豌豆杂酱、牛肉炸酱等小面的丰富搭配与 口感得以保留,以辣为核心的调味有所淡化,吃起来依旧唇齿留香,配合夫妻肺片、拍黄瓜、卤蛋等,即便作为正餐,又何尝 不是一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