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大早赶晚集,欧洲动力电池产业何时崛起?
汽车
汽车 > 汽车资讯 > 正文

起大早赶晚集,欧洲动力电池产业何时崛起?

早在20世纪末,西方国家就开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和产业化的第一波浪潮。很多锂电池技术的创新和突破,首发于西方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汽车新闻》报道称,2008年,全球范围内开始兴起新能源汽车的概念。2014年前后,新能源汽车开始迎来初步爆发,供应商开始在动力电池领域展开竞争。然而,这10年来,欧洲未能跟上主流梯队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发展步伐。

错失先机

2007年之前,西方主流汽车制造商对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技术和商业可行性并不抱有信心。欧洲车企,特别是德国车企,更加偏向于优化和革新传统内燃机技术,如高效柴油发动机和机械涡轮增压技术等。

当时,习惯于高附加值产业的欧洲企业认为锂电池等可充电电池产业只是低附加值的实体经济,他们认为这种利润率较低的生产活动可以交给亚洲企业来承担。因此,欧洲在锂电池的研发和生产方面错失了先机。

2008年,美国政府将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战略从氢能和燃料电池转向了锂离子电池。这一转变对欧盟产生了巨大影响,掀起了一股锂电材料生产和电芯制造的投资热潮。一些欧洲企业试图进入锂电池产业链,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例如,德国的博世和韩国的三星SDI在2008年合资成立了电动车电池企业SB LiMotive Ltd.,博世负责与各汽车公司合作,SDI负责电芯开发。然而,这家合资公司最终被SDI全资收购,博世与SDI的合作也因此终结。

在欧洲,类似博世这样试图进入锂电池产业链,但最终失败的案例还有很多。失败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这些企业内部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锂电池的价值,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将核心研发的责任委托给合作伙伴,从未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蓬勃发展的东亚

而同一时期的东亚地区,中、日、韩三国的动力电池产业却开始了蓬勃发展。

据《汽车新闻》报道,早在1994年,松下就成功研发出锂离子可再充电池,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并将目光聚焦在汽车电池市场。2009年,松下收购了三洋电机,并与特斯拉开展合作,为特斯拉独家供应松下18650圆柱形电池。在2005年,SK集团着手开发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锂离子电池,并于2006年开始生产。

从2006年起,黄世霖和曾毓群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内部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动力电池的部门,早早关注电动汽车电池。2011年,宁德时代正式成立,全力押注动力电池领域。

如今,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发布的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跟踪报告,中国电池厂商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动力电池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机容量增长了44%。其中,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达到了35%,占据了全球1/3的市场份额;同样来自中国的比亚迪的市场份额为16%,位居第二;来自韩国的LG能源以13%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

“全村人的希望”落空?

当然,时至今日,如果说欧洲还没有意识到动力电池的重要性,那自然是不可能的。“全村人的希望”——欧洲当前规模最大的瑞典电池企业Northvolt在成立之初,就吸引了各路资本前来投资,包括欧盟、欧洲投资银行、两个瑞典自治市政府、ABB、高盛,以及车企斯堪尼亚、雷诺、大众汽车、宝马等巨头与投资机构相继跟进投资。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18年至2023年期间,Northvolt融资总额超过了100亿美元,显示出欧洲各方对该电池企业的高度期待。而在订单方面,目前其已获得来自宝马、斯堪尼亚、大众汽车和沃尔沃等主要客户超过550亿美元的订单。

Northvolt成立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要在欧洲范围内,从宁德时代、LG能源等对手中争夺动力电池供应方面的主导权。Northvolt计划构建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目前已经规划了四座电池工厂,若全部按期落地,那么其将在2026年之后拥有230GWh动力电池产能。同时,Northvolt还在波兰格但斯克布局了储能项目,在挪威合资建立了电池回收设施,在瑞典布局了阴极工厂,年产量将达到100GWh。

然而,这家公司的产品交付环节仍寥寥无几。《福布斯》指出,Northvolt当前的产能利用似乎存在瓶颈。目前,Northvolt仅公开过两次交付,一次为储能系统,一次为汽车电池,并且均未公布规模和客户信息。近期,瑞典媒体还报道其位于瑞典谢莱夫特奥的电池厂产能利用率不足5%,低生产率与Northvolt原先的计划形成鲜明对比。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