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汽车讯 6000台!9月25日,华为与奇瑞联合打造的智界R7上市第一天,官方公布24小时订单突破6000台。
据了解,智界R7的上市日期比原计划提前了些。此次赶在十一国庆前上市,目的是为抢夺消费者,毕竟最近对标特斯拉Model Y新上市的新车有些多。
近日,蔚来第二品牌乐道首款产品乐道L60正式上市,之后是智界R7,此外还有极氪7X、智己LS6,以及阿维塔07和smart精灵#5等。
与几年前特斯拉刚国产时被中国品牌在营销上碰瓷“围殴”不同,这一次围殴特斯拉Model Y的中国品牌,产品竞争力上已经不容小觑。但此次集中发起挑战的竞品们,谁才是给Model Y带来最大威胁的呢?
硬刚Model Y 超越Model Y
此次,智界R7上市,共推出Pro、 Max和Ultra三款车型,售价区间为25.98万元-33.98万元。
智界R7并不是华为与车企合作推出的首款产品,甚至也不是与奇瑞合作打造的第一款产品,作为双方合作品牌智界的第二款新车,智界R7又有何不同?
发布会上,没有听到熟悉的“遥遥领先”四个字,但余承东对智界R7的介绍,却在各方面碾压Model Y。
对于新车的命名,余承东解释智界R7名称中的“R”的意义,即“Revolution”,意思为凭天赋、去颠覆,用做新车的命名,表明R7以空间革命、性能革命、智能革命和超能安全,打造革命性的轿跑SUV。
另外,作为互联网科技企业,华为对自家产品的竞争力表达十分明确,从发布会现场可以明确感受到智界R7与特斯拉Model Y之间在各方面的差距。因为,在介绍智界R7的尺寸、空间、动力电池性能等方面,华为将两款产品的各项参数列在了一起。此外,被对标的还有宝马的X5。
数据显示,2023年特斯拉Model Y以122.3万辆的成绩夺,得全球最畅销车型的宝座。在中国市场,Model Y也是新能源SUV中的热销车型。今年1月至7月累计销量超过24.4万辆,连续数月保持销量冠军。
特斯拉Model Y的畅销,让不少车企眼红。智界R7的上市,很明显意图从该细分市场分一杯羹。
据了解,此次上市的智界R7号称颠覆了传统SUV的定义。外观上沿用OneBox造型设计,空间、风阻系数的表现都比特斯拉Model Y更强。此外,智界R7搭载“满血”途灵平台,融合华为最新的智能科技,此外还全系标配华为“巨鲸”800V高压电池平台和HUAWEI ADS 3.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HarmonyOS 智能座舱等华为黑科技,是华为智能技术最强的新车。
在各方面都超越特斯拉Model Y的情况下,智界R7的起售价比后者高出一万元。显然,与同样瞄准Model Y的乐道L60起售价只有15万相比,智界R7的价格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这个价格,我们一辆车亏3万。”对于智界R7的定价,余承东说到。“为什么这样做,我们是要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好车的体验,希望将来上量以后,我们和奇瑞把成本降下来。”
此外,对于智界R7的竞争力,余承东还表示“我们是真正按照100万的车的标准、用料、设计、材质、性能、工艺、质量以及断代式领先的高阶智能驾驶来打造智界R7,所以我们定的这个价格,是非常非常有诚意的。”
首日订单破6000 产能或成隐患
在发布会上,余承东透露,智界R7开启预售不到2周,订单量突破3万。
此次,智界R7上市价格揭晓后,首日订单突破6000台,终端市场对智界R7的认可度已经有了答案。
在发布会上,余承东表示智界 R7的Pro 版将于11月15日开启批量交付,Max 版和 Ultra 版将于 10 月 15 日开启批量交付,交付时间比上市时间至少晚半个多月。
产能问题影响销量,华为和奇瑞并不是第一次遇到。在智界品牌首款产品智界S7上市后,因产能问题导致交付不畅。新车上市三个月后,单月销量未破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智界S7上市距今单月最高销量仅5千多辆。数据显示,8月份智界S7销量已经跌到425辆。
关于产能问题,在发布会上,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表示,根据目前的订单量,产能是一个挑战。但其表示,随着生产的推进和企业的调整,产能情况会有所变化。
很显然,订单火爆的智界R7让奇瑞的产能或许再次面临压力。产能问题已经让智界品牌首款产品S7哑火了。此次上市的智界R7,是否还会重蹈覆辙?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