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造车,新新势力已来
站内

时评 | 造车,新新势力已来

凤凰网汽车评论(文/龙瑶)今天戴森要在新加坡建厂铺天盖地的新闻,不知道特斯拉和蔚来是否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如果某乎上评选“乍看上去夸张,实际上很有道理的说法”,三体中的一句话可能名列其中——“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除了在科幻小说里成立,这句话在商业世界里同样被反复证明。泡面生产商如果能够有所预见,那“外卖大战”中应该也不会缺少他们的身影。

眼下,特斯拉和蔚来的命运恐怕又要被这句话不幸言中了。

皆与电动车相关

近来又两家企业频频占据汽车圈的热门排行——苹果和戴森。尽管体量相差悬殊,但这两家企业分别是各自领域内当之无愧的翘楚。

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发布全球智能手机品牌利润分布报告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尽管销量份额只有12.1%,苹果手机的二季度利润占全球总利润的62%,稳居首位。排名第二的三星只拿走了全球总利润的17%。

至于戴森,在美容家电市场十分发达的日本,这家企业“放肆”的定价策略,打破了行业规则,甚至拉高了市场的平均售价。在日本的吹风机市场,低价产品售价基本在2000日元左右;中端产品5000日元左右;松下nanocare系列、日立HairCRie和Conair、日本BaByliss PRO则垄断了1.5-2万的高端市场;而戴森的定价在4-5万日元。2014年日本市场吹风机平均单价4300日元,而2016年这一数字攀升至6200 日元。

叫价高的戴森,也是肯花钱的。为了中空设计的吹风机,戴森曾花掉50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5亿元。如此说来,戴森在一款家电产品上的投入应该已经相当于一些“油改电”的车型。

戴森和苹果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做家电还是做手机,都有机会成为杰出科技企业。

偏偏这两家科技公司冥冥中与电动车有缘。据说,乔布斯经常引用亨利·福特的名言“如果我问客户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总是说要‘一匹更快的马’”,以此来说明用户并不清楚自身的需求。排除这种近乎玄学的关联,苹果在电动车领域也绝对不是零基础起步。

当国内不少汽车制造商一再强调电动汽车是智能化、网联化的天然的最佳载体时,就应该知晓,软件平台、操作系统对智能网联的意义如何。苹果的看家本领在正在于此。而在已经浮出水面的信息中,自动驾驶是苹果汽车业务的重要板块。

戴森的相关性更为直观,吸尘器、电吹风或是卷发棒,这些产品无一不与流体力学、电机马达设计、电池技术相关。

谁将瑟瑟发抖?

尽管电动车在蓬勃兴起,但作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汽车销量的下滑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冷空气。尽管电动车涨势迅猛,但奈何体量尚小。市场不可能无止境的扩张,有限的容量当中,苹果和戴森如果崛起,那必然是蚕食了当下某些企业的市场份额。而无辜的受害者将会是谁?

以苹果、戴森的调性和定价策略,高端市场才是他们的目标。性能一般、售价低廉的经济性电动车反而不是他们的打击对象。事实上,转型中的传统豪华品牌制造商受到的影响也相对有限。毕竟,这些传统豪门历史悠久,已经建立了将对稳定的“群众基础”;并且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在产品规划上逐步向新能源企业转型,短期内不必与苹果、戴森短兵相接。

热衷科技感、有可观的购买能力、较高的品牌忠诚度,如果概括苹果、戴森潜在用户的标签,射程内的企业就清晰多了——特斯拉、蔚来。

在“造车新新势力”面前,造车新势力们应当保持警惕。

尽管有迹象将要挣脱产能地狱,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特斯拉也不得不慎之又慎。毕竟工厂投建需要钱、规模化生产需要钱、新品研发需要钱、为CEO的鲁莽买单需要钱……用钱的地方太多,却还要想方设法减少亏损,拿出好看的报表安抚投资人。

特斯拉在中国的门徒蔚来汽车压力更大。在蔚来汽车最初的几轮融资当中,李斌最大限度的展现了创始人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可惜这不足以在纽交所避免过山车似的股价走势。

众所周知,电动车产业初期很难实现盈利。对于专注于此的特斯拉和蔚来,亏损都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对于苹果和戴森来说,钱不是问题。

苹果不必说,2017年净利润为483.51 亿美元;戴森虽然相去甚远,但每年的营收在20亿英镑左右。

资金的支持真实地提升了产品研发的速率。有消息称,戴森已经在电动汽车项目上投资了25亿美元。戴森在2015年以9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初创公司Sakti3,并承诺投资112.9亿美元用以电池技术的研发。

要注意的是,Sakti3致力于固态电池技术研发,所以,戴森出品的车辆极有可能搭载固态电池。在2017年的表态中,戴森的创始人詹姆斯·戴森曾向员工宣布,新车计划于2020年正式上市。

强大的资金作为保障,苹果有能力招揽业内顶尖的人才。在优渥的待遇和强大的品牌效应面前,从业者无法拒绝苹果;可想而知,零部件供应商们必定乐于与之合作。

今年9月,美国车辆管理局的文件显示,苹果在加州已经拥有70辆自动驾驶测试车和139位测试司机。这组数据对比两个月前,分别增长了6.1%和25.2%。同期特斯拉保有39辆测试车和92位司机。

说来残酷,但“有钱≈有人≈有技术”。

特斯拉的成功在于牢牢把握了一个特定的精英群体,像前文说到的那样,这些人热衷科技感、有可观的购买能力,但如果可选择的范围扩大,比如将苹果和戴森并列其中,谁又能保证对品牌的忠诚不会调转方向呢?

也许苹果或戴森并没有将枪口瞄准特斯拉或蔚来,但一场厮杀鹿死谁手尚有悬念,无知无觉却是接近失败最危险的捷径。

[责任编辑:李龙瑶 PA041]

推荐0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