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厂打工”已不遥远,上汽产业金融投资探索人形机器人领域机会
汽车
汽车 > 汽车资讯 > 正文

“进厂打工”已不遥远,上汽产业金融投资探索人形机器人领域机会

步履轻快,双手灵巧,动作丰富……两排人形机器人在展台上挥手、踏步,欢迎到场观众。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多家中国企业的18台人形机器人登台亮相,它们组成“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不仅与观众有大量互动,还展现出叠衣服、拼魔方等丰富技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成熟和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科幻电影中的“生命体”,正在逐渐走进现实世界,成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万亿美元广阔市场前景

“人形机器人会带着人类走到智能驱动的未来世界。”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展台工作人员告诉《上海汽车报》记者。

人形机器人离我们越来越近,它和传统意义上的机器人有何不同?简单来说,就是人形机器人比传统机器人“更像人”,即在物理形态与智能化程度两个方面更接近人类。

在形态方面,人形机器人,顾名思义,拥有接近人类的外观与形态,因此在硬件层面最明显的特征是拥有双足和双手,可以在现实物理场景中代替人类执行任务。由于现实世界的物理场景都是基于人类的操作便利性设计的,因此人形机器人通用性更强。举一个通俗的例子,爬到梯子上取一个货架上的商品,传统机器人可能很难做到,但人形机器人就能轻松应对。

在软件层面,传统机器人只能按照预编程执行操作,人形机器人则拥有具身智能,具备交互、感知、决策等能力,会基于环境和任务执行操作。

更通用、更智能,为人形机器人赋予了广泛的应用场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不足等挑战逐步显现,人形机器人对企业的吸引力日渐增强。

“目前,人形机器人产品主要销售给了大学和科研机构,还没有在产业上形成大规模应用。”上汽创投(上汽金控全资子公司)投资经理丁华宇表示,“2025年会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元年,新能源和消费电子行业会率先商业化应用,预计特斯拉会在工厂内部署1000台人形机器人,国内企业也会跟进。”

丁华宇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会率先在制造业推进,尤其是那些高危环境、重复劳动、流动率大、培训成本高的工作岗位,人形机器人很适合得到应用。未来,随着技术提升,人形机器人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家庭照护等领域普及,渗透率将超过汽车,拥有万亿美元市场的行业想象空间。

汽车产业软硬件协同优势

拥有交互、感知、决策能力,能够基于环境和任务执行操作,乍一看,人形机器人与智能网联汽车颇为相似。事实上,二者之间的确有很高的协同性。

2023年10月,工信部发布《关于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国家层面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意见》指出,机器人“大脑”和“小脑”,以及机器肢、机器体四个关键技术群,是人形机器人需要重点攻关的技术。

“大脑”“小脑”和“肢体”,这和目前致力于打造成“智慧生命体”的智能网联汽车如出一辙。事实上,汽车产业人士的确能在人形机器人上找到不少“老朋友”,比如硬件端的电机电控、电池、传感器,以及软件端的决策算法、大模型,无不展现出汽车产业与人形机器人产业之间巨大的协同潜力。

“首先,汽车智能驾驶积累的数据可用于训练人形机器人算法,在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控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次,汽车的电机电控、电池、传感器、MCU等硬件都可以在人形机器人上使用;最后,汽车供应链的规模化降本能力突出,汽车工业上下游本身具备良好的场景,可以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谈及二者的协同优势,丁华宇一一罗列。

产业有协同,技术发展方向自然也趋同。类似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前沿技术发展分为硬件端和软件端方向。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中美两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同样具备优势。不过,中国和美国的优势有所差异,在硬件端与软件端各有所长。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坚实的供应链,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硬件端优势明显,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部分零部件就选用了其整车供应链上的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等企业。目前,在硬件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包含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国内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的诸多企业都具备开发这些零部件的能力,并且由于有新能源汽车的规模效应支撑,中国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的降本能力突出。不过,目前人形机器人的硬件端仍处于本体、零配件设计优化阶段,短期内较难看到爆发式的技术创新。

美国则依托算力、人才、产业环境等优势,聚焦人形机器人的软件端,主攻机器人AI与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应用。近年来,由于大模型、AI等技术处于技术爆发期,人形机器人的感知、决策、交互能力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

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的硬件能力领先软件能力,处于“肌肉发达,头脑简单”阶段。但是,随着软件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人形机器人的软件能力正在逼近硬件能力的极限,需要打造更强、更具性价比的“肌肉”来配合“大脑”执行复杂任务。

把握“从0到1”

产业金融投资赋能

人形机器人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汽车产业链的外延。人形机器人产品也会替代一部分重复劳动与恶劣环境作业,成为车企制造生产中降本增效的利器。可见,人形机器人产业与汽车产业的协同、互补优势明显,投资价值不言而喻。

中信证券指出,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发展早期的“从0到1”阶段,机器人生产的绝对数量并不重要,智能化提升和应用场景实现才是当前阶段的核心关注点。上汽产业金融投资也持有类似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拐点是成本可控,尽管目前产量较小,零配件成本较高,但和新能源汽车行业早期比较像,一旦成本降低、商业化取得突破,渗透率会快速提升。

“投早,投小,投科技”,近年来,上汽产业金融投资加大对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硬核科技”的关注,挖掘出大量投资机会。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人形机器人所孕育的投资机会,在投前阶段就高度契合上汽产业金融投资的投资方向。

今年3月,上汽创投参与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智元机器人的A3轮战略融资。智元机器人坚持自主研发软件算法和硬件核心零部件,是市面上稀缺的软硬件结合机器人企业,打造的软硬件全栈平台,将有助于确保人形整机产品操控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成本的竞争力。

对智元机器人的投资,是出于上汽产业金融投资对拥有软硬一体能力的本体企业的看好。丁华宇表示:“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机会很多,既有硬件本体企业、零部件企业,也有软件具身智能企业。在我们看来,具身智能是人形机器人的‘大脑’,优先级高,但技术迭代也快,考验的是企业的应用能力,需要软件和硬件适配并稳定,新旧产品模型快速迁移并可靠,所以我们认为软硬一体的企业更有竞争力。”

陪伴已投企业成长,参投之后,上汽产业金融投资对智元机器人的投后赋能工作也随之推进。

六维力传感器是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前沿的零配件技术,能够测量上下、前后、左右6个维度的力与力矩,让机器人更灵巧、感知更精准,但在技术和成本方面亟须取得突破。“我们希望可以在投后和企业形成良好的赋能机制,所以利用过去积累的研究资源和产业资源,为智元机器人推荐了国内知名高校教授的传感器方案,探索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应用。”丁华宇告诉记者。

除了上汽创投,上汽金控旗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尚颀资本、恒旭资本也在加大对“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探索,积极布局新赛道。尚颀资本于今年7月参与通用机器人初创公司逐际动力LimX Dynamics A轮战略融资,恒旭资本正在研究推进相关潜在标的。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创新转型,上汽产业金融投资将继续跟踪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创新技术,挖掘优质标的,孵化创新企业,投后协同赋能,积极跟进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发挥产业金融投资优秀势能,陪伴并呵护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