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驰人生》的商业植入给POLO加了多少分?
汽车
汽车 > 汽车资讯 > 正文

《飞驰人生》的商业植入给POLO加了多少分?

【​导语: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得小车者不仅能得天下,还能使一个民族和国家富强起来,其功能不只是个性和娱乐,重要的是看须臾不离的日常,朝夕相伴的生活,一种精神尺度的衡量,国民性的载体。】

撰文|颜光明/编辑|禾 子

全新波罗(POLO)上市,请来《飞驰人生》电影主创人员站台,秀故事。反客为主,波罗成托。津津乐道,没有冷场。热闹是人,而不是车。故有人说,这是上汽大众上市活动的观念转变,由产品开始转向感性。现场效果,就像新片首映式。有人问,成功,还是不成功?暂难说。不过,此举足以显示厂家底气,手笔不俗,云淡风轻,神态笃定。毕竟,这部车牛,带红了电影,也让电影带到了“沟”里。

《飞驰人生》的商业植入给POLO加了多少分?

这怎么说?有人总结,这是“买了炮竹给人放”的“寿头”(沪语中的傻),倒头来是为他人做嫁衣(海报),淹没了波罗应有的价值。理由是,电影抢了风头,幕后成趣闻,冷淡了新车上市,以及它的历史。这是表象。厂家并不在乎,关键看效果,能否拉动销量。

当然,厂家高兴,偷着乐。从来还没有一部电影如此赤裸,大胆植入一个汽车品牌,甚至当作角色量身定制,把片名直接拿来用,将海报(电影)当作波罗广告。张冠李戴,名正言顺。如此这般,创下奇葩传播,连好莱坞也要大跌眼镜,商业片竟然可以被订制?

《飞驰人生》的商业植入给POLO加了多少分?

让厂家更为得意的是,此片放映给波罗这款车带来的影响早就超出了对车的预期,业已成为文娱佳话,引出对于赛车迷恋的话题。尤其是对那些有“缺失”的车手,赛车江湖产生了不小的兴趣。这对年轻人来说,吸引力不可不小,里面有争强好斗的刺激,也有个体释放的魔力,有玩家,有大佬,也有人生。这种引导,虽不能说教化,但诱惑力不可小觑。

从观察的角度看,波罗上市活动至少有三个维度可供观察。首先是电影影响;其次是波罗本身;再是商业价值。

作为电影而言,讲的是鲜为人知的赛车故事。看似叛道,取材于真实故事,但情感虚构,挟持不少“私货”。就人物而言,虚实有迹可寻,甚至真人出场,友情出镜。如此这般热闹,可以意会,不忍细瞧,全都带响,证明商业很成功,片尾长长合作名单就是最好注脚。当然,上汽大众作为本片战略合作伙伴赫然在目,捧为上座。至于片子,人云亦云,票房为王。

《飞驰人生》的商业植入给POLO加了多少分?

拥有1700多万辆的波罗历经40余年,跻身世界级品牌。在欧洲随处可见,在德国家喻户晓。因为有小车传统,格外讲究。大众汽车有一句名言,“想想还是小得好。”代表了德国人对于汽车的理解,不仅成就了一代名车甲壳虫,还成功打造了高尔夫,并细分出一个市场。诺贝尔获奖作家格拉斯在他的《我的世纪》中专门追述了小车(甲壳虫)对德国民族性格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波罗事实上演绎了德国人的生活诉求(品质和性能)。引入中国,很自然地成为“小贵族”。近20年,销量195万辆,业已成为小车中的经典。迄今为止,还鲜有同级小车比肩。

《飞驰人生》的商业植入给POLO加了多少分?

但波罗在中国的故事远没有桑车精彩,倒像是富二代,在蜜水里泡大,落地就介入赛事,属于厂家最受宠的小弟弟,居然为它还扶持了一个车队专门伺候这个品牌。这在中国汽车品牌中找不出第二。尽管这款车从未进入汽车消费主体,但暗地里却培养了不少车迷和车手。潜移默化,无意中扮演了“赛车”的启蒙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波罗的幸运就在于有厚实的家底(企业实力),有“啃老”的资本,靠“养”,走到今天,否则命运不会比同时期小车好到哪里。就像自家的高乐不也没保住,成了被人遗忘的败笔?

《飞驰人生》的商业植入给POLO加了多少分?

以这样的角度看《飞驰人生》,讲的是圈内熟悉的故事,即便是有原形到场证明,但这并非波罗所主张的“人生”(品质生活),而是“边缘化”的小众(走火入魔)。严格地说,这是一部属于自嗨的娱乐片,尚未构建积极的共识,也谈不上励志,仅停留在过于具体的现实追求。过度商业化淹没了波罗的单纯。如果深入推敲,发现影片中的人物除了喜欢车外,天马行空,缺少地理属性,可以移植到任何地方,没有故乡。尽管有陆家嘴的镜头,但不真实(现在哪有毗邻外滩的民居);尽管有富家子弟玩车,但过于夸张疏于真实(只剩下拿赛车比快乐);尽管有老板帮忙,但充斥江湖不靠谱(有道上混的匪气);尽管有传奇,但无厘头(吃不准想表达什么);尽管有不错的票房,但不排除自带流量的炒作(难以复制的不确定)。

《飞驰人生》的商业植入给POLO加了多少分?

凡此种种,说明什么?商业。在同样的思路下,“飞驰人生”要比先前的“投文D字”和“痞子英雄”幸运得多,占有天时地理人和的优势,玩出了一点电影工业的味道。但不等于片子有多成功(可参照《摔跤吧,爸爸》)。当娱乐在资本和市场的合力之下,迸发出的商业诱惑和压力不可谓不小,正如韩寒所说,“不想辜负那些真金白银支持你的人的期许。”说穿了,还是受制于商业的左右。

《飞驰人生》的商业植入给POLO加了多少分?

以这样的思路看波罗被植入,事实上是被商业绑架,抑制了主流价值,迎合商业趣味,被压缩在赛车和虚幻的狭小空间,尚未放到民享的大空间去释放,淡化了生活的原味,抽离不出更为广泛的共识,事实上是背离了小车的初衷,被极端化了。由此,联想到在海德堡见到波罗车时,当地人说,在这里(大学城),不少老师和学者也开此车。发现人们善待小车,视为生活,并不当作玩具(飙车)。那种平静,温文尔雅。即便是在喜欢玩车的欧洲,聊起来也多半把小车当作民有民享民乐的民生,而不是剑走偏锋的极端(过度运动),放大欲望的疯狂(赛车),保持商业炒作的距离。

点评:

把小车过度娱乐和个性化,并以年轻化为幌子异化为成人玩具,忽视最大公约数的需求,编撰时髦概念,演绎超现实故事,描摹先锋和前卫,等等。其实是不确定的意识和浅薄的思维,暴露出茫然的不自信,尤其是拿所谓“汽车运动”和“赛车文化”来刺激或粉饰,更显其粗鄙简单化的短视,缺少积淀和精神的支撑。单薄而脆弱。所以,波罗也许能使赛车飞驰起来,却未必能把生活飞驰起来。相对于社会贡献有限,价值取向的示范性欠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得小车者不仅能得天下,还能使一个民族和国家富强起来,其功能不只是个性和娱乐,重要的是看须臾不离的日常,朝夕相伴的生活,一种精神尺度的衡量,国民性的载体。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