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开”的欧盟 背刺中国车企
汽车
汽车 > 汽车资讯 > 正文

“想不开”的欧盟 背刺中国车企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近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初裁结果:拟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17.4%-38.1%不等的临时反补贴税。

在参与抽样的三家中国汽车厂商中,比亚迪拟被加征17.4%的临时关税,吉利拟被加征20%的临时关税,上汽集团拟被加征38.1%的临时关税;参与调查但尚未抽样的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商将被征收21%的加权平均税;其他未配合调查的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商将被征收38.1%的剩余关税。

“想不开”的欧盟 背刺中国车企

欧盟委员会表示,如果与中方的讨论不能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临时关税将从7月4日起引入。

这就意味着与现有10%的进口税叠加后,中国汽车厂商将面临27.4%-48.1%的关税,而我国目前的汽车关税为25%。

对于欧盟委员会的这一做法,虽然着实有些不道德,倒也不难理解,毕竟当对手一记重拳挥过来时,强者会同样回以拳头,但弱者却只能条件反射的举起胳膊挡在胸前,妥妥的求生欲罢了。

至于欧盟的这一举动是否会影响到中国汽车企业的全球化布局,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被“刺痛”的欧盟“神经”

很多人气愤于欧盟的罔顾事实、一意孤行,但在这一决定的背后,隐藏着其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危机意识。

2023年,中国正式超过日本和德国,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想不开”的欧盟 背刺中国车企

根据今年3月份欧洲运输环境联合会(T&E)发布的报告称,2023年在欧盟销售的纯电汽车中,约19.5%(近29万辆)来自中国制造,预计今年这一数字将增至25.4%。

该报告还表示,中国制造的电池比欧洲便宜至少20%,而且中国电池制造商在技术和供应链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在被誉为“世界汽车工业奥运会”的(2023)慕尼黑车展上,中国参展商更是占据了展会的半壁江山,它们不再以“陪跑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与国际车企们并肩站在了起跑线上,充分向外界展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此,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展会期间公开为德国车企打气,称面对来自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德国企业“应该被激励,而不是被吓倒”,同时宣布了一项价值1100亿欧元的激励计划,为德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提供支持。

“想不开”的欧盟 背刺中国车企

高速发展的中国汽车产业,“刺痛”了欧盟的“神经”。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大量中国电动汽车将涌入欧洲,可能会摧毁欧洲大陆的汽车产业”、“欧洲对电动车竞争持开放态度,但不接受‘向下竞争’”。

显然,一向以“传统汽车产业领导者”自居的欧洲,还不能接受自己正在被快速超越的现实。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

那么,中国汽车制造商对于欧洲的“威胁”真的已经到了要让欧盟撕破脸面、不讲武德的地步了?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欧盟“自家人”对于此事的看法和态度:

朔尔茨多次警告欧盟不要采取切断德国经济与海外潜在市场联系的措施,“保护主义最终只会让一切变得更加昂贵,我们需要的是公平自由的全球贸易”、“我们不会对外国公司关闭我们的市场,因为我们也不希望我们的公司(在国外市场)受到同等对待”。

匈牙利国家经济部部长纳吉·马顿在一份政府声明中表示,“不同意欧盟对中国加征惩罚性关税,因为保护主义并非解决方案”,并认为该决定“极具歧视性”。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明确表示,“我们的行业不需要保护,否则你可能很快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想不开”的欧盟 背刺中国车企

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称,保护主义“正在走向错误的道路”,从长远来看,来自中国车企的竞争将有助于欧洲汽车制造商生产出更好的汽车。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在出席活动时提醒,欧盟对华潜在的关税举措,通常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Stellantis集团首席执行官唐唯实表示,对于实施“保护性关税”的国家而言,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也公开反对欧盟的这一举措,称这可能引发贸易战,并威胁德国的就业,危及欧盟推广电动汽车和向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事实上,目前在出口到欧洲的中国制造电动汽车中,有近一半来自特斯拉、大众等外资企业,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销量还在20万辆以下,仅相当于约7.5%的市占率。同时,很多中国车企近年来也在快速布局欧洲市场,实现本土化落地。

相比之下,来自德国的宝马、奔驰和大众的销售额已有近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市场。

与其说是中国抢占了欧洲的市场,不如说是中国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茁壮成长的“土壤”,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加征临时关税的消息一出,反对声最强的恰恰是欧盟“自己人”。

“想不开”的欧盟 背刺中国车企

至于欧盟谈到的“中国纯电动汽车(BEV)价值链受益于不公平补贴,对欧盟 BEV生产商构成了经济损害威胁”,则更是典型的“欲加之罪”。

早在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就已到期退出,很多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发售的新车价格,甚至要比国内市场高出很多,反倒是欧、美自己仍在实施大额购置补贴,补贴力度明显高于中国。

而在此次反补贴调查中,欧盟对于占到中国出口总量四分之一以上的特斯拉的区别对待,也让很多人看清了其背后的真正目的。

借用彭博社在报道时所提到的,欧盟与其浪费时间调查中国的“补贴”,不如专注于提高自身竞争力。

尊重但不妥协 是中国品牌的态度

面对欧盟的“无理取闹”,如今的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可以从容面对,正如此前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所说,尽管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了反补贴调查,但是比亚迪将继续推动公司在欧洲实现强劲增长,“我们不担心欧洲正在进行的任何调查。”

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在2024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也提到,中国正在引领全世界新能源汽车高水平竞争的格局,我们就在暴风眼的中心,企业要做好更加长期的打算,并放眼更加广阔的市场。

尊重市场但不被迫妥协,是中国汽车品牌用实力换来的态度。

纵观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轨迹,历经了用市场换技术、以合资求发展再到大力布局全球化的历程,这期间,中国汽车在不断的摸索与试错中,一次次走向国际的舞台。

“想不开”的欧盟 背刺中国车企

众所周知,欧洲汽车市场是全球最难进入的市场之一,拥有世界上最高等级的各类汽车标准和强制性要求,同时,作为汽车的发源地,欧洲拥有成熟的造车体系和制造标准,看惯了大众、奔驰、宝马、奥迪的欧洲消费者,在购车时自然会对产品技术和品质的要求更加挑剔。

因此,在中国品牌“以市场换技术”的成长阶段,众车企犹如被施了魔法一般,对于进军欧洲市场闭口不谈。

直到2005年,李书福带着美人豹、豪情等五款车型亮相法兰克福车展,这是中国车企首次正式亮相欧洲,也是首个参与全球国际车展的自主品牌。

然而,在被关注的同时,质疑声也接踵而来,诸如“太土”、“炒作”、“蹭红毯”的声音不绝于耳,对此,吉利高管也只能无奈表示:“我们尽力了。”

与此同时,面对严苛的E-NCAP(欧盟新车认证中心)汽车安全测试标准,一些试着打入欧洲市场的先行者们也相继“折翼”:2005年,陆风X6在参加NCAP碰撞试验中,满分16分的正面碰撞测试仅得了1分,被ADAC称作是“过去20年的撞击测试历史中最糟糕的成绩”;2007年,首次登陆德国的中华尊驰,在安全碰撞试验中,只获得了NCAP一颗星的成绩;2009年,骏捷在安全碰撞中,则是得到NCAP零分的成绩。

“糟糕的碰撞测试结果对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形象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在德国,制造质量被认为非常重要。”E-NCAP 项目经理 Aled Williams 在接受日本媒体《日经亚洲》采访时表示。

出师不利的中国品牌以意料之外的方式,打开了在欧洲的知名度,也由此留下了“低端”、“铁皮罐头”的初印象。

“想不开”的欧盟 背刺中国车企

2007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连带着整个汽车工业,开始进入了发展迅速的黄金十年。

这十年间,中国乘用车市场年销量从630万辆增长到了2400万辆,中国品牌乘用车年销量也从250万辆增长到了1000万辆,增幅均超3倍。这一时期,市场开始呈现出明显的“以产品技术升级”为基础的特征,自主品牌通过试错与积累,逐步从前期的性价比路线向高端化进击。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迎来全面提速,业内也涌现出了许多“新面孔”。自2014年起,蔚来、小鹏、理想等新能源汽车品牌相继诞生,新旧势力的激烈交锋,促使我国汽车工业进入了具有初步全球竞争力的历史转折点,也让外界对于中国品牌有了全新的认知。

“想不开”的欧盟 背刺中国车企

2017年法兰克福车展上,奇瑞和WEY同时出现在了8号展馆。对于他们的出现,AMS(德国汽车杂志)认为“奇瑞是中国最成功的汽车出口企业”,而德国新闻周刊《Focus》则将VV5s评价为“此次法兰克福车展最成功的5款车型之一”。

昔日高冷的国际车展在面对中国品牌时变的越来越热络,而中国品牌也已经不再满足于到国际车展上刷存在感,多家中国品牌相继宣布了各自的全球化战略,作战模式也由最初的单一出口模式转变为了在海外建厂、收购、合资等多重模式。

中国品牌用不断的自我革新与积淀,为自己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杀不死我的 终将使我更强大”

距离欧盟的临时关税决定生效还有18天,中方与欧盟的博弈仍在继续,如果欧盟拒绝调整这一决定,中方或将采取“对等反击”。

不得不说,在这件事情上,欧盟真的忘性很大。

2012年9月,欧盟宣布启动对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开展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之后决定自2013年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并声称如果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妥协方案,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

面对欧盟的这一“野蛮”决定,中国政府采取了精准有效的反制措施,2013年7月1日,中国宣布启动对欧盟进口葡萄酒的“双反”调查。彼时的法国占对华葡萄酒总出口额的50%,这一决定让原本还在背后“拱火”的法国瞬间乱了阵脚,立马改变立场称欧盟必须与中国合作,双方应就贸易战风险达成一项平衡的协议。

“想不开”的欧盟 背刺中国车企

经过双方博弈,欧盟委员会最终于2013年7月宣布,双方就光伏贸易争端达成“友好解决方案”,中方也在2014年3月撤销了对欧盟进口葡萄酒的“双反”调查。

进入2024年,欧盟再度酝酿对中国光伏产业“下手”,理由是欧洲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仅占实现欧盟2030年太阳能发电目标所需太阳能电池板的3%,致使多家欧洲光伏企业宣布关闭生产,欧盟太阳能制造商正“处于崩溃边缘”。

欧盟似乎没有意识到,之前的“反补贴”没有压垮中国的光伏产业,如今的“反补贴”也不可能压垮中国的汽车产业。

国家发改委已于6月13日晚间发文称,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罔顾事实、预设结果、不合理、不合规,本质是将调查工具武器化、政治化,中方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将采取一切手段捍卫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还是那句老话,“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希望欧盟也能接的住来自中国的反击,这里提醒一句,2023年德国生产的汽车有近80%用于出口,欧盟不要应了齐普策的那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才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