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准备打败法拉利,用一辆福特?”
汽车
汽车 > 汽车资讯 > 正文

“你们准备打败法拉利,用一辆福特?”

这一届奥斯卡再次落下帷幕,倒是生出了不少话题。《寄生虫》横扫,“小丑”华金·菲尼克斯不负众望,而平时没人关注的“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剪辑”,则颁给了一部赛车电影《极速车王》。作为车评人,车辙君就跟大家正经地聊聊这部赛车电影

这名气俗了点,原名是《Ford V Ferrari》,如果直译成《福特大战法拉利》多吸引人,对汽车不感兴趣的人也好奇,满大街跑的福特怎么和代表金钱身份的法拉利杠上了?

虽然名字很UC新闻,但这电影真的是根据这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改编的。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主人公分别是一位暴脾气,一位养鸡的和一位中老年技师。

故事的开始

根据一些野史,福特和法拉利正式结下梁子之前,双方在二战期间就打过交道。

福特为美国盟军生产军需物品,炸过法拉利的工厂;法拉利这边,为墨索里尼设计飞机,也炸过福特的工厂。

真正促使两人针锋相对的,是美国汽车制造商协会(简称“AMA”)在1957年的一纸条约,上面写着不准美国车企参加比赛,说你们整天搞赛车比来比去,这些钱用来造家用车造福普通大众不更香吗?

AMA给出这么“无厘头”的理由背景是——1955年的勒芒大奖赛,一辆奔驰300 SLR径直撞向观众席,导致83名观众死亡,180多人受伤;两年后的纳斯卡,一辆水星Meteor冲向看台,造成2名观众死亡。

▲1955年勒芒事故现场

这些伤及无辜群众的事故,以及战争刚结束,国家之间的关系仍处于敏感状态,稍有一点闪失就有再开战的可能,于是德国、西班牙、瑞士等国禁止赛车,奔驰更是退出顶级赛事长达50多年。

福特觉得老大哥既然发话了,心里有多少个不情愿,也只好停止之前的努力和宣布退出,老老实实做家用车去了。

结果AMA的“老相好”通用,旗下的雪佛兰却接着推出了为赛事研发的克尔维特,作为对手的福特这下不爽了。

▲克尔维特C1

之前AMA的前身ALAM和福特有很深的矛盾,曾以“经销商有失败记录”拒绝福特的入会申请,现在对通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不是区别对待吗。

老板亨利·福特二世的暴脾气一下子上来了,这人原本在当海军,但他的父亲埃尔兹·福特在1943年5月死于癌症,7月立刻被叫回来接祖父亨利·福特的班。

可能当兵的缘故,福特二世是出了名的硬骨头,性格暴躁任性,对股东董事和政府官员没有好脸色,有时候戳到点了,连消费者也不管,人称“Hank The Deuce”,即大魔王。

▲亨利·福特二世

福特二世代表了早期工业时代家族企业最后的独裁和辉煌,整个品牌由一人决定,所以在他的领导下,福特有一种癫狂、不按理出牌的迷人气质。

但这个时候,大魔王也清楚亟需改变福特的形象。

二战期间的美国,国内几乎没有遭受战争的摧残,更在战时需求的强烈刺激下,全国大大小小的工厂纷纷开工,失业率下降,大发一笔战争财。

人们有钱之后,加上消费主义的盛行,主打亲民廉价的福特失去了市场,亨利·福特曾做过冲高的尝试,甚至收购林肯,可惜一直没有成功。

▲“胜利之吻”

农场主出身的福特之所以成为“底特律三巨头”,靠的是价格低到惊人的T型车,850美元相当于工人一年的工资,好比20年前的奇瑞,用一款QQ走天下,给广大群众留下低端的固有印象。

再有福特的欧洲工厂几近摧残,销量和份额下降,如果不做出转变,随时有陷入万劫不复的可能,大魔王下定决心参加比赛。

在没有互联网的亢奋年代,赛车是最好的品牌宣传,尤其是汽车发源地的欧洲,一次顶级赛事的冠军就是最好的实力认证。

法拉利

1963年3月23日的赛百灵12小时耐力赛,福特二世来到场边,看到美国人卡罗尔·谢尔比的AC Cobra输给6辆法拉利、2辆捷豹和2辆保时捷。

他被法拉利的表现震撼了,说“就应该有这样的统治级表现”。同时他也很清楚福特的情况,没有跑车部门和大赛的技术经验,打败如日中天的红色跃马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是打不过别人,买下来不就行了,这是大魔王的第一念头。

刚好恩佐·法拉利长年的烧钱赛车,以及他讨厌经营公司的冗杂,销量下滑导致资金亏损,1963年有意出售民用车这部分的业务,自己准备一心造赛车和跑比赛。

福特二世听到消息后,立刻在5月组织谈判队伍前往马拉内罗,本来两家人谈得和和气气,直到恩佐发现条款中写着“包括出售赛车部门”

对于这位脾气同样火爆的老头子来说,赛车可能比身家性命更重要,卖车赚钱仅仅是为了烧钱赛车,当即在合同写下“不可接受”,对着福特的一群代表发飙。

▲恩佐·法拉利

据恩佐的发言人弗朗哥·高兹回忆,“那些脏话你在任何一本字典里都找不到”,结果福特300万美元的谈判费和努力全部泡汤了。

恩佐甚至说,福特二世永远是第二,不可能超过福特。

消息传到大魔王耳中,他气得怒不可遏,决定不惜一切打败法拉利,这场较量不再是公对公的关系,其中掺杂了大量的个人情绪。

当年的媒体看热闹不嫌事大,用极具煽动性的字眼形容这场大战—“美利坚和欧罗巴的荣誉之战”。

备战

1963年9月,福特在英国成立赛车研发中心,在全世界范围内招兵买马,积极备战勒芒耐力赛。

他们选择和英国的赛车公司Lola合作,这家公司一直在用福特V8发动机比赛,美国人相中了MK6 GT,准备以此为基础打造新赛车。

再有福特聘请了卡罗尔·谢尔比,这哥们也是一位传奇,开着养鸡场,没事跑比赛,即使有先天性心脏病,也在舌头底下压着药片赢下1959年勒芒冠军。

▲卡罗尔·谢尔比

关于Shelby和野马这两道蓝白条纹的由来,据说就是来自卡罗尔养鸡场的工作服。

卡罗尔夺冠开的是阿斯顿·马丁DBR1,于是顺水推舟,找来马丁车队前任经理John Wyer和总工程师Roy Lunn的加盟,Roy是团队中唯一有中置布局研发经验的工程师。

▲阿斯顿·马丁DBR1

还有老朋友肯·迈尔斯,他是Shelby的主心骨之一,年纪45岁,他也是倔脾气一个,认为没有人开得好他调的车,干脆自己下赛道得了。

这也不是瞎吹嘘,60年代的赛车底盘技术远没有今天的讲究,车手必须经过严苛训练才可以掌握汽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从而更好地发挥整车的实力。

很快,第一辆GT40在1964年4月1日亮相了。

▲福特GT40

GT40基本沿用Lola MK6的设计理念,比如中置后驱、大幅减重、提高空力的“Kamn尾”,车顶集成式进气,以及连接一部分车顶的车门,打开后方便驾驶员的进入。

之所以命名为“GT40”,是高度仅有40英寸、1029毫米,后面却搭载4.7L V8发动机,匹配意大利的Colotti变速箱,理论极速达到350KM/H。

小丑

就这样,福特和法拉利的第一次对决开始了。

彼时的法拉利蝉联了1960-1965年连续六年的勒芒冠军,福特仅仅是新兵蛋子。

不过出师不力,其中福特在1964年还遭遇了一系列的发动机、变速箱故障,3辆车全部退赛,起火、事故和抛锚,福特成为众目睽睽的小丑。

一气之下的福特二世开了John Wyer,让卡罗尔负责团队的运作,他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动力单元的不完善,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测试耐久性。

这次一不做二不休,全场有11辆赛车使用福特发动机,GT40一部分依然是搭载4.7L V8,另一部分换成7.0L V8,法拉利不甘示弱,厂队和私人车队共计12辆车。

▲1964年勒芒

双方的对决愈演愈烈,勒芒赛场演变为福特二世和恩佐·法拉利、美国和意大利造车水准的华山论剑,几乎所有人都在炎热的6月份关注这场焦点战,这也是美国第一次现场直播的勒芒。

搭载大排量发动机的GT40一开始占有速度优势,可惜在夜间躲不开故障的纠缠,等到天一亮,最终只有一辆搭载4.7L V8的AC Cobra Daytona Coupé完赛,这也是卡罗尔车队的赛车。

法拉利以绝对优势包揽前三,让美国人灰溜溜地打道回府,不过这几年的胜利榨干了法拉利,恩佐在年底将民用车部门出售给菲亚特。

▲AC Cobra Daytona Coupé

时隔一年再次吞下苦果的大魔王下了军令状,钱不是问题,要么夺冠,要么解散。

卡罗尔团队接着改良GT40的同时,准备采用车海战术,直接派出14辆GT40,和之前一样分为4.7L和7.0L;法拉利也有14辆赛车,其中有三辆最新的330 P3,诞生的目标就是狙击GT40。

▲法拉利330 P3

决战之巅

1966年的勒芒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年。

当地时间6月18日的天空有些阴沉,福特二世手拿法国国旗,拖着肥胖的身躯走向发车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车企老大挥旗发车。

下午4点整,福特二世挥动旗子开启了福特和法拉利的第三次大战,这次比赛也创下观众的新纪录,达到40万人之多。

▲1966年勒芒

经过三年的打磨,GT40终于展现该有的实力,一直在前面领跑。

等到夜幕降临,天空开始下雨,法拉利逐渐拉近距离,驾驶一号车的迈尔斯不顾福特二世稳扎稳打的策略,在湿滑地面创下最快圈速。

之后迈尔斯保持着第一的位置,不断扩大领先优势,此时的法拉利接连退赛,眼看他将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迪通拿、赛百灵和勒芒三大欧洲耐力赛冠军的车手。

福特车队负责人Leo Beebe为了狠狠地羞辱法拉利,决定来一次三辆车并排冲线的“Photo Win”,下令让迈尔斯减速等待几圈之后的二号车。

迈尔斯无奈接受了,这也造成勒芒史上的一大乌龙,勒芒跑的是耐力赛,比的是24小时之内谁跑得距离远。

最后冲线的时候,迈凯伦(就是成立“迈凯伦”车队的创始人)驾驶的二号车排在前面,再有发车位置排在迈尔斯后面的20米,结果是迈尔斯眼睁睁地丢了近在咫尺的冠军,给了迈凯伦。

▲Photo Win

直到今天,也没有人完成欧洲耐力赛三冠王的成就。

两个月后,迈尔斯正在为第二年的勒芒测试新车,却因为刹车衰减发生事故,不幸身亡,但他测试的赛车是来年的勒芒冠军。

▲肯·迈尔斯

1967年,法拉利由于赛制改变宣布退出,福特在蝉联1966-1969年四个冠军,真正缔造了“福特王朝”,随即也离开了勒芒。

至此,这一段跌宕起伏却伴随着遗憾的故事画上句号,英雄不一定有圆满的结局,眼中的反派也不一定全是坏人。

斯人已逝,今天的很多车企是职业经理人主导,他们注重的是账面数据,车企为了取暖更是抱团,我们再也很难见到双方剑拔弩张,撕破脸皮干一架的场面,只有戴上耳机,好好享受这两小时半的快乐吧。

我们只专注原创汽车内容的生产,想要变得更懂车,可以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车辙(ID:cartracks)。目前已经集聚了数十万的粉丝,等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